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7 16:11:44 作者:金祖发 潘彦羽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山东省聊城市素以“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而著称。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是古代会通河的一部分,位于聊城市下辖的阳谷县、东昌府区、临清市境内,全长97.5公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聊城是大运河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大运河申遗城市联盟35个成员之一。大运河见证了聊城的辉煌历史,彰显了聊城的深厚文化底蕴,是聊城历史记忆和聊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镌刻在聊城文脉里的明珠,在灿若繁星的时空里依然璀璨夺目,是一座流淌在运河上的“博物馆”。
绚丽的运河文化
作为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京杭大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最早开凿于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全长138公里。元朝政府开凿东平安山至临清的运河河道,上接济州河、下通卫河,并以“开魏博之渠,通江淮之运,古所未有,诏赐名会通河”(《元史·世祖纪》)。
元明清时期,会通河一直是南粮北运以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也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盛,成为当时商贸发达的码头城市。船舶往来、商旅辐辏、士商云集,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府之肘腋,江北一都会”,而聊城临清和张秋也被誉为“南有苏杭,北有临张”,临清更有“小天津”之称。
大运河为聊城带来了数百年的经济和文化繁荣,积淀了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聊城段沿岸有丰厚的文化遗产,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清康熙南巡四次到东昌府,乾隆南巡、东巡到东昌九次,均经行运河,并把光岳楼、铁塔等制成大幅写生画,刊入《南巡盛典》一书。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作为运河沿线的城市,聊城是运河申遗联盟的重点城市。聊城运河文化遗产点不仅数量比较多,且有些遗产点很有代表性,或者说是有唯一性,比如:临清钞关,这是目前全国唯一遗存的运河钞关。“舟车捆载纷如雨,江上帆船万斛来”,就是描写当时运河为聊城带来繁荣的贸易和巨额的财富。正是这种盛极一时的繁华,临清钞关的税收成为运河八大钞关之首,也让聊城成为了当时运河沿岸的九大商埠之一。
昔日的聊城,“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商贾云集,百业兴隆。会馆傍河而立,古刹重塑金身。清康熙帝四登光岳楼,并题写“神光锺瑛”匾;乾隆皇帝十一次出巡,九过东昌,并在聊城建有万寿宫,列为南巡十六行宫之一。
除了名人遗迹和商道传奇,运河聊城段还保留古时大运河上的工程妙笔,比如,船闸的设计解决了南北地势高差造成的水流障碍;码头见证了货物往来的足迹;古镇记录了人流如潮的热闹景象;会馆印刻了几经沉浮的商人命运;美食传承了人们无处不在的生活智慧。
流淌的博物馆
京杭大运河给聊城留存了历代名胜古迹近3000处,其中以东昌湖、光岳楼、山陕会馆、海源阁、铁塔等最为著名,大运河是祖先留给聊城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聊城的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
聊城古船闸、码头、古桥等是运河上的重要水利和交通设施,是研究运河开凿、营建、调度、营运的重要遗存,也是运河漕运发达的重要实物见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而河隈张庄所保存下的众多的砖窑遗址则表现出了当时高度发达手工业发展水平,而且通过运河为京城提供大量贡砖。
此外,运河沿岸还散落着众多古建筑、古民居、古城镇、古街巷等,它们都是研究各个时代建筑艺术、漕运历史、运河沿岸城市的形成发展、明清城市的经济文化尤其是市井文化、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社会形态等的重要实物资料。
这些历史遗存,在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得以丰富地呈现。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是聊城市近年来建设的最大的一处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陈列、宣传教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也是国内第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 ,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陈列面积近7000平方米。博物馆共五层,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分陈列区、收藏区、研究和学术交流区三个功能分区。博物馆整体陈列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主题,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和研究运河文化,反映和展示运河的古老历史、自然风貌和民俗风情。基本陈列为“运河文化陈列”与“聊城历史文物陈列”。
山东聊城东昌湖风光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现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三星级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德耀齐鲁道德示范基地、齐鲁文化特色新地标,正逐步成为江北水城·运河古都最具影响力的靓丽文化名片之一。
商贾云集的山陕会馆
聊城山陕会馆,俗称关帝庙,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城区的南部,运河西岸,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年),至嘉庆十四年(1809年)方具现今规模。聊城山陕会馆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是山陕商人集资合建供奉武圣关羽的神庙与商业会馆相互结合的古代建筑群。从开始到建成共历时66年,耗银六万两。整个建筑包括山门、过楼、戏楼、左右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关帝大殿、春秋阁等部分,共有亭台楼阁160多间。
聊城山陕会馆为聊城“八大会馆”之首,也是其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会馆。在中国现存的会馆中,聊城山陕会馆以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闻名。197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将它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会馆繁琐富丽的建筑外形,精雕细琢的木雕石雕工艺,便可看出当初建会馆时的用精心用意。靛蓝色牌匾上是“光照日月”四个挥挥洒洒的金字,牌匾前门楣上的彩色木雕精美绝伦,让人不禁凝神静气,驻足细赏。会馆面积不大,3000多平方米的面积内建筑布局紧凑,错落有致,处处建筑都经过精心设计,最小的细节都有不凡的气度。山陕会馆的亮点很多,最为精彩的便是随处可见的石雕、砖雕和木雕,一砖一石上都能感受到手工艺人的高超技艺。
整个会馆呈对称结构,包括山门、过楼、戏楼、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关帝大殿、春秋阁等部分,共有亭台楼阁160多间,一处处走来,精美的石刻照壁、精致的垂花砖雕、耀眼的绿黄琉璃瓦,处处让人赞叹折服。
会馆内的戏楼尤其精美,主要分两部分,上面用来祭拜神明,下层用以演出。戏楼屋檐下的木雕美轮美奂,每段都是由整块核桃木镂空雕刻而成的。戏楼后山墙中央有一条从戏台下穿过通往庭院的甬道,入口处为砖雕垂花门罩,罩上方有石刻匾额“岑楼凝霞”四字。穿行在会馆里,富丽堂皇的建筑中带着隐约的沧桑。初春时节,清冷萧瑟,静谧的环境中更有种吊古凭今的意味。
戏楼的两侧是南北对称的夹楼,与戏楼连为一体,为二层3间单檐建筑。中间一间屋顶高起,下有拱门内外通行。东向门上各有石雕匾额一方,左为“对岳”,右为“望海”。两侧小间的二楼都开有东向园窗。这里原为戏楼演戏时演员们的化妆室和休息室。至今在其墙上还可以看到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到民国八年(1919年),山西、山东各地的戏曲班社和教育部的易俗社等各个时期的演员们所写下的对“戏东”“班社主”不满的诗句以及京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剧种的120多个传统剧目,对于研究中国的戏剧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春秋阁是山陕会馆最高大的一个殿宇,面阔三间,上下两层,单檐歇山脊,灰筒瓦顶,斗拱抬梁式结构。在过去,这里也是供奉“关帝”的场所。阁前廊有四根木质檐柱,前廊额枋均为木刻透雕,雕饰人物和牡丹、金瓜、花卉等。阁左右各附设一座望楼,上下各一间,一楼内原有大幅关羽画像,二楼原有关羽生平故事木雕连环人物群像。二楼西墙上仍保留着关羽全身阴线雕石刻一方。
如今的会馆游人稀少,明清时期商贾云集、往来喧嚣的景象已不见踪影。昏黄的阳光轻轻打在古老的建筑上,似在叹息,在怀念,在追忆着旧时的往事。
中国十大名楼——光岳楼
光岳楼,亦称“余木楼”“鼓楼”“东昌楼”,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古城中央,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在《中国名楼》站台票纪念册中,光岳楼与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太白楼、滕王阁、蓬莱阁、镇海楼、甲秀楼、大观楼共同组成中国十大名楼。
光岳楼为中国既古老又雄伟的木构楼阁,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1988年光岳楼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誉。
明王朝建立初期,北方的局势很不稳定。为了防御蒙古族统治集团复辟,平山卫指挥佥事陈镛,从明洪武二年到五年,将筑土城改筑为砖城。为“严更漏而窥敌望远”,报时报警,又用修城余木,建造了一座高达百尺的更鼓楼,故初名“余木楼”。又因此楼有鼓声报时,人们也称之为“鼓楼”。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知府杨能在维修该楼时,因地而名,称之为“东昌楼”。明弘治九年(1496),吏部考工员外郎李赞过东昌,访太守金天锡,共登此楼,对该楼赞叹不已,“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乃今百年矣,尚寞落无名称,不亦屈乎?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此后,历代重修碑记中,一直沿用“光岳楼”。
聊城运河古城
光岳楼是聊城文明古老的象征,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沿河过往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多都登临此楼,凭栏咏月,作诗赋词。《东昌府志》《聊城县志》及现存碑刻中就记载了120篇咏赞光岳楼的诗文。清康熙四次登楼,并题写“神光锺瑛”匾,乾隆皇帝九过东昌,六登光岳楼,并题匾赋诗,将光岳楼列为南巡三十六行宫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光岳楼受到国家高度重视。罗哲文、陈从周、郑孝燮、祁英涛等古建专家多次来聊考察,给予很高评价,舒同、启功、溥杰、郭沫若等许多名家先后为光岳楼题写了匾额和楹联。
光岳楼虽几经重修,其建筑构件,大部分仍是初建时的原物,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面貌,是明初建筑的重要遗物,许多地方保留了宋元风格。
光岳楼为四重檐十字脊过街式楼阁,通高33米,由墩台和4层主楼组成。以形式而论,砖台、重檐、十字脊内部置空井等,仍袭宋元楼阁遗制;细部以柱础言,从明洪武初所建南京宫殿已开始用古镜式,此楼仍用宋元以来的覆盆式;就结构来讲,柱之侧角升起,楼置暗层,内外等高双槽柱列,斗拱疏朗配置,以及柱头科斗口未加宽等,也都上承唐宋以来的传统做法,同时也与其它明初建筑有若干相似之处,开“官式”建筑之始。
该楼采用的是主体结构与附加结构相结合的方法,内以32根通天直上的内外槽柱构成楼的主体,外以一楼围廊和二楼平座构成楼的保护层。外层结构虽易损坏,也易维修更换。围廊和平座虽已重修多次,而主体结构却一直未动过。第二层以上中央是空井,前后内柱无法用梁穿越,因而采用了硕大抹角梁,井字梁,层层环绕叠架,前后左右搭连构结。通过木叠木、木扣木、木跨木、木连木,形成一个牢固稳定的整体。而且楼的形体统一而有变化,有着许多微妙独到之处。四层檐口的处理各不相同。一层宏敞,二层低下,三层深远,四层舒展,整个形体避免了机械式斜切直线,高大而秀丽。
北方最大的城内人工湖——东昌湖
聊城被誉为“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城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湖水相连,城湖相依,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美丽画卷。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城中央有一座水面辽阔的湖泊与运河之水相连通,如一颗硕大的璀璨明珠镶嵌在运河之畔,这座湖泊就是东昌湖。东昌湖水质清澈,波光潋滟,水深3至5米,水域总面积6.3平方公里,略小于杭州西湖,为目前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内人工湖泊。
东昌湖始建于北宋时期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在原护城河的基础上经历代开挖而成,位于城市的中心,现有水域4.2平方公里,为江北地区罕见的大型城内湖泊。
东昌湖内有四座古城桥,东昌大桥、北关桥、东关桥、南关桥,通达四极,拱卫古城,宛如玉龙出海,又似长虹卧波,气势恢宏,美丽壮观。漫步在青石铺成的桥面上,用汉白玉雕筑的水浒一百单八将与你一起重温历史的波澜壮阔。
在东昌湖风景名胜区内,错落散布着中国现存古代最高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的明代光岳楼、有中国佛教文化瑰宝之称的宋代铁塔、集商业与文化之大成的精美清代建筑山陕会馆、中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等名胜古迹,以及傅斯年纪念馆、民族英雄范筑先纪念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等。
东昌湖岸边,街巷布列,各种店铺民居,随坡就势,依河而建。条石铺砌的大小码头,株株苍劲的古槐,以及古建筑遗存,仍会使人们体味到昔日运河漕运鼎盛时期古聊城的繁荣和辉煌。
近些年,聊城市通过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东昌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内容——湖滨风景区、古城文化区和运河风情区。
微波白浪中看东昌湖碧水清清,美如瑶池,境如凌霄。湖中泛舟,既可以看到巍峨壮观的古楼,又能踏上如梦如幻的湖心岛。望岳亭里,听“蒲松龄”讲一段《胭脂》的故事,观景台上,展一幅烟波浩渺,鱼戏轻舟,清风拂面,仿佛人在蓬莱仙境。
聊城的世界级文化名片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让聊城实现了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除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形态,在运河的开凿、使用过程中还形成的了绚丽多彩的运河文化,包括民间艺术等相当多的非物质遗产,构成了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聊城古船闸、码头、古桥等是运河上的重要水利和交通设施,是研究运河开凿、营建、调度、营运的重要遗存,也是运河漕运发达的重要实物见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河隈张庄所保存下的众多砖窑遗址,是当年运河漕运发达,为京城提供大量贡砖的重要实物见证,也表现出当时手工业的高度发达。
此外,运河沿岸还散落着众多古建筑、古民居、古城镇、古街巷等,它们都是研究各个时代建筑艺术、漕运历史、运河沿岸城市的形成发展、明清城市的经济文化尤其是市井文化、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社会形态的重要实物资料。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聊城7处运河遗产点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运河古今相连,凝结着政治、文化诸多领域的诸多元素,每一处古迹、每一处文化都是流淌在运河上的“博物馆”。
运河古城——聊城
编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