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 > 

浅谈如何做好河南人口大省的流浪乞讨 人员救助管理工作

发布时间:2020-05-29 10:47:01|来源:中国产经新闻网

浅谈如何做好河南人口大省的流浪乞讨

人员救助管理工作

河南省救助管理事务中心 耿伟

河南是中国人口大省,2019年底,总人口10906万人,常住人口9605万人,全国排第三,郑州成第一常住人口大市。近几年河南人口流动量大,外出务工人员流出量大,人口流入量也不断攀升。作为人口大省,同时也是流浪乞讨人员较多的省份来说,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实时救助,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把帮助落实到每一个流浪者身上,显得尤为重要。

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离家在外、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正在或者即将处于流浪或乞讨状态的人员。以乞讨为职业,敛财、跑站骗票、强讨恶要等人员不属于国家规定的救助对象。进站求助,拒不提供个人情况;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具备救助条件;进站前患有危重病、精神病、传染病、求助人身上有明显损伤,但本人拒绝说明。求助人员有以上情形之一的,救助站按规定不予提供救助,并告知理由。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作为人口大省,河南该如何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

一、完善制度,对救助站的职能范畴进行重新定位。自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2104年5月1日国务院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2014年8月1日民政部出台了《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工作规程》(民发【2014】132号),到2018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见》。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流浪乞讨人员在内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如今,真正因离家在外、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而被迫流浪者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当初由于家庭矛盾、找不到工作,无人赡养等原因开始流浪,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中有的人甚至慢慢习惯了这种生活。还有一些流浪者则完全靠乞讨敛财为生,他们既不愿寻找家人,回到原本的家,也拒绝救助机构提供的安置方法,成为救助工作的难点。对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救助站应当及时提供救助,不得拒绝;对不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应当说明不予救助的理由。在救助流浪者前,登记流浪者个人信息,记录好流浪乞讨的原因、时间、经过, 近亲属和其他关系密切亲戚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 随身物品的情况。告知救助对象的范围和实施救助的内容,制度适宜的救助时长。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机制,靠实责任,守住困难群众保障工作的最后一道防线,着力构建科学高效的工作格局。

二、以自愿为前提,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救助。救助站依据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进行救助工作,及时有效的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一些不愿意接受救助的职业乞讨人员,不可强行救助和送返。救助站有责任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流浪者提供救助,也有责任尊重流浪者意愿是否入住救助站接受救助。很多流浪人员不愿意接受救助站的帮助,宁可自己流浪,也不愿意被护送回家,他们希望以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这让救助工作时常陷入尴尬的境地。对于不愿意接受救助的流浪,救助人员应立即联系有关部门进行专项救治,同时加强沟通和心理辅导。从收容遣送到自愿救助的变化,反映了政府的社会福利职能,以自愿为前提的救助体现了国家对公民自由的尊重和我国在人权保护方面的进步。

三、仅靠物质上的救助是远远不够的,救助站应该让流浪者真正适应社会并融入社会中去,让流浪者不再流浪,让乞讨者不再乞讨。首先,应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惯和观念,长期的流浪与乞讨,让他们与社会人群格格不入,无论是外貌还是性格,都与常人有很大的差异。改变脏兮兮的外表是首要任务,改变不良习惯和观念则需要长时间纠正。再者,不健康的心理是导致流浪乞讨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救助”还是要从心理矫正入手,要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和环境的影响来帮助这些人员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助其培养“自信、自立”的品格,加强沟通和心理辅导,让他们树立良好向上的生活态度。其次,虽然流浪汉不等于乞丐,很多只是陷入了生活的困顿,但在大部分人看来,流浪汉就等于好吃懒做,这也是流浪者无法融入社会的其中一个原因。救助站可以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除了一部分老弱病残,流浪乞讨的队伍中的青壮年也不占少数,对于这些人,“生活救助”只会助其懒惰思想。所以,要使他们真正告别流浪,就需要发掘其潜能,通过劳动培训使其具有一技之长,掌握一定的谋生本从而促使其转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教会他们一定的技能,鼓励他们再就业,教给他们谋生的手段,从此远离乞讨流浪。

四、拓展救助功能,强化救助力度。救助站在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了救急服务之后,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其推向社会,有可能会导致其再次流浪,甚至给社会治安带来危害。许多流浪者身患残疾,或是年老无人赡养,不具有劳动能力,即使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但由于身体状况不好,很多工作都难以适应。所以,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服务不能停留在一时的生活救济上。但要从根本上减少流浪乞讨人员,确实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不是一两家“救助站”所能完全承担,而是需要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和关心社会救助事业,还需要政府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来引导。通过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使有劳动能力的流浪乞讨人员“有业可就”,对老弱病残这一特殊困难群体能由社会保障来兜底,为其提供相应的帮扶照料。

五、树立与流浪者平等交流、贴心救助。乎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虽然我国的“收容遣送”改为“自愿受助”已有多年,但在一些地方,政府工作人员高高在上、令人生畏的救助,反而会将流浪者推得更远。流浪者无家可归,其情可悯,但社会普遍上对流浪者印象恶劣,心存反感甚至有畏惧心理。流浪乞讨人员是一个弱势的社会群体,需要社会的帮助,但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有生存权,有自尊心。面对寒风时,他们衣衫褴、无处可躲,很多流浪者也曾拥有亲人团聚的幸福家庭,他们并非全部不务正业,而是生活的困境迫使他们不得不沦为流浪者。他们在外貌上看是脏兮兮,但是他们和我们一样,需要关怀,更需要尊重。针对那些失业,无亲人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的人,除了给予物质帮助以外,更多的是应该以“关心”的态度对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

六、弘扬志愿者精神,聚集群众力量,帮助流浪者。要想改变大家对流浪者先入为主的看法,最重要的就是让普通人了解流浪者,了解流浪者的日常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流浪者的现状与需求,引导以及提高广大群众对流浪乞讨人群的关注,倡导社会、个人以及团体给流浪者提供相应的帮助。河南流浪者数量多,分布散,依靠救助站一己之力救助流浪者,并不是可行的长久之计。应聚集群众的力量,走上街头,给流浪者给予帮助。天气寒冷时,主动送衣送食,传递温暖;带流浪人员到定点医院检查是否存在疫情风险;送流浪人员到救助站、点安顿;陪流浪人员购票返乡等等。每个人多给他们一点关爱,哪怕路过时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善意的眼神,或是能送他们一碗热乎的饭菜、一件温暖的棉衣,都能让他们感知到这座城市是有温度的。

做好河南人口大省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必须聚集群众、政府力量,把政策落实到位。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应积极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大力宣传救助管理政策法规,着力提升救助服务水平,在当地公安、城管、卫健等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加大巡查力度、密度和频度,扩大巡查范围,做到及时发现、耐心劝导、全力救助。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救助站应当具有与救助管理任务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和人员,应履行职责,把帮助落实到每一个流浪者身上。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作为提供临时救助、过渡保障的政府职能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岗位责任制、安全责任制和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等各项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通过不断完善救助机制,推动临时性救助机制与长效保障机制更好无缝衔接,逐步提升整体救助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张馨洁 校对:张馨洁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