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全国人大代表王绣:传承客家文化 提高文化自信

2021-03-09 14:45:27 来源:中国周刊 作者:梅淑娥

image001.jpg

全国人大代表 王绣 

3月8日, 全国人大代表、洛阳博物馆名誉馆长王绣和《中国周刊》表示,传承黄河文化、河洛文化、客家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提高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光添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在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滋养几千年中华文明,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包括黄河文化、河洛文化、客家文化等众多区域文化组成的庞大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王绣代表介绍说,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包括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客家文化源自中原汉人南迁时自身所保留的唐宋时期的华夏文化和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既表现出唐宋以前不同历史阶段中原文化的兼容性,又表现出北宋灭亡前早期中原文化的原始意味。河洛文化是客家文化之源,彼此相互交流、促进。据估计,全球约有八千万客家人,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等19个省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客家语也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发展客家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绣代表提出,建设“客家祖源地”标识。客家文化源于客家人,客家人首次南迁的出发地是西晋的首都洛阳,也就是汉魏洛阳故城。汉魏洛阳故城已被国家列入大遗址保护区,并投资进行考古及保护。但以客家人出发地及客家文化源头为重要主题的保护及利用仍然不足。因此,建议以汉魏洛阳故城为重点,打造“客家祖源地”客家文化地标,作为全球客家人共同追思的精神家园。

适时启动“客家南迁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历史上河洛人的大规模南迁有三次,第一次南迁在西晋末年,史称“永嘉南渡”,中原南迁士人到江淮地区和长江中下游为多,也有到达长江中游的江汉地区的。第二南迁始于唐代中叶的“安史之乱”,中原士民南迁经由安徽、浙江进入福建。第三次南迁始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大批中原士民经由江西等地进入广东。中原人南迁过程中,与当地的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将包括客家人的语言、习俗、建筑、教育、艺术等“客家南迁之路”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有利于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利于增进世界对中国多元文化形成的认识,有利于凝聚全球客家人乃至全球华人的祖国认同,为建设文化强国增光添彩。

王绣代表建议将洛阳确定为“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永久会址地。“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自1989年首次举办以来,已连续举办多届,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全球包括客家文化在内的河洛文化研究的重要平台。但是“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举办地并不确定,每次由不同的城市承担,不利于河洛文化研究的连续性,因此建议将河洛文化中心的洛阳确定为“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的永久会址地,让洛阳更好地担负起传承河洛文化的责任,也为客家文化的传承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编辑:孙远进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