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4 17:19:48 来源:中国周刊
“滇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是人类共同的朋友。历史上由于战争、农业开发和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而退缩到滇西北狭小的区域内,这是它们最后的家园。我们需要尽量保护我们的灵长类朋友”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西南项目中心副主席兼秘书长萧今博士对滇金丝猴的处境表示担忧。
萧今博士说,云岭山脉凶猛的食肉动物相继灭绝或者濒临灭绝,当下滇金丝猴最危险的天敌不再是凶猛的动物,而是人类对自然不友好的、不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滇金丝猴分布区内藏族、傈僳族、彝族、纳西族、白族、普米族等众多少数民族,自古以来一直有狩猎习惯。除了使用土枪外,还用钢丝套下扣套麝,麝身上有香,麝香是名贵中药,他们取香换钱,不少滇金丝猴也死于这些钢套。
从1960年起,原始的狩猎方式被大规模的猎杀所替代。人与猴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村民告诉我们:生产队时,一年三季组织集体上山打猎,见啥打啥,打了交公,社员按人口分配。猎物小的是鸟,大的是猴,最大的是野猪和老熊。多的时候他们一天能打七八只滇金丝猴,打回来,肉分给社员吃,骨头可以做药卖钱,一斤五毛钱,一支猴骨架七八十来斤能为生产队增加收入5元钱。皮也可以卖,每张几块钱,大的十几块钱……
西藏芒康滇金丝猴保护区内的高山牧场。传统畜牧业发展需要大面积草场,历史上很多高山针叶林被人砍伐开辟成牧场,导致滇金丝猴生境破坏、生存空间破碎,栖息地面积缩小
最为严重的是解放初期为了经济建设,林业部门把此地设为采伐区。几十年内油锯响声不停,大片森林不断被砍伐,满江都是漂浮的木材。往昔成片的原始森林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滇金丝猴的自然种群被隔离,各猴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近亲繁殖导致种群退化现象已经相当严重……
直到今天,虽然很少有直接猎杀动物的事件出现,但是砍伐树木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周边居民冬天取暖,烧木头,每家都要取森林树木积存薪柴。
在滇金丝猴栖息地的南段,近年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白芸豆,对滇金丝猴栖息地造成比较严重破坏。白芸豆是藤蔓植物,生长过程需要竹木做搭架,为了避免破坏森林,保护区也禁止居民砍伐树木搭架子,但这又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计收入。规模化种植单一的经济作物,导致村边的林木被砍光,如有些村民就上山砍箭竹。箭竹生长在南部滇金丝猴活动的栖息地,也是滇金丝猴的一部分食粮,过度采伐导致栖息地的生态系统被破坏……
被砍伐的高山暗针叶林。芒康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分布火拉群、小昌都种群和米拉卡种群。近代以来由于森林采伐、牧场扩张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滇金丝猴栖息地内部斑块化和破碎化的趋势仍在持续演进
此外,滇金丝猴栖息地在云岭山系北、中、南三段,这里流淌的河谷和屹立的山脊成了猴群来往的天然障碍,加上日益发展的城镇、公路和旅游区又造成了猴群的人为隔离。三大片区互不连通,造成猴群无法向周围生境扩张。
同时,保护区内的破碎化程度南段尤其严重,兰坪、云龙保护区和云龙天池保护区的山体空间体量较小,村镇密集,老君山的两个猴群受到两个景区和周围大量村民活动的影响比较严重。
简言之,滇金丝猴分布区人口活动负荷超过了土地自然的容纳量,人的活动范围扩大,与滇金丝猴活动范围产生冲突,导致森林面积减少和森林斑块增加,滇金丝猴栖息地丧失和种群隔离,缺乏基因交流。
西南林大崔亮伟教授、大理大学的黄志旁教授对此都忧心忡忡:没有“雪山精灵”的雪山还是雪山吗?没有滇金丝猴的云岭山脉还是云岭山脉吗?
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科学总顾问、SEE诺亚方舟项目管理委员会科学专家委员杨宇明教授长期关注滇金丝猴的珍贵价值。他介绍:“滇金丝猴作为旗舰物种,在整个生态系统和它分布的地理区域发挥的作用非同一般。从地理学上看,一般的物种进化路径起源热带,从南向北、从高往低扩张。而滇金丝猴却是由低向高处发展。它的演化路径可以说代表着灵长类动物类型中分布海拔最高和进化程度最高的物种,代表着生物进化的顶尖。对整个生物进化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意义重大。滇金丝猴在整个生物演化、进化,特别是对环境适应方面,对人类关系的研究至关重要。”
杨宇明教授告诉记者,研究滇金丝猴,可以打通学科间的壁垒,解决过去不同学科间的研究难题:现在研究地质历史演变绝大部分是靠来自地学的直接证据,研究生物进化的也很少跟地质历史演变结合。生物学现在已经深入到分子、基因水平,很少有人去跟地学联系。
如果把交叉学科不同的优势、不同研究的热点结合到一起,地学上解释不了的问题,从生物学解释。同时,通过地理学研究支撑生物学上单独回答不了的一些问题。所以从两个学术研究的角度和方向来看,滇金丝猴在整个地质历史演变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证据,没有哪个物种能够替代。
史料记载,古代的滇金丝猴分布区域曾经非常广泛,后来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它们才逐渐退缩到现在的云南与西藏交界一隅——金沙江与澜沧江夹峙的云岭山脉,目前只在西藏的芒康,云南的德钦、维西、兰坪和丽江等五县雪线附近才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杨宇明说:“整个动物界最像人的灵长类动物就是滇金丝猴。滇金丝猴是极端类型的代表。通过研究它,对人类的生理学适应性,对生态环境适应等方面的生命医学研究都非常重要。滇金丝猴是高山亚高山寒温性生理生态系统的一个标志性的旗舰物种。它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演化、发育、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个物种消失了,对生态系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没有人能够回答。所以必须对滇金丝猴进行抢救性的保护,研究它在保护生物学、行为学、生理学、生态学等方面意义重大。再不研究到时候对象都没了,我们也就永远失去机会。”
不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不处理好人与猴子的关系,像过去一样继续向森林索取,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就再也看不到滇金丝猴了……
2017年,滇金丝猴全境监测集结号嘹亮吹响!
11月18日,“滇金丝猴全境动态监测项目”启动会议在昆明召开。
时任云南省林业与草原局野保处处长钟明川主持会议。确定滇金丝猴全境监测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牵头,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负责协调组织和行政管理。
这次会议的规模不大,但开创了全新的社会公众关注濒危物种保护和社会力量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保护、监测和科研模式,也是全球自发现滇金丝猴以来首次开展的滇金丝猴种群数量全境同步动态监测。
全境监测调查要求全面准确地查明滇金丝猴种群数量和分布,包括猴群的地理分布位置、活动范围及活动规律。同时,运用最新基因科技手段,通过粪便DNA测序,了解猴群的亲缘关系、遗传变异和基因交流,建立滇金丝猴基因库及全境地理信息数据库;首次突破单一学科调查内容,加入社区影响要素,了解滇金丝猴分布区内主要栖息地及周边地区的人口、村镇、交通、经济发展等特点、变化等;掌握滇金丝猴种群的自然生境及变化因素,以及猴群受干扰现状和保护需求。
自1979年研究者观察到野生滇金丝猴以来,虽然多次进行过滇金丝猴地调研,由于资源不足而均不尽人意:范围不够大,没有一次对滇金丝猴所有种群做本地的全境调查和监测,种群数、分布区域和栖息地现状均不够科学明晰。
“1998年以来,林业部门组织过多次调查,但因分区域和由不同的团队完成,滇金丝猴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生境状况、保护管理成效,以及受威胁因素、保护需求等数据和情况不完整,难以为各级政府保护滇金丝猴提供科学支撑。”现任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院长钟明川对滇金丝猴历次科考监测深有体会。“这次监测由政府部门组织,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和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资助,滇金丝猴分布区各保护地管理机构、多家省内外专业机构、以及当地群众参与,超过150位人员参加到调查的各项工作中。”
这是一个由政府机构、环保组织、科学家、社区群众共同组成的全新的合作模式,大家分工明确,路径清晰。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监测行动集合了国内顶尖科研力量,由西藏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云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林业和草原局、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和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管理和巡护人员为主组建的野外调查队在各保护区同时展开多次野外监测,综合运用直接观察、间接观察、猴群粪便收集及社区访查等办法采集数据。
云南省云龙县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下成片森林被人类砍伐开垦成梯地,云龙县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之一,具有山区、多民族、贫困三大突出特点。全境滇金丝猴保护区内还存在山林放牧对森林草甸资源的利用、种植和林下采集、生活用柴、盖房屋砍伐木料、道路修筑等生产与生活方式导致自然修复能力的下降
大理大学东喜马拉雅研究院肖文教授团队完成调查监测工作的整体策划,整理地理信息的相关数据分析;
北京镜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滇金丝猴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的汇总、整理与分析,并对项目报告进行校对与修改;
云南大学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于黎教授团队负责滇金丝猴猴DNA遗传资源库建立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负责协调西藏区域的调查监测活动;
昆明中远环境保护科技咨询中心,负责社区生计与对资源利用和保护措施的调查设计与调查实施。
编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