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旅行 > 

祁连鸟兽记 葛玉修 《中国周刊》记者杨剑坤

发布时间:2018-11-25 6:00:28

文/韦宝玉
摄影/葛玉修、《中国周刊》记者杨剑坤
责编/王艳玲

人的一生中会走过很多的路、经历很多的风景,但是随着时光的消逝,最终能够留下的记忆不会很多,在生命最深处能够遗存下的,那就是最能打动心魄的深刻痕迹。祁连山科考之旅,就是这样的一次和生命有关的深刻之旅,留在心头的记忆无论多长时间都可能挥之不去。

2018年10月,世界自然基金会、三江源国家公园和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同时举行了三江源黄河源园区、祁连山水鸟同步调查活动。在充满传奇和历史的祁连山,曾浮动过匈奴人的游牧身影,驰骋过霍去病的铁骑,也走过左宗棠西征的大军……

祁连山的雪山冰川、草原森林连同所涵养的绿洲共同构成了中国西部重要的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这里的原始森林风光迷人,是青海省较大的林区之一。此外,在祁连山的密林雪岭之中,还有许多游荡的鹿群,或奔跑或徘徊,野趣浓烈,神态优美。

从百度上搜寻,祁连山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整个庞大的山系:西起阿尔金山脉东端的当金山口,东达贺兰山与六盘山之间的香山一带,北靠河西走廊,南临柴达木盆地北缘。祁连山长达1000公里(在青海省境内约800公里),南北宽200~300公里。山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为疏勒南山的主峰,海拔5826.8米。整个祁连山共有冰川3306条,面积约2062平方公里。

我们这次的目标是调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黑颈鹤等水鸟的种群数量及分布,为其申报国际重要湿地做前期准备。

祁连,古匈奴人的苍天之山

车队离开刚察县的哈尔盖就兵分三路,一队从青海湖翻越海拔4120米的大冬树山垭口直插祁连山腹地祁连县。

大冬树山垭口因是青海湖至祁连必经之路上的最高点而出名。每辆车几乎都会在这里停留拍照留念。垭口的两边延伸的大山嶙峋无绝,形态万千,更远处的山巅白雪皑皑,无限苍茫。祁连山原为古生代的大地槽,后经加里东运动和华力西运动,形成褶皱带。白垩纪以来祁连山主要处于板块升降运动中,最后形成一系列平行地垒和地堑。自北而南形成8个巨大岭谷带。祁连山山脉平均海拔在4000~5000米之间,高山积雪形成的硕长而宽阔的冰川地貌随处可见。

有人说,在来自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下,祁连山是伸进西北干旱区的一座湿岛。没有祁连山,内蒙古的沙漠就会和柴达木盆地的荒漠连成一片。

在黑河源的河滩湿地,调查人员正在用单筒望远镜搜寻黑颈鹤等水鸟。黑河源是此次调查的重点区域之一,也是黑颈鹤的重要分布地。

我们这次要探访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冰川、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森林生态系统。区域内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甸、草原、沼泽及水生植被、垫状植被和稀疏植被等9个植被型。该地区的植物区系属于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地区,唐古特植物亚区中的祁连山小区。鸟类约120种,占青海省鸟类种类的49%。它们大多数栖息于沼泽草地(草原和草甸)和森林(灌丛)。

祁连山生态系统非常具有多样性和典型性,是正真意义上的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是雪豹、黑颈鹤、狼、棕熊、豺、藏野驴、野牦牛等大型兽类和珍稀鸟类的乐园。不仅如此,祁连山是流域地区的“生命之源”,冰川雪山发育形成的河流不但滋润着青海祁连山地区,而且关系到甘肃省河西走廊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繁荣,青海区域内多年平均径流量达52亿立方米,占黑河水量的46%、黄河水量的4%,保障了河西走廊现代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为下游甘肃省河西走廊及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区的经济发展及生态安全提供了重要保证。祁连山是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分界线,在自然气候分区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阻挡了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寒冷气流,在形成和维持东亚环流方面起着重要的热力和动力作用。祁连山阻碍了库姆塔格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共和盆地沙漠形成汇合,祁连山区生态安全维系着额济纳、民勤绿洲的繁衍,减缓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汇合与前移,遏制沙尘暴源区的形成,从而保证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边防建设、312国道、欧亚大陆桥的安全,同时也使华北地区免遭风沙灾害的侵袭,是保障北方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

祁连山物华天宝,祁连宝玉,又称祁连翠,是闻名于世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原石材料,以色泽鲜丽纯正,青翠滑润,质地均匀,透明度高,水头好等著称于世,可与翡翠媲美。

在历史上,祁连山是一个文化撞击最为激烈的板块。

失我祁连山,

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

使我嫁妇无颜色。

这首诗据说是因为当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征讨匈奴,匈奴挫败退守焉支山而写下的,意思是失去了我的祁连山,失去了我的焉知山,我的家畜都没办法生长繁衍,我的妇女都无法化妆出嫁……《五代诗话·稗史汇编》: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红蓝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绯,取其英鲜者作胭脂。有史书记载胭脂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没有了焉知山,连胭脂都没了,诗歌表达了匈奴对失去家园的悲怆情感。

古匈奴语中,祁连意为天之山,汉朝时这里曾属于匈奴的领地。沧海桑田,这个“天之山”中水草丰美的草原曾是匈奴王的牧场,回鹘人的故园,元代蒙古王的牧地……山前的河西走廊自古就是内地通往西北的通道,在汉代和唐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即由此通过,留下众多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遗迹。

世界第三大峡谷——黑河大峡谷

从祁连县城到这次探访的目标地之一——黑河原,野牛沟是必经之地。

野牛沟平均海拔3930米。冰川面积达290.76平方公里,水储量103.74亿立方米。“峡谷内万仞峥嵘,怪石林立,景致独特而不雷同。时而狭窄河急,峭壁裸露,如至绝境;时而豁然开朗,坡缓滩阔,别有洞天。气候变化多端,动植物资源丰富。才听雷鸣过银峰,又见艳阳照清泉,奇花异草密布,珍禽异兽出现,人迹罕至,宛如仙境,的确是旅游探险和科学考察的好去处。”

黑河是仅次于塔里木河的全国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野牛沟海拔5560米的八一冰川素珠莲峰。黑河水系水资源总量为28.44亿立方米,流域面积为主4.29万平方公里。

狼是祁连山比较常见的动物,以藏原羚、旱獭、狐狸等兽类为食,对维护草原的生态平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黑河在野牛沟形成世界第三大峡谷——黑河大峡谷,大峡谷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其中有70公里属“无人区”。峡谷内有冰川800处,分布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穿越峡谷的黑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流域地处西北内陆核心地带,东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西有库姆塔格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北有一望无垠的蒙古大戈壁。由黑河水哺育的两岸带状绿洲,是连接青藏高原、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高原的生命纽带。被誉为“河西走廊的母亲河”。这里高山耸立,雪峰连绵,水源充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孕育了多种野生动植物,但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对生态资源的日趋严重的破坏,黑河流域生态系统已十分脆弱,面临着草地沙化加快,冰川雪线上升,生物种群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黑河源中的珍稀物种

我们这次考察的目标是基于国际重要湿地水禽的标准6:如果一块湿地规律性地支持着一个水禽物种或亚种种群的1%的个体的生存,那么就应该考虑其国际重要性。黑河原是黑颈鹤的重要栖息繁衍地,如果这次鸟类调查,能够发现超过100只黑颈鹤,就能达到申报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是一个政府间的协定,目前该公约的成员国拥有1800多个国际重要湿地,总面积达到1.9亿公顷,覆盖地球上所有的地理区。中国于1992年加入该公约。

从祁连县城,穿越野牛沟黑河峡谷,驱车180多公里,来到黑河源头的茫茫山间谷地。青海祁连黑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63935.62公顷。黑河河源,是沼泽化草甸,有高等植物68科257属616种。鸟类有120种,占青海省鸟类品种的49%。

黑颈鹤被藏民称为“神鸟”,是全球15种鹤中最晚被发现并命名的鹤,发现地在青海,也是唯一终生都在高原的鹤类,夏季在青藏高原繁殖,冬季迁飞到云贵高原越冬。

黑颈鹤是大型涉禽,体长110~120厘米,体重4~6公斤。体羽灰白色,头部、前颈及飞羽黑色,尾羽褐黑色。为中国特产种,分布于中国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北起新疆的阿尔金山并延伸到甘肃的祁连山,南至西藏的喜马拉雅山北坡和云南的横断山,西起喀喇昆仑山,东至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肃、青海和四川交界的松潘草地及云南与贵州交界的乌蒙山,包括青海、四川、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和贵州共7个省区。

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飞行高度可达10000米。一支很大的种群栖息于黑河源高原沼泽地带,主要以植物叶、根茎、块茎、水藻、玉米、砂粒为食,有时也会捉食鼠兔等小型动物。一般情况下每年从9月中下旬开始,黑颈鹤开始结群南迁越冬,它们带着刚刚长大的幼鸟,与其他家族结成十几只、甚至四五十只的大群,排成整齐队伍,飞越崇山峻岭,到达气候温和的云南昭通等地越冬。因为开始迁徙前集群较大,所以十月初也是观测鹤群数量的最佳时机。

20世纪80年代中期黑颈鹤在中国的种群数量仅有700~800只。因此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和《华盛顿公约》CITES濒危等级,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

同行的观鸟专家危骞,有着超过10年观鸟经验,我们沿河而上顺着二尕公路仔细观察,最后在距离野牛沟乡几十公里的小黄芪沟附近黑河滩涂上首次发现了四只黑颈鹤。也许是我们到来的时间节点不对,翻山越岭近两百公里,我们才完成百分之四的目标任务,危骞很是失望。

猞猁,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很难在野外发现,喜独居,栖息环境极富多样性。

我们离开大道穿越黑河河谷,驱车大难沟寻找黑颈鹤,可是依然未见踪影,却在河滩灌木丛中意外发现3只极为罕见的猞猁。猞猁,生性狡猾,多年野外考察也很难见到一次。

在望远镜中观察,祁连山上的这3只猞猁四肢粗长而矫健。两颊具下垂的长毛,直立的耳朵尖端耸立着长长的深色丛毛,很象戏剧中武将头盔上的翎子。

专家介绍说猞猁是分布得最北的一种猫科喜寒动物,栖居在寒冷的高山地带。主要食物是各种野兔旱獭,每年它们可以杀死当地10%到40 %的野兔种群,大自然就是一个缜密的生物网,猞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野兔的数量,减少其过度繁殖对草场造成的破坏。

在黑河源,国家保护动物猎隼、大鵟、雕等大型猛禽随处可见。这些高原上的飞翔枭雄们大多以中小型鸟类、野兔、鼠类等动物为食。

我们观察到猎隼发现地面上的猎物时,总是快速占领制高点,然后收拢双翅,将头收缩到肩部,以极快的速度向猎物猛冲过去,用后趾和爪打击或抓住猎物。

猎隼,是飞行速度最快的鸟之一。

有时候我们还能看到猎隼闪电般在空中对飞行的山雀、百灵等小鸟进行追击,追上猎物后,就用翅膀猛击,直至猎物失去飞行能力,从空中下坠,再俯冲下来将其捕获。

祁连山就是一个神秘未解的自然宝藏,有着无穷无尽的未知有待再探索,我们带着遗憾和好奇且行且感概:只有亲近自然、了解自然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行动远比言语更有力,我们通过祁连山调查不仅初步认识了祁连山生态系统,更重要的是对提升荒野素养,增加自然知识大有裨益。

祁连山脚下濒危的普氏原羚

考察队伍从西宁出发,前往祁连山下青海湖边的刚察县哈尔盖镇,探访世界上有蹄类中最濒危的物种——普氏原羚。

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

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听凭那神秘的力量

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

射出光来,穿透你的心

中华对角羚(普氏原羚),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唯我国所独有,因雄性长着一双与其他羚羊不同的相向对弯的黑色环棱状犄角而得名。

这是诗人西川路过刚察哈尔盖写下的诗句。刚察地处青海湖盆地北部,祁连山系中部大通山地段。这里有普氏原羚、白唇鹿、马鹿、棕熊、雪豹、盘羊等20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刚察县哈尔盖镇是全球普氏原羚最大的一处栖息地。这无疑是是一个充满神秘的自然力量的地方。

明晃晃的太阳照耀在高原上,让人有些昏昏欲睡。眼尖的司机的发现让人为之振奋——路边金黄的草丛中闪现出普氏原羚的踪影。考察队员匆忙下车,架起高倍望远镜。让人意料不到,在停车点周边就轻易发现近百只普氏原羚,这可是比大熊猫还要稀少的野生物种啊!

普氏原羚是中国特有的哺乳动物中数量最少的物种,又称中华对角羚,1875年由俄罗斯博物学家普热瓦尔斯基(Przewalski)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发现并命名。该物种数量曾急剧下降,分布区范围锐减,现在普氏原羚主要种群只栖息在青海湖周边,1999年被列为“极度濒危野生动物”,2012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普氏原羚对于人类来说还是个十分陌生的物种,科学家通过食性对比分析发现,普氏原羚选择的植物种类多,与牦牛、藏羊取食对策互补,说明普氏原羚的繁衍不会对牧业生产造成影响。更为神奇的是它在植物生长季节非常挑食,普氏原羚仅选择性地啃食禾草、苔草的柔嫩部分和杂类草,取食对家羊有毒的披针叶黄华的嫩叶,其解毒机理及其意义对人类来说还是未解之谜。

在青海湖边这个半荒漠地带,透过镜头远远望出,普氏原羚数头或数十头为一群,在秋日莎草科等植物丛中悠闲觅食。这些高原精灵全身黄褐色,臀部有块特别显眼的心型白斑。有的双角角尖相向钩曲,显得很是威猛,随行的动物学家告诉我们那是雄性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曾经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及青海。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及栖息地恶化,现在普氏原羚只分布于中国青海省,最低时全球仅存几百只,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有蹄类中最濒危的一个种。

可喜的是据今年8月对普氏原羚的专项监测,在环湖地区13个监测样区共观测记录到普氏原羚2793只,与2017年同期监测数据比较增加了783只,种群数量增长超过三分之一。据说这是开展普氏原羚监测以来的最高值,也是历史最高值。

责任编辑:赵洋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