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7 8:04:29
本刊记者/王雪铭
编者按:近年来,党和政府日益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与之匹配的生态文明教育研学基地和课程载体非常有限,除了一些在风景区内、湿地公园里开展自然科普教育实践项目,国家和省级规范化建设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非常少,基地和课程的评估机制也尚不完善——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德爱教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缪国乐在接受中国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开展生态文明要从国家层面建立生态文明研学基地选址标准和规划建设标准,同时建立健全全民生态文明教育的考核机制。
生态文明教育难题待解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后备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政治觉悟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能否实现。缪国乐认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倡导全社会树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保护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少年群体,要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必须具备“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
缪国乐介绍说,目前很多青少年学生,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生态文明素养总体不高,部分中小学生存在消极从众心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不强,生态行为素养有待提高。
他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切忌纸上谈兵,而研学旅行则是典型的生态文明教育最佳体验方式,也是实施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关键载体。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无论从教育系统,还是社会系统看,支撑和保障中小学生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条件日益成熟。研学旅行市场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目前国内研学旅行的组织者主要为旅行社和民办研学机构,很多机构开展研学课程和基地一般为临时搭建的场地或与旅游景点合作的形式,还停留在组织学生“春游”“秋游”的层次,研学目标不明确,主题选择不清晰等问题普通存在,真正以“自然生态环境”开展的生态文明研学活动很少。长此以往,如果不规范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课程开发,会导致青少年生态文明品格形成和核心素养教育进程举步维艰。
建立生态文明研学基地标准
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按照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为国家战略目标的基本方略的决定,创新和健全生态文明教育体制机制,对生态文明教育体制改革措施作出具体部署和加快推进速度,为此,缪国乐建议,从国家层面建立生态文明研学基地选址标准和规划建设标准,尤其是在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研学教育实践基地。
缪国乐称,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更是丰富多彩,在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研学教育实践基地,不仅可以以独特而又朴实的方式使孩子在自然中学习和成长,激励他们参与到保护自然和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中去,还可以借力国家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推动一些生态环境优美但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由于囯家对生态文明等社会和学校研学基地的建设标准、课程标准和扶持政策缺乏,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基地的发展。
他讲述了自己在实践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广东东江上游的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调研时,他发现该镇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态文明研学教育实践示范基地的选择区域。义合镇具有阮啸仙故居(阮啸仙,1897~1935,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东江国家湿地公园、两个国家级古村落、南粤古驿道等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以及该市“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城市”“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品牌资源,按照该镇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可以充分利用该镇的红色、绿色、古色资源,提炼红色革命文化、客家传统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四季农耕文化、南粤古驿道文化、国家古村文化等资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开设以“红色革命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生态文明研学基地、客家古村文化研学基地、农耕文化研学基地和室內特色主题研学馆”为主题的各类专业研学基地和各类安全主题室内研学馆,同时助力乡村振兴,融合创新发展,将该镇打造成生态文明教育研学小镇。但是,由于硏学基地建设标准、课程设置标准、评级评估标准和扶持政策措施不明确等原由,项目的推进依然处于设想阶段。
建立健全全民生态文明教育的考核机制
缪国乐表示,要从国家层面,完善社会和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丰富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课程和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全民生态文明教育的考核机制。在教育目标中确立、强化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正确处理好认知与活动践行的关系。陶行知强调“亲知”,即从行中得来,亲身得来,而不仅仅是“闻知”,从师得来,或从书本得来。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教师不能生硬地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结论性知识,而应当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自我生成和内化,促进中小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举行各种以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十九大报告内容为主题的读书会、知识竞赛活动、辩论赛等活动。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开展参观考察、调查研究和社会宣传等活动,让他们全面了解生态环境现状,意识到环保的迫切性,进而从中产生要推进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信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相关生态知识,增强对生态文明的认同感。
缪国乐认为,研学课程设置需合理化、多样化及科学化。在《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提出:研学旅行产品按照资源类型分为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体验考察型、励志拓展型、文化康乐型。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学段特点和教育目标,制定合理科学的研学课程体系,结合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和区域地理环境特点来开发更多具有针对性、以体验为主的课程,丰富研学课程内涵,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要注重课程内容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及连续性,同时强调系统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缪国乐表示,要强化研学旅行教育团队的专业性和全面性。研学旅行中导师将成为团队专业化的关键核心,区别于导游,研学导师需要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的讲解技巧。自然生态的研学项目大多具备科普的性质,需结合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等专业科学知识进行通俗化讲解,应强化趣味性与导向性,引导学生互动参与。
声明:
1、中国周刊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编辑:杨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