当前位置:要闻资讯 > 

咬定青山勇担当 ——安徽滁州脱贫攻坚纪实

发布时间:2021-03-22 11:09:36|来源:中国周刊|作者:梅淑娥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8年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组织开展了一场影响巨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安徽滁州市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用实打实的减贫举措、沉甸甸的脱贫成果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微信图片_20210322110636.png

滁州农机作业


近年来,安徽滁州市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狠抓责任、政策、工作“三大落实”,举全市之力,动员各方力量,整合项目资金、放大投入效应,创新扶贫模式、拓展扶贫途径,积累了大量扶贫攻坚的经验,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滁州在脱贫攻坚中实现的突破与超越,取得的经验与成果,磨砺的精神与作风,必将融入这座城市的“精神航道”,推动滁州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抓思想 转作风 促攻坚

 

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滁州市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坚持读原文、学原著、悟原理。五年来,滁州市共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政府专题会、领导小组会等各类会议102次,全面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对标、对表开展了“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开展“七个不落、一个不少”大排查,“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等,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滁州落细落地落实。


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作风保障。滁州市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拼搏奋斗的干劲,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作风保障。脱贫攻坚战以来,滁州市持续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全面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全面解决了“多推虚浮”问题,切实减轻了基层负担。


脱贫必须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滁州注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


凝心聚力 构建扶贫大格局

 

贫困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状况,是滁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挂的心头事。


坚强的政治领导是决胜脱贫攻坚的根本保证,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全面领导和五级书记抓扶贫是滁州打赢脱贫攻坚的政治保障。滁州市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体系。


微信图片_20210322110642.png

2020年3月2日滁州市委书记张祥安到凤阳县刘府镇就业扶贫车间调研


微信图片_20210322110645.png

2019年8月15日滁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许继伟深入定远县吴圩村就业扶贫驿站与群众交流


许继伟市长表示,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进村入户开展走访活动,并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暗访督导扶贫工作;36位市级领导严格执行“1112”帮扶联系制度(每名市级领导联系1个乡镇、1个贫困村,并在联系村帮扶2个贫困户),带头落实扶贫责任。市人大、市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全程参与脱贫攻坚。脱贫攻坚以来,滁州市“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均达到100%。


滁州市奋力落实中央和省委精准扶贫的各项部署,因村派人、因户施策、因地制宜的精准帮扶机制;凝聚各方力量、集中优势资源、社会广泛参与的攻坚克难模式;产业就业扶贫“四带一自”“三业一岗”“三有一网”等创造性的工作方法,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去年,滁州市突出项目带动、主体培育、科技服务、产销对接等关键环节,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民生工程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利益联结,大力推进“四带”模式。一是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园区(基地)。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因村施策,整合产业扶贫资金、农业产业发展等资金,新建、嫁接一批扶贫产业园区,建立投资入股和收益分配机制。二是强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完善激励政策,突出利益联结,鼓励引导(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能人大户)采取以“订单、参股、租赁”等主要联结方式,辅之以服务、劳务等模式,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开展创业就业。 


建立完善大扶贫格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组织保障。滁州市整合各方力量、调动各方资源、协调各方利益,上下联动合力攻坚,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格局。以扶志与扶智塑信心,让“折翼者”展翅高飞,让自强者勇于追梦。

 

紧扣要义 打赢脱贫攻坚战

 

只有做到“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才能因户因人施策,才能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才能确保扶贫路上不落一户一人。


滁州市开展“十大工程”(即实施产业脱贫、就业脱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保护脱贫、智力扶贫、社保兜底脱贫、健康脱贫、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扶贫、社会扶贫工程)是践行“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具体举措,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多项工作位居全省前列,为滁州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滁州的脱贫攻坚实践充分证明:脱贫攻坚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

 

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滁州市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按照“接续保留一批、调整完善一批、转换退出一批”的思路,分类做好脱贫攻坚政策统筹衔接,保持财力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坚决推动扶贫产业走进市场、参与竞争、健康发展,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确保实现稳定增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保障基本生活。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继续对摘帽县、出列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跟踪帮扶。


着力解决相对贫困。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加大相对贫困的治理力度。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持续推进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工程和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配套程度相对均衡。


微信图片_20210322110651.png

滁州农村人居环境


抓住产业,方能抓住脱贫攻坚的“牛鼻子”。滁州市坚持因地制宜,在产业扶贫方面下足“绣花”功夫。来安县半塔镇高山村充分利用光照充裕、水资源丰富,有利于蔬菜生长的优势,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引进脱水蔬菜加工厂,延长蔬菜产业链,顺利实现了村脱贫出列。2019年,村集体收入已达76.2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近1.5万元,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如期脱贫。定远县连江镇则整合资金提升产业核心区道路、水利设施,全面发展壮大“稻虾”产业规模。龙虾养殖已达2.9万亩,其中“稻虾连作”1.98万亩,小龙虾年产量2000多吨,稻虾米产量5500多吨,带动农户养殖306户,其中贫困户138户,带动剩余劳动力就业406人,人均年收入5万元。有了产业,贫困群众有了脱贫的底气,振兴乡村也多了一重保障。


抓好产业衔接,大力实施“四带一自”深化行动、“一村一品”推进行动,统筹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强化政策支持,鼓励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依托当地农业产业、技术、品牌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稻虾共作”、道地药材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发展贫困户自种自养和到村项目。完善奖补政策,鼓励贫困户根据发展产业能力、意愿,发展特色种养,发挥比较优势,找准产业发展路径,一子落而满盘活,富了民、兴了村,更开启了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此外,抓好人才衔接,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抓好文化衔接,引导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涵养内生动力,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抓好生态衔接,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深做实林长制、河(湖)长制、路长制,打造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抓好组织衔接,以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本地干部队伍建设,健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推进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建设,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回望过去,一路艰辛;展望未来,更觉任重道远。


滁州市委书记张祥安表示,滁州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指示要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中展现滁州作为、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孙远进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