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匠心承韵 造物生活 ——广西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纪

2020-08-12 11:42:27 作者:郑军里

编者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落实民族文化复兴精神,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中国周刊》以独家视角,推出非遗系列报道,传播中华文化瑰宝、讲述非遗传统技艺、美术、戏曲等背后的中国故事。


微信截图_20200812113521.png

传承人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银饰作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国民族精神传承、文脉延续的重要载体。如何让非遗项目更好地传承发扬光大,是广西艺术学院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高校之一,广西艺术学院承办了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项目。该研培项目由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和三个二级学院承办,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广西艺术学院开展了五期普及班和研修班,举办了5场非遗研培结业展,非遗传承人群通过研修、研习、培训,他们的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得以提高,设计、制作及衍生品开发水平也快速提升。该研培项目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推动了民族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带动了非遗传承人群的就业、创业。


提升:设计审美市场营销能力


受限于文化修养及现代设计能力不足、市场营销意识落后等问题,非遗传承人面临着很大的困扰,也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广西艺术学院的非遗研培项目以传承和保护传统工艺为出发点,通过开设现代艺术设计的相关课程,以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的授课形式,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学术思想和教学资源。该研培项目还包括产品包装设计、设计色彩配色原理及方法、互联网营销、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田野调查法等针对性较强的课程。据统计,每一期非遗普及班、研修班平均设置200课时,其中理论课程占40%,交流研讨课程占30%,创作实践课程占30%。


微信截图_20200812113532.png

非遗进校园活动


学员通过参与研培项目,在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获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2019年9月,在湖北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国家级),该项目非遗普及班、研修班学员创作的作品获得铜奖6件,优秀奖2件;在2018“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省级)中获得包括金奖5件、银奖2件、铜奖7件。多名研培学员经培训后获得区级、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称号,一名学员获批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一位研培项目授课专家获“广西匠人”称号。


突破:教研助力乡村振兴


广西艺术学院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深厚的学术积淀开展研培教育,在保护、传承、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传统工艺的同时,深入挖掘广西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培训一批传统手工艺人员,培育一批传统手工艺品牌,以研培教学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激发广西传统文化生态的活力,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从而实现“惠民富民”。

2019年12月,广西艺术学院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纪念百色起义九十周年广西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分享和探讨了非遗的跨界设计案例、品牌建设、文旅融合、电商结合、创新性转化,以及如何更好地活态传承等议题。同时,借助非遗研培计划项目的成功经验,与广西民族博物馆合作成立了自治区级“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学科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同年,该校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林海教授牵头,成立了中国—东盟文化遗产应用设计研究院。这些机构都成为了广西艺术学院非遗传承人研培项目的重要实践基地。


微信截图_20200812113438.png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纪念百色起义九十周年广西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与发展研讨会



通过非遗传承人研培项目创作实践基地的建设,指导老师带领非遗传承人研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艺术设计产品,让非遗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而实现促进乡村经济振兴、文化振兴的目的。例如柳州市三江县同乐乡侗族刺绣非遗传承人覃桂珍,2017年通过非遗普及班结业之后,返回家乡,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先后在三江县同乐乡成立了“清花绣坊”,并获得“三江县就业扶贫车间”“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侗族刺绣生产性保护示范户”。覃桂珍带领乡亲们生产特色旅游产品,创收脱贫。她还参与到非遗的教学指导工作中,参加了“非遗走进三江中学”“非遗学堂”“柳州非遗学堂——侗族刺绣”等一系列活动的授课,在家乡推广非遗技艺,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嬗变:日常生活中振兴非遗


广西艺术学院非遗研培项目所坚持的教学理念就是让非遗在日常生活中振兴,让非遗在带动就业、提高收入、促进消费、改善生活等方面发挥作用。为了使非遗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语境,进而促使非遗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广西艺术学院非遗研培教学跨界融合被迅速推出,互联网+非遗、非遗+文创、非遗+文旅等版块也很快取得成效。例如2018年10月举办“源远流长—西南造物暨非遗研培项目作品展”,该次展览遴选了三十多位学员的100余件作品,涉及蜡画、刺绣、竹编、银饰等传统工艺领域,其中既有多种技艺的融合,也有不同材料的跨界,展现了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与发展理念。又如2019年10月,举办“2019 年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广西‘传统工艺+岩画’文创设计研修班成果展”“‘匠心承韵’广西艺术学院文化遗产应用设计成果展”等展览,充分展示了非遗传承人经过研培计划项目的系统学习后,在设计创意方面所取得的明显提升与成效,学员们在传统技艺与工艺转化为现代文创产品方面有了更深的理解。


微信截图_20200811104941.png

结业展上展示的学员作品


通过三年的研培实践,越来越多的项目参与者获得了实惠,从意识转化到技艺革新,从基础知识学习到传播销售平台对接,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在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广西艺术学院也通过该项目加强了学校学科和专业建设,增强了该校非遗研培计划项目上的作用和影响力,让非遗传承后继乏人、面临濒危的境况得以改变,让传统文化在保持核心技艺和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完整、有序地传承下去,解决了我国非遗保护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难题,可谓一举多得。


编辑:张馨洁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