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跳出深山天地宽——河北易地扶贫搬迁30余万人一线观察

2020-08-07 15:49:5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石家庄8月4日电题:跳出深山天地宽——河北易地扶贫搬迁30余万人一线观察

  新华社记者闫起磊

  从“挪穷窝”到“换穷业”,从“搬得出”到“稳得住”,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到跳出深山天地宽,河北省的30.2万群众告别故土,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迎来新生活。

  搬出穷窝“拔穷根”

  “从山村搬到县城,老土房换了新楼房,我们一家3口的生活彻底改变了。”在河北省张北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59岁的刘常福坐在自家两室一厅的新房里感叹,“要是不搬出来,现在应该还在穷窝里打转转。”

  刘常福原来住在大河镇中华村所属的满井自然村。那里交通闭塞,自然条件差,耕种的土地“十年九旱,一年水灌”,加上妻子残疾,女儿上学,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刘常福一家去年搬进了县城集中安置区。“进城后,挣钱机会多了,女儿上了大学,老家的承包地也流转出去,跳出深山天地宽,日子越过越有劲。”刘常福笑着说。

  张北县委书记郝富国说,在脱贫攻坚中,张北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绝对贫困的有力抓手,按照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搬迁原则,在群众自愿提出搬迁申请的基础上,共搬迁4204户9426人,有力促进了全县脱贫摘帽。

  据河北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赵增宝介绍,“十三五”时期,河北省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为30.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6万人,同步搬迁人口16.6万人,主要分布在燕山和太行山深山区、坝上高寒地区和漳河河道行洪区,涉及35个县。

  2019年11月,河北省规划建设的406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项目全部交付使用,30.2万人全部实现搬迁安置,其中13.6万搬迁贫困人口全部落实后续帮扶举措,全部实现脱贫。

  后续扶持“换穷业”

  “住的地方离产业园很近,每天骑车10分钟就能上班。”在承德市丰宁县“怀丰产业园”工作的王宝东说,2019年,他们一家从距离县城几十公里的黄旗镇哈拉海湾村,搬到了县城集中安置区。

  “起初有人担心能不能留下来、稳得住,如今,许多搬迁过来的人和我一样,在家门口的产业园里找到了工作。”王宝东说,在社区推荐下,我和妻子都在“怀丰产业园”工作,每月合计能挣6000元左右,孩子也转到了县城小学读书。

  “挪穷窝只是手段,扶上马送一程,做好后续帮扶,激发内生动力,才能真正让搬迁群众‘换穷业’。”丰宁县常务副县长桑爱民说,丰宁县对28个安置小区全部配套建设了产业园区,为每个贫困搬迁户制定扶持计划,“一户一策”找准稳定脱贫渠道。

  易地扶贫搬迁实施以来,河北省大力推进集中安置区与产业园区“两区同建”。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农林业、光伏产业、电商、旅游业、家庭手工业等扶贫产业。目前,全省配套建设632个扶贫产业园区或项目,113个集中安置点配建光伏发电项目。

  共享资源“能发展”

  位于张家口市康保县县城的怡安社区,是河北省目前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社区建有95栋小高层电梯楼,安置了来自全县94个村的7161户20110人。

  怡安社区1公里范围内有县医院、中学和经济开发区,居民就业、上学、工作十分方便。社区还成立了“小红帽”“黄马甲”“白大褂”3支服务队,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城市新生活。

  康保县县长魏红侠说,全县共搬迁11766户29315人,城镇化集中安置占比94.2%。安置区实现了集中清洁供暖和垃圾污水集中处理,配套建设了幼儿园、小学、卫生服务中心、互助幸福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让搬迁群众最大程度共享城市资源。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河北省把科学选址作为重中之重,坚持集中安置为主,一方面靠近旅游景区、产业园区,促进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和稳定脱贫。另一方面以县城周边、中心镇区为主要安置区,加快城镇化步伐,保障群众享受便利服务,推动城乡布局进一步优化。

  据统计,河北全省有24.8万搬迁群众实现集中安置,其中依托乡镇和县城安置占27%,依托中心村安置占51%,依托旅游景区、产业园区安置占22%。


编辑:杨文博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