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5 14:36:2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拉萨3月14日电 题:雪域青花夺天工——千年瓷器里的中华民族交融史
新华社记者沈虹冰、边巴次仁、春拉
束颈、鼓腹、圈足、曲柄,白釉质地,壶口形似僧帽。
在陕西省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陈列厅展出的“藏韵圣宴——西藏文物珍品展”上,明宣德年间的一件白釉暗花藏文纹僧帽壶,格外引人注目。
白釉暗花藏文纹僧帽壶(1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人们驻足品赏,既慨叹于壶的精美绝伦,又仿佛能透过其光洁无瑕的釉面、巧夺天工的工艺、祈福吉祥的藏文文字,望穿岁月,看到过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一眼千年
古时入藏难,难于上青天。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流传在西藏的官窑古瓷并不被人知悉。
萨迦寺外景(2016年3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直至20世纪80年代,研究人员首次发布萨迦寺藏有明宣德青花五彩瓷碗文图,西藏保存的国宝级官窑瓷器才被人关注。
萨迦寺僧人洛卓拓美介绍,萨迦寺始建于公元1073年,素有“雪域敦煌”之美誉,仅官窑景瓷数量就达近2000件。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高足碗(1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宣德青花五彩碗和高足碗,绘有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器底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官款,碗内齐口一圈藏文,是迄今所发现烧造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宣德青花五彩器,也是明中央向萨迦寺赐送的实物见证。
“宫廷内带有鲜明雪域风格的瓷器,是藏汉文化交流的结果。这种交流早在唐代开始,绵延1000多年从未间断。”北京故宫博物院器物部陶瓷组副研究馆员刘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由藏族学者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所著、成书于15世纪的《汉藏史集》,记录了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有关瓷碗的故事。
第36代藏王都松芒波杰抱恙,一日见鸟衔树叶飞来,王以之泡水饮用,病愈。遂命人寻叶,得知来自汉地,听闻汉地有瓷碗,又派使臣求碗,唐王派技师入蕃域。从此,瓷碗生根藏地,备受人们喜爱。
西藏山南市琼结县下水乡唐布齐村俗称索那唐布齐,因各处堆放黑炭(藏语称索那)而得名,便是当年烧制瓷碗之地。
西藏自元代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后,文化交融、民间交往愈加繁盛,大量元青花瓷器流入藏地。
布达拉宫宫藏元代青花凤穿牡丹纹罐(1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布达拉宫宫藏元代青花凤穿牡丹纹罐便是实证。
布达拉宫管理处副处长索南航旦介绍,从过往历史可见,景德镇御窑厂瓷器在与藏文化交流中,极大地融入了西藏的传统审美,出现了一批明显带有西藏传统文化元素及藏传佛教色彩的新器型,如多穆壶、僧帽壶等;装饰纹上出现了如吉祥八宝、方形莲瓣、藏梵字纹等。
朝阳中的布达拉宫(2018年11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西藏古瓷总数超万件,来源主要包括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高僧和寺院的赏赐和供养、西藏僧俗上层的定制以及汉藏两地民间贸易等。其中以景德镇明清时期官窑瓷器居多,收藏多见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西藏自治区博物馆以及萨迦寺、扎什伦布寺等。
治藏安边
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的茶马古道上,一队队马帮驮着茶叶、丝绸、瓷器等,历时年余,从中原大地走向雪域高原。
人们无法想象,在这条古道上,一件件精致而易碎的瓷器,是如何走过万水千山,从中原内地进入西藏的。
文献记载,作为中央政府的行政区划之一,每逢西藏法会、节日、寺庙落成等重要节点,朝廷都有大量赏赐和供养。而官窑景瓷作为最高赏赐之一,不仅代表着统治权力神佛天授,也标志着受赏者的社会地位,因此成为最珍视的“礼物”之一。
对最珍贵的“礼物”,一定有最智慧的方法加以保护。
瓷罐里加土,种上麦子,让其发芽,形成加固;抑或专门为瓷器定制麻编、藤编、皮质、镂雕铜质、漆木等不同质地的套子加以保护。“通过这样的方法,确保了大量瓷器能够完好无损地运送至雪域高原。”世界文化遗产罗布林卡管理处副研究员达珍说。
岁月留恋了青花,青花留住了历史。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布达拉宫宫藏瓷器(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我们这里有一个衙门,历史上皇帝赏赐的物品,衙门会代表皇帝送过来,赏物由寺内‘甲纳拉康’(汉佛堂)统一管理。这些赏赐大多为金册、金印、佛像、绸缎等,还包括乾隆皇帝赏赐给六世班禅的唐卡、花瓶等。”
这是西藏扎什伦布寺80岁老僧吞巴·次仁多吉回忆其师傅曾经说过的一段话。他传承师傅技艺,对瓷器颇有研究。据他所知,早在元朝前,藏地就有瓷窑,瓷器称“普尔嘎”,元朝中央政府还曾派景德镇工匠赴日喀则萨迦“帕戈”窑指导烧制瓷器。同一时期,西藏山南扎囊也曾出现“扎戈”“普布”等本地瓷窑。
“纵观历史,景德镇官窑瓷器的传承与发展深刻见证着汉藏民族相互学习,在融合中进步,进而形成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进程。而景瓷不仅是文明交融、文化交流的载体,更是汉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见证。”达珍说。
水乳交融
拉萨林廓路上一间景德镇陶瓷专卖店门庭若市,近百平方米的店铺里摆满了瓷器,络绎不绝的藏族百姓前来选购。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拉萨市林廓路上一间景德镇陶瓷专卖店(下)和店主周华勇(上)(2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店主周华勇来自江西景德镇,今年45岁,在藏做景瓷生意15年,深知瓷器在藏家百姓心中的地位。他说:“喝酥油茶的杯子最畅销,喝甜茶的杯子越来越讲究。”
“洁白无瑕的瓷碗,绘有吉祥八宝的图案,如此精美的瓷碗,又能何处觅得……”这首传唱度极高的民歌,道出了藏族百姓对瓷器的热爱。
拼版照片:上图为悬挂于布达拉宫西大殿正中上方、乾隆赐予八世达赖喇嘛的御笔金字匾额“涌莲初地”;下图为布达拉宫红山脚下文创体验店内的“莲花五蕴杯”文创瓷器(1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布达拉宫红山脚下文创体验店内,一款“莲花五蕴杯”文创瓷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续写了汉藏民族自古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文创店工作人员巴桑玉珍介绍,其创作灵感源自悬挂于布达拉宫西大殿正中上方、乾隆赐予八世达赖喇嘛的御笔金字匾额“涌莲初地”。西藏自治区博物馆文创店仿制乾隆藏品青花陶文福寿三多瓷器套装则由景德镇匠人用传统工艺烧制,一经上架便抢购一空。
周华勇店里的景瓷以茶杯、碗、碟为主,还有花瓶、礼佛瓷器等。他的生意,已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走进了尼泊尔、印度客户家中。
“我是生意人,也是新时代的文化使者,我既推广瓷文化,更见证和推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他说。
拼版照片:上图为布达拉宫珍宝馆文物展出现场(2019年10月5日摄),下图为参观者在观看布达拉宫精品文物展上展出的瓷器(2016年9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这是出席201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的中央代表团赠送给西藏农牧民的骨质瓷酥油茶杯套装(2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编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