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8 15:51:04 作者:沈海滨
核雕手串
核雕
核雕,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绝。它是在植物果核上,利用其外形特点或起伏的变化,雕镂出各种人物、走兽、山水、楼、台、亭、阁等。核雕的原材料有核桃、桃核、橄榄核、象牙果核、杏核、樱桃核等,最佳的是油橄榄核,体积仅有一节指头那么大。在这么小的橄榄核上进行雕刻,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正是由于其操作上的高难度,核雕技艺鲜有传人。
核雕是民间微型雕刻工艺,核雕堪为化腐朽为神奇之工艺品,橄榄核雕目前已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提起橄榄核雕,首先就得提到“舟山核雕”及其创始人殷根福。
舟山村是苏州市太湖旅游度假区香山街道的一个行政村。舟山村,虽以山名,但周围并没有山。这个村坐落在光福镇与胥口镇交界的地方,西距太湖不远。早在2500多年前,这里是吴王阖闾的“造舟之所”,舟山之名,也许正是由此而来。随着吴国覆灭,“造舟之所”不复存在,而地名却保留了下来。这个行政村是橄榄核雕的专业村,最近,笔者采风走进了该村,进行了一次与核雕艺术零距离的接触,大开眼界。
舟山核雕创始人殷根福(1885~1939年),便是舟山村人。殷根福初学竹雕,继学牙雕,年末及冠,便在舟山村崭露头角,其刀法挺秀雄健、形简意赅。成年后,殷根福闯荡上海,在上海老城隍庙开设“永兴斋”艺品店,出售竹雕、牙雕艺术品。一次,他从广东船工中获得一些橄榄核,精心琢磨以后,决定随型设计创制作品。殷根福灵机一动,便用橄榄核设计了罗汉头像。为能达到形神兼备,他专程去罗汉堂内观察罗汉形象,并借鉴印度佛像特征,根据橄榄核的外形,因材施艺,雕制成十八个罗汉头像。这些罗汉头像,挺力爽劲,厚朴凝重,脸部表情自然,双眼传神,神态各异。此后,殷根福专事橄榄核雕,专雕罗汉头像,成为风行一时的海派橄榄核雕艺术品。
核雕“子孙万代”鼻烟壶
清·核雕灵山法会
橄榄核雕作品
殷氏开创的罗汉头像与以往的雕刻相比亦有所创新。以往的雕刻技艺在雕刻前都要画个草图,然后按图雕刻。而殷氏罗汉则无需画图,只要吃准五刀,即鼻头一刀,眼睛两刀,耳朵两刀,是为“定位”,位定好后便进行具体的刻画。当时,上海仅此一家,求购者络绎不绝,艺术品一上市,旋即售空,被誉为“殷氏罗汉”。
殷根福开设的“永兴斋”生意越来越红火。为满足市场需求,殷根福回到家乡舟山村组织艺人雕刻,实行批量生产。当时,全村年耗橄榄核达10担左右,产品均由“永兴斋”收购出售。1935~1938年期间,殷根福分别招收了同村的须吟笙、顾仁笙、钟元庆、钟年福及殷根福的子女殷荣生、殷雪芸为徒,在师徒共同努力下,创作设计了一批风格迥异的橄榄核雕新作品,丰富了核雕的形式和内容。此后,“殷派核雕”享誉海外,舟山村并由此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雕刻之乡,“舟山核雕”在那里薪火相传,孕育了几代核雕艺人。
1979年以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苏州舟山橄榄核雕艺人创办了橄榄核雕组织,殷荣笙兄妹以及须吟笙、钟年福等老一辈雕刻艺术家招收年轻学徒,悉心传授技艺,从艺人员多达百余人,花色品种越来越丰富,恢复了“十八罗汉佛珠”橄榄雕刻生产,产品畅销海内外。
舟山核雕主要是在橄榄核上雕刻山水、风景、花鸟、人物、罗汉、菩萨等形象,造型鲜活、立体感强、线条清晰流畅、人物形神毕现、风格细腻、以材取景、以小见大,整体精巧,是玩赏和收藏的珍品。艺人们再把雕好的橄榄核单件串成手链、佛珠,寓意吉祥如意。人们或将它系挂于胸颈、腰间,或垂吊于纨扇、折扇下,或摩挲赏玩于掌心,其乐融融,意味无穷。经过玩家几年、几十年的把玩后,核雕包浆油润,莹亮透心。
在大师核雕、桃核雕精品展柜前,笔者看到了不少橄榄核雕工艺之精粹,其中有不少设计巧妙、构思独特的精彩之作。如核雕《福寿三多》,是根据我国传统的吉祥题材,用一颗畸形橄榄核雕刻而成。作者把佛手桃子和石榴巧妙地设计在一颗畸形的橄榄核上,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核的外形,更主要的是作者始终把可把玩性放在第一位,做到每处都相互依托精细而不易断。这件非常难的作品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细腻精微,其总体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其技法以浮雕、圆雕、镂空雕为主。
核雕福娃
须培金出生于1954年7月,1973年进入吴县光福舟山工艺厂后,拜宋水官、须吟笙为师,受到前辈大师的悉心传授,身为核雕大师须吟笙之侄女,更在核雕技法上得到了全面传承。20世纪80年代中期舟山工艺厂解散后,她回家创办了自己的橄榄核雕工作室。须培金现为苏州市民间工艺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市舟山核雕行业协会副会长。在这些年中,她不断地学习、探索,磨砺着自己的基本功,同时带学徒们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她认为核雕是必须创新的,她愿为核雕事业贡献毕生的力量。须培金从事橄榄核雕艺术事业以来,整整38年中,至今从未间断过创新制作。30多年的辛勤耕耘,她的作品探索范围较为广泛,有人物、动物、风景园林、核舟等,特别是在核舟题材的开拓方面,她下了很大的功夫,创作出一系列核舟作品,如《苏东坡夜游赤壁》《八仙核舟》《五龙核舟》《十八罗汉核舟》《枫桥夜泊核舟》等。
橄榄核雕的分类没有很明确的划分界限,可以用不同的概念去区分。从题材上划分:第一种是传统题材,第二种是创新题材;从雕刻手法上分:圆雕,薄意,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当然这些手法可以混合在一起使用;从物品的工作流程来区分的话可分为流水线产品和独立完成的产品或作品;从性质上划分的话有两类:一是工艺品,二是艺术品。有些人会说:还有机器雕刻和手工雕刻的分别,这里要纠正一下,随着工具越来越先进,很多雕刻前期的大量切削工作由机器来完成了,这其实是种进步,加快了生产的速度,当大量的切削完成后,形成的毛坯再用刀进行深加工,出来的作品或产品其实和全手工的相差无几。还有人会说:分苏州工、河北工、四川工、福建工、南路工、北路工等,其实这不是工手上的区别,而是集散地的概念。就说苏州和福建吧,那里有很大一部分人从事橄榄核雕刻,全国各地的商家拿货都会去那里,货到手就会说,这是苏州货,这是福建货,久而久之就成了苏州工、福建工。真的好作品大家是只会去说题材、雕法和作者的名字,而不会去过分在意是什么产地的。
橄榄核艺术品在这么小的中空材质上表现艺术实在太难了,首先要好好考虑的就是题材,题材的选择很重要,橄榄核作为一种文玩,作品讲究的是意境,什么题材表现什么意境,文人玩的就要文气,讲究格调高雅,如听琴、看画、论道、品茗等题材比较符合这类味道。如果不是给文人玩的东西,那趣味性和市井气要放在首位,好玩是第一要素,如婴戏图、卖货郎等题材算是不错。其次是构图,也就是常说的布局,哪里要雕刻人、雕几个人、用什么姿态,哪里要有山、有树、有草、有石头,位置关系、透视关系都要考虑,哪里要布得松些,哪里要布得密些,松的地方不能让人有空空的感觉,密的地方又要让人觉得透气,物体与人物的关系是否前后有呼应等。布局基本完成才能动刀,用刀还要讲究刀法,很多地方不是一小刀一小刀修出来的,而是要一刀呵成的,关键部位的刀痕是功力的表现,雕到中途如果有好的想法可加可减,关键要的是效果,形态、神态、衣纹、动感不能忽视,打磨的功夫也不能小看,什么地方该抛的多些,什么地方磨的少些,甚至有的地方不要打磨,最后的效果可能会因打磨的关系变得味道不同。也就是说,做一件艺术品,在还没有完成之前,脑子里想的效果可能和你在完成之后有很大的不同。其实,不论是橄榄核雕还是其他艺术形式,完成一件作品的过程是很长的,单单构思、布局就可能花费很多工夫。所以,在当前市场经济观念的指导下,做核雕艺术的人实在是太少,好的艺术品自然也就很难看到了。
(组图)核雕作品
桃核雕刻源远流长,究竟起源何时,尚难考定。据资料它原本发轫于魏晋时期的雕刻技术,后来经过一代代雕刻家的钻研,也是随着更加坚韧的铁制雕刻工具的使用,核雕艺术开始出现。宋代中期就有它的文字记载,到了明代已是极为昌盛,不但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已成为皇室贵族的把玩珍藏之品。皇宫里有专刻桃核的能工巧匠,为皇室雕刻桃核艺术品,供其玩赏。明朝的天启皇帝朱由校也是一个核雕迷,并亲自操刀,且技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到了清朝,核雕名匠更是层出不尽。乾隆年间桃核雕刻艺人仕上元,当时被誉为“鬼工”。沈君五、宋风起等都是有名的桃核雕刻艺人,橄榄核雕艺人宋租章、湛谷生所雕的橄榄核舟也是难得的珍品,它的绝妙之处是把苏东坡的“前赤壁赋”用行楷刻在厂舟的底部,使其作品有了进一步升华。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核雕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更为大众化的事物。激光雕刻机与电脑设计图的使用,让核雕变得既简单又省时。不过人们对于核雕文化的喜爱并没有减弱,一颗上好的文玩核桃依然可以开出天价。由此可见,核雕文化尽管已经不复古时的荣光,但依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编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