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中国山水画之“王蒙笔意”

2022-10-14 19:06:21 作者:陈云

微信截图_20221014185818.png


《山林闲境系列六》33cm*33cm


历代山水画家中,元末时期的王蒙是一位集大成者。我们认真梳理书法体系中的“二王”书法用笔,会较容易找到书法的用笔核心技法。同理,学习王蒙山水也相对容易找到中国山水画的核心笔意。而王蒙的山水技法,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中国山水画的脉络。王蒙而上,取法“董巨”;王蒙而下,取法王蒙山水,如董其昌、沈周、石涛等。近现代的黄宾虹、黄秋园、陆俨少等山水大家无不取法繁线密点、不留余地、枯润相生的“王蒙笔意”,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能找到明显的笔意传承,而这种“王蒙笔意”也正是中国美学推崇的审美意境。


取法乎上


王蒙,字叔明,号黄鹤山樵,他与倪瓒、吴镇、黄公望并称为“元四家”。选择谈王蒙并非偶然,笔者在多年的书法学习中,特别是在章草书的实践创作中,发现晋代陆机《平复帖》的苍润笔意和“元四家”的笔意有近似感;思索当下的中国画创作语境中,如何以古为新?如何学习?这是当代画家共同面对的话题。无论是当代创作还是以古为新,首先要面对的是笔墨线条,那么这根线条,如何才能写出其内涵和深度?线条的张力、内涵、厚度、墨色以及笔意等,是谁也绕不过去的,好的笔墨承载着画家的才情与学养。


山水画创作如何才能向前突破?如何在古代经典核心技法上找到突破口,这也是从艺者面对的共同话题。


微信截图_20221014185929.png


《写意岭南》180cm*160cm


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认为,中国书画的特点呈现,可以从笔墨特点出发,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作品语境,也可以从作品的图式出发,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图式,但以笔墨作为图式面貌似乎更高一级。故而笔者近年把探究之重点放在了宋元笔墨探索,特别是王蒙皴法和笔墨的枯润笔意及运用。


王蒙笔意


王蒙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家,在“元四家”中属集大成者。王蒙的密林山水,繁线密点不留余地,有纸的地方就有线条,笔笔清晰,但又笔笔不清晰,下笔处不见落笔的矛盾笔意,这种皴法笔意逐渐发展成独特的牛毛皴。作品中线条有短线和长线的运用,而这两种线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明显,如明代沈周的《庐山高图》直接取法王蒙线条皴法;其短线对清代“四王”,还有“四僧”中的八大山人、髡残影响很大,用笔主要体现的是苍茫枯润。细品王蒙的山水画用线,每一根线都是松动写意的,看似不经意,却笔笔合乎法度,可以说是逸笔草草尽在法度之中。


微信截图_20221014190047.png


《写园林册》33cm*600cm入选全国中国画册页展(中国美协收藏)


王蒙山水画又贵在淡墨运用,而这种淡墨反复积染,画出了代表作品《青卞隐居图》。该图画法先以淡墨勾皴,而后施浓墨,再用焦墨皴擦,使得画面不迫不塞,元气淋漓,气势磅礴,创造了线繁点密、苍茫深厚的新风格。这一技法我们也可以在近现代的黄宾虹、黄秋园等国画大家作品当中见到。


王蒙山水特色和当时的材质也有一定关系,其中有两种面貌是比较明显的,比如作品《夏山高隐图》细腻线条用笔,属于绢本创作,对水分、用笔、用墨速度节奏都不一样。而《青卞隐居图》是皮纸创作,作品主要是以毛、松、厚、透的艺术特点进行创作,也正是这两种线条,呈现出王蒙山水的不同特点。


 山水画创作之枯湿笔意比对


在山水画的创作过程当中,有两种常用笔法是极为常见的:湿笔与枯笔。湿笔的运用以黄宾虹山水画为例,黄宾虹总结出来的“五笔七墨”当中的湿墨、浓墨和淡墨,这种笔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线条的轮廓清晰和线条的厚度,即使是极淡的用墨也要见笔,线条内涵正就如黄宾虹说到的平、留、圆、重、变,而这样笔意线条的运用画面多会水墨淋漓、气韵生动。


王蒙是枯笔的运用的代表,这种用笔如干裂秋风,笔画细腻,墨色精微。对比湿笔的运用,湿笔主要体现的是线条轮廓和线条的厚度呈现,而枯笔则用线模糊,在笔意中见清晰。


微信截图_20221014190217.png


《山林闲境系列五》33cm*33cm


微信截图_20221014190310.png


《岭南山色》80cm*120cm


这两种线的融合运用也属常见技法,如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有中锋湿笔线条和侧锋枯笔互用,这样的线条在绘画中是互补的。而线条的互补运用,黄宾虹先生提到的五笔七墨不同墨色的画面的组合则是很好的体现。创作中线条的运用可以单独成为作品,也可以组合成丰富笔墨变化的作品。总之,湿笔要求凝练概括,枯笔要求精细入微。


王蒙山水画创作之皴法


在王蒙山水画作品中常用皴法“牛毛皴法”。特别是《青卞隐居图》“牛毛皴法”的大量运用,皴法用笔一波三折,以毛笔中锋写成,笔力厚重,多以长短线条相间或散锋破笔反复皴擦,笔笔写意,在“元四家”中属于独特面貌。正是这种独特笔意使王蒙山水画独创皴法在中国画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清代的画家王概评价道:“用古篆隶法杂入皴中,如金钻搂石,鹤嘴划沙;故尖而不稚,劲而不板,圆而不成毛团,方而不露圭角。”


皴法的形成和画家所处山川环境以及心境相关,“王蒙笔意”成为后世“取法”的重点,这与其反复的实践创新是分不开的。正如近现代国画大师黄宾虹所言:“江山如画,江山又不如画”正是画家笔墨独运和学养所思反复碰撞与实践,而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之路。


照片.jpg


陈云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编辑:海洋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