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推动全民健身 助力乡村振兴(金台视线·关注全民健身④)

2022-05-17 12:44:42 来源:人民网


高质量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有利于带动农民积极参与体育健身运动,增强身体素质,改善精神面貌。


  近年来,各地不断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一些乡村已经配备就近可及的体育健身设施,一定程度满足了农民健身需求。


  不过,也有不少群众反映,当前农村体育健身设施种类单一、重建轻管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农民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积极性不高,并且缺乏科学指导。


  健身器材建设既要避免不足也要避免浪费


  每天早上8点,家住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中河村的王云霞都会走出家门,步行几分钟,来到位于村委会旁的运动场地,蹬蹬车、压压腰,开始晨练。


  今年59岁的王云霞说,健身器材设在“家门口”,让她这样喜爱运动的人感到很方便。不过时间长了,她觉得运动场地上的健身器材还是偏少,种类也相对单一。“建议丰富一下健身器材的种类,像扭腰、揉推器之类,我们都用得上。”王云霞说。


  江苏省盐城市读者刘达来信表示,如今体育健身设施在乡村的覆盖率稳步提升,但随着群众体育健身需求日趋多样化,有限的几种“标配”健身器材难以满足农村健身爱好者的需求。还有读者表示,健身器材数量、种类配置不科学,有些器材群众用不上,被闲置了。


  在东部某省一个村庄里,文化广场上的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可就是乏人问津。尤其是到收获季节,篮球场上铺满了晾晒的稻谷,乒乓球台上铺满了竹笋干。原来,这个村子规模较小、人口也不多,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下来的老人和小孩对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体育健身设施的需求并不强烈。


  陕西省咸阳市读者江成宇说:“对于农村体育健身设施,有的地方觉得‘不够用’,有的却觉得‘用不上’。这反映了健身器材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村庄的人口构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在体育活动、器材的规划和供给上,应该充分考虑群众的具体需要,既要避免不足,也要避免浪费。”


  农村体育健身设施“重建轻管”也是读者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山东省济南市读者马良在来信中说:“许多村庄都能见到一些健身器材长期经受日晒雨淋,有的‘缺胳膊少腿’,已无法使用,有的看上去没有明显缺损,但零部件严重老化,存在安全隐患,却得不到及时维修。”


  “农村体育设施存在建设布局不均衡、管护资金投入不足、健身器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安徽省合肥市体育局副局长陆志勇分析,一方面,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时大多建在人口分布集中的区域,容易造成一些居住较远的村民难以就近就便健身;另一方面,农村体育设施管护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健身器材等缺乏养护,降低了器械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宣传普及专业知识,挖掘特色体育资源


  “在农村推广全民健身,配足配齐体育健身设施只是第一步,还需要让这些设施得到充分利用,一些配套服务也不可或缺。”福建省福州市读者韩俊强说,科学的健身指导和广泛的体育文化宣传能够让群众参加体育活动更积极、健身运动更有效率。


  在一些农村地区,部分村民比较缺乏科学健康观念和体育锻炼意识,认为没有必要专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我老家在农村,大部分乡亲认为,他们平时在田间劳作或从事体力劳动,本身就是锻炼身体,不需要再参加专门的健身活动,更不需要接受专业指导。”河南省周口市读者小冯在来信中说,相当一部分群众抱有“无病即健康”的观念,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不充分,对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缺乏了解。


  体育健身器材使用不得法,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有读者反映:“有些村民不懂得健身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比如,许多村庄都会配备腹肌板,它的正确用法是躺在上面,做仰卧起坐运动。可不少群众不会用,趴在上面,起不到锻炼的实际效果。”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汤池镇马槽村村民严夏青是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她对这一现象也深有同感:“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家缺乏科学健身理念和专业人士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当主动指导大家正确锻炼、规范动作,但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


  有读者建议打造一支懂体育健身、组织能力强的体育乡土人才工作队伍,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体育文化。但也有读者认为,受限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些农村地区未必能在短期内实现这样的目标,建议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借力”专业运动队、体育院校等开展一些工作。海南省儋州市读者孟信贤说:“建议多多开展乡村体育指导志愿服务,鼓励运动员、教练员、体育专业师生等进入乡村,开展全民健身技能培训、全民健身理念宣讲等活动。”


  “互联网在农村地区也越来越普及,可以利用起来帮助传播体育知识。比如,在健身器材上设置二维码,扫码即可跳转到器材使用方法;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推送科学、专业的健身知识。”河北省邯郸市读者郝露说。


  一些读者还在来信中表示,兴趣是调动村民体育健身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这需要进一步丰富体育健身项目内容,降低参与门槛、提升趣味性。其实,在不少地方的民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特色体育项目资源,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推广。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读者韦光招说:“许多村子里,原本主要的体育健身项目就是广场舞、健步走、跑步等,门类比较单一,村民对此如果不感兴趣,很难积极参与。但有些传统的体育项目流传已久,比如背篓绣球在本地知晓度高、有群众基础,如果进行科学的整理和改造,更容易在乡村中落地、流行。”


  推动体育下乡,增强农民健身意识,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巩固拓展体育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体育下乡,补齐农村健身设施短板,增强农民健身意识,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许多地方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加快补齐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短板。比如,安徽省合肥市制定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提出要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进行更新,并向自然村延伸。与此同时,为加大推进力度,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更新迭代工作也纳入了市级相关文件,明确到今年底,更新迭代不低于30%。还有一些地方建立起了体育健身设施安全技术巡查机制,对健身器材等设施进行定期巡检,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维修。


  再如,山东省滨州市今年启动新一轮农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工程,对5300余个行政村的10万余件健身器材进行核查,对破损的室外健身器材及时维修、更新。同时,启动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全员培训工作,每个村至少有1名常在村中居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负责体育器材的管理和报修,同时指导村民科学健身和组织各类赛事活动。


  推动全民健身战略在广大农村地区更好地落地实施,要帮助农民实现从“要我健身”到“我要健身”的观念转变。一些读者发现,举办优质的赛事可以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还能带动更多农民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


  “增强农民健身意识,要讲清道理、澄清误区,同时还要切实增强农民的参与感。我们村曾在集市广场上举办过篮球赛,好些乡亲本来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去看一下,回来之后就跃跃欲试,想跟着练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读者陆彪认为,赛事带动效果很明显,但也要注意当地实际情况,假如老人和低龄儿童居多,激烈的对抗性运动显然就不合适了。


  王云霞所在的乌当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当地一些干部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健全的群众体育组织成为带动群众健身、举办优质赛事的重要抓手。乌当区羊昌镇党委委员吕莹介绍,目前,区里所有乡镇都成立了老年体协、太极拳协会和篮球队,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开展体育比赛活动。


  如今,谈及农村体育健身设施、赛事等话题,群众关心的已经不是有与无的问题,而是服务供给质量好不好的问题。


  如何让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更充足、更精准?不少读者认为,在政府的主导下,增强社会组织等主体的参与,是一个有效办法。广东省肇庆市读者黄耀东认为,提升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政府部门可以更多承担政策制定、监督监管、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公益属性。与此同时,吸引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他们与群众的互动频率高,更加灵活,有助于让相关服务更加精准地对接群众需求。


  制图:张丹峰 

编辑:海洋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