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7 15:37:56 作者:梅淑娥
小秦岭保护区灵湖峪山水
小秦岭属于秦岭华山山脉东延部分,横跨陕西与河南两省,东据崤函,西临潼关。小秦岭是我国重要的贵金属矿产资源基地(全国第二大黄金生产基地),以300余吨黄金资源储量进入世界特大型岩金矿床之列。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小秦岭地区持续的黄金开采在为经济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2016年1月,原环境保护部约谈了河南省林业厅、三门峡市政府和小秦岭保护区管理中心,指出小秦岭保护区存在的问题。三门峡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随即把小秦岭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列为全市“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部署,强力推进整治工作。
“明责任、定方案、造氛围、立样板”,三门峡迅速打响矿山整治“宣传战”。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小秦岭保护区成立了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领导小组,制定了《矿山环境整治工作方案》,明确了相关部门和矿权单位的职责分工。在小秦岭悬挂横幅1500余条,张贴标语3000余张,发放传单13万份;在三门峡市大张广场、灵宝市文化广场等地多次举办大型宣传活动;在省市级以上媒体发表报道120余篇,编写简报95期,大力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保护法律法规,营造攻坚气氛。同时,在保护区内开辟了16个生态修复示范区,引导矿权单位开展工作。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引导工作,使矿权单位逐渐从“不想治、不会治、被动治”转变为“必须治、按样治、主动治”。
“抢时间、抓进度、严标准、保质量”,全面打响生态修复“攻坚战”。针对保护区每年仅有3个月适宜栽植的特点,三门峡采取全员参加、集中会战,节假日不休息,全力攻坚。通过实施“栽桩拉网守底线、整修排水保安全、增加覆网降风险、种草植树固好土、增肥增水提质效、借助‘天眼’督实情”等六大措施,在2017年底实现了“两年大变样”的目标。2018年,三门峡进一步明确了生态修复五原则(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效益优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兼顾;乔灌草搭配、远中近结合、绿化美化多样化统筹;谁矿权谁负责、谁受益谁清理、谁破坏谁恢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施工、高质量到位)。
在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攻坚战中,小秦岭人以示范带动、集中攻坚、集中会战、巩固提升等方式,严盯 “降坡坡度、覆土厚度”两大指标,严格“工程、生物、提升”三大措施,严遵“早谋划、快实施、勇创新、严把关、建精品”五大要求,严把“坑口封堵、设施拆除、拉渣、固渣、降坡、排水、覆土、覆网、种草植树”九个环节,创造性地采用“梯田式”、“之字形”降坡治理渣坡,创造性地在渣坡上固定挡板、修建排水渠防止覆土流失,创造性地采用“平渣、挖坑、覆土、种树”的渣坡修复办法,创造性地在石头窝、石渣坡底部铺设可降解无纺布固土保墒,成功地解决了小秦岭复杂立地条件下的生态修复难题,于2018年底圆满完成了向原环保部的3年承诺。
“谋长远、求长效、盯未来、建标杆”,持续打响生态保护“提升战”。坚持用法治守护绿水青山,是建立起小秦岭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河南省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的施行,使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迈上了规范化、法治化道路。
在完成向原环保部承诺后,2019至2021年,小秦岭管理中心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和韧劲,持续抓好后期生态修复工作,共拆除生产生活设施3699个(间),栽植各类苗木18.27万株,生态修复39.1万平方米,枣香苑、锦鸡岭、金银潭三个高标准生态修复示范区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生态修复由绿向美转变。
截至目前,小秦岭地区共处理矿渣 2586 万吨,拉土上山6.07万车(70.9万立方米),栽植苗木80.7万株,撒播草种1.46万公斤等,治理生态恢复区域224处,治理恢复面积143.5万平方米。经过全面治理整顿,小秦岭自然保护区内11家矿权企业全部退出,1070个坑口全面封堵关闭,拆除矿山设施1.4万多个。目前小秦岭保护区完成生态修复,圆满达到老问题基本解决、新问题不再产生、生态环境总体向好的整治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3月至今,小秦岭保护区累计投入2.1亿元,全面实施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解决了50多年矿山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问题,实现了生态环境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2019年3月,中宣部将小秦岭保护区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进典型;8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小秦岭保护区“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2022年6月,小秦岭保护区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社部、国家林草局评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的公示已通过;8月2日又被生态环境部拟表彰为“2022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目前正在面向全国公示。
国家“绿盾行动”巡查组“绿盾2017”、“绿盾2018”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巡查组现场检查时,对小秦岭保护区因地制宜采取的工程、生物措施表示赞赏。尤其是对在矿山环境整治中创造性实施的“栽桩拉网守底线”等治理措施,以及保护区干部职工为之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给予了高度肯定。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要求全省各保护区认真学习小秦岭保护区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经验。
2018年12月、2019年7月,全国人大和河南省人大先后两次组织65名驻豫全国人大代表集中到小秦岭现场视察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看到生态修复区树木长势良好,听取现场汇报和实地考察后,全国人大代表视察组对保护区矿山环境治理工程施工特点,尤其是为解决石头窝里栽树难问题,创造性地采取树坑底部铺设可降解无纺布的植树方法,纷纷称赞并给予高度评价。
小秦岭保护区如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显著增多,保护区野外架设的20台红外相机先后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二级保护动物勺鸡、黄喉貂、斑羚、豹猫和大量红腹锦鸡活动踪迹。另外还拍到小麂、豪猪、野猪、松鸭、灰头鸫、红胁蓝尾鸲等多种国家三级保护动物活动的影像。保护区内水体明显转好,通过强力整治和精心修复,小秦岭内原来裸露的地方得到了治理和绿化,水体污染得到了明显遏制,山沟内平时水清见底,雨后不再浑浊。保护区内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好,经实时监测,小秦岭保护区内负氧离子最高含量达到49890个/cm³,是联合国卫生组织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24倍。
小秦岭全面实施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解决了长达半个世纪矿山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问题。如今,小秦岭空谷幽静、山青水绿,珍稀野生动植物逐年增多,小秦岭也进入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的快车道。
编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