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视点 > 

张肇达-石若轩 文学作品是时尚盛宴的记录者

发布时间:2020-09-30 11:10:01|来源:人民网

石若轩擅长运用独特的视角,极其富有感染力的文笔,多样的叙事逻辑,完整展现了一个个自由勇敢,坚强独立的民国新女性。

张肇达(画家、服装设计大师、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两届金顶奖获得者)。

张肇达先生,是20世纪80年代走向世界的中国时装设计的拓荒者。他在市场与优雅之间创造平衡,是一位颇有争议的当今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时装设计师。

1996年生人的重庆女作家石若轩是目前年纪最小的张爱玲与萧红的传记作者,2019年,还曾作为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创作会议最年轻代表,接受了《文艺报》的采访。在其近三年内的作品中,她以文学朝圣者的态度与女学生的视角里讲述了自己眼中的数位民国作家前辈,重新探索她们的文字价值与人生选择。

服饰与文学,女性与时尚之间的微妙关联

典雅、含蓄、简约,雍容华贵、精雕细琢的女性美,是张肇达老师的创作追求。他的设计哲学更趋向于现代主义和实用主义。在张肇达的作品里很多都采用了斜纹的裁剪,他在寻找高档面料的同时,追求色彩的柔和和明亮,形成了刚和柔的和谐。他不但忠于自己的梦想,也积极关注到了当下青年作家的成长。

在“时尚”这个词汇面前,不得不提到女性群体,女性的时尚精神蕴含着极大的智慧革新力量,因为服饰的变化离不开身心的自由实现。在文学中,作家描绘服饰可以看作是给作品中的女性角色画像,19世纪中期,一些敏锐的女性群体开始从自身出发,通过对服饰装饰的异化去争取生命的自由与活力。这些绝尘奔放的行为让时尚与女性紧密相连,长久以来被压抑的天性与内心诉求展示出前所未有的时尚力量。

时尚的背后昭示着生活的创新与变动,否定与革新,甚至会形成坚韧的思想体系对旧的文化观念发出挑战。其实真正的时尚意义并不是一味追求标新立异,放飞自我,而是为了让群体在一种时尚氛围中,在服饰与身心的关系里,达到一种和谐,取得一种合理性。

文学作品在一场场别具一格的时尚盛宴起到了记录的作用,但是记录者的格局大小与水平高低影响着我们对几十年前的服饰变革的理解。这位独一无二的记录者究竟是谁呢?她不是一位纪实摄影师,也不是服饰研究学者,而是一位足以穿越历史的“时尚达人”,她是Eileen zhang,一位自称Clothes-crazy的女作家。一个人对服饰的敏感程度以及选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个体愿意以何种形象呈现在环境之中。正如张爱玲本人所讲:“衣服是一种言语,随身带着的一种真戏剧。”她的名字不仅可以响彻在文学史上,似乎在服装创新史中,也应该留有痕迹。

脑海中突然构建起服饰时尚与张爱玲的联系,得益于浅夏时节,案台上出现的石若轩的新作《萧红的绝世飘零》,但初闻石若轩,并不是因为萧红,而是因为张爱玲。事实上,根据个人的直觉感受,石若轩似乎更适合继续解读张爱玲。

独特的叙述视角,以严肃的写实方式展开的“文艺范”

先由石若轩的新作谈起。本以为整体故事的开篇也许应该是卓然多姿的女学生,周身散发着一种无法抵挡的蓝白色线装书卷气息,在飘雪的冬季与三五好友漫步于静候盛放的大树下;或许也应该是神气十足的逆风青年在海阔自由的时光里大步行走。当视线在想象中凝驻时,却不料石若轩笔触抖落三截,峰回猛转,将故事的开篇赫然地丢在了一片寒烈素石的冻土与凌乱不堪的旧街上。读者预想的文艺场景突然被“变异式”放大,饥肠辘辘与寒风刺骨,蓬头垢面与红颜迟暮的窘境无情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原来故事的开篇是在阐述女性的存在价值,可是女性存在价值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庞大的论题。但是作者以这种预想中的落差的倒叙视角来叙述,故事发生的场景好像恰恰产生了一种奇异的艺术张力。

多角度的叙事逻辑,所有的创新都是为了更好的传承

不存在生来优秀的人,作家也如此。女性写作者在初涉文坛的时候,往往热衷于文字的铺陈堆砌,但是一个拥有天赋且不浪费天赋的写作者似乎都具备“可持续发展能量”,简而言之就是进步。当然在刚开始拿笔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模仿无可厚非,比如石若轩在描写张爱玲的时候,语言锋利且精致,而在阐述张廼莹时,一种碎片化的记忆书写无意识流露出来。写作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自我,也是为了被更加广泛地阅读,在碎片化的记忆书写与精致流光的犀利文字中,石若轩似乎更加适合靠近后者。

真诚的热爱与“代言”,随心所欲的情感释放

石若轩写的张爱玲,她眼中的Eileen zhang 也许是过于主观的,但是字里行间的叙述似乎要的是读者和围观者对于Eileen zhang 的同情与理解,而不是一种强行灌输一般的维护与屈服,这种心与心之间的零距离沟通产生了文字之外的“母女”之感,不是苍白的崇拜与吹捧,更不是权威对权威的压制。石若轩对张爱玲的理解,就犹如张爱玲以及当时追求自由的女性群体对时尚的追逐一般,是一种随心所欲的情感释放。在这种虔诚的热爱中,石若轩作品中的张爱玲的性格形成,家庭心理,甚至价值观与精神世界都尽情地发挥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千里也曾觅知音,她的“代言”似乎更加接近私人化的生活空间文体形式。

不曾刻意粉饰所谓的黄金时代与独立自由,而是以一个十分严肃的写实视角客观描述,真实而强烈;对于人物内心的语言搭建与幻想的穿插又不失延绵与纯然。

这次不期而遇的跨界思想碰撞,也许为石若轩的未来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来源:http://sh.people.com.cn/n2/2020/0824/c134768-34247974.html

责任编辑:赵洋 校对:北山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