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5 17:27:04 来源:中国青年网
绵延3200公里、历经2500年的大运河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一个伟大工程。千百年来,贯通中国从南至北五大水系的大运河,滋养着城市乡村和百姓,孕育了别具一格的人文风情。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缺水、环境等问题让这条流淌着千年文脉的大运河面临危机,其人文活力也仿佛奄奄一息。随着南水北调工程与生态环境建设的不断推进,大运河正逐步恢复往日的生机。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通州区调研时指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如何做好北运河文化带文脉传承,激活传统与现实的联系,成为大运河在新时代发展的新课题。
1.“大运河更愿意微笑着走进你的生活”
“大运河更愿意微笑着走进你的生活,它拒绝苍老……它那热情的天性驱使着它总是欢快地流动。”这是作家夏坚勇在《大运河传》中展现的活力运河。
6月26日,北运河北京段40公里全线旅游通航,北运河河北廊坊段同步实现通航。明年,京冀运河有望实现互联互通,而在未来,京杭大运河的全线通航也将成为现实。
6月26日上午,60余名“两优一先”党员代表作为大运河北京段的首批游客登上游船,“心情太激动了,一路风景如画!”运河两岸绿树成荫,白鹭翔集,微风和煦,暖阳高照。游客中不时发出惊叹,他们拿着手机拍下了沿途很多照片。
自6月26日通航,到7月3日因为汛期河道泄洪为保障安全而暂停运营,就在运营一周多的时间里,游船已接待了大批游客。京通大运河(北京)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客服主管宋京京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短线是大约60分钟的城市观光路线,长线时间较长,大约5个半小时航程。为了提升长线航程的旅行舒适度,运营单位提供了精致的餐饮服务以及文创商品的售卖。正值建党百年,游船上还提供了《我和我的祖国》《建党伟业》等电影供游客观看欣赏。
新的旅游业态也必将催生新的旅游场景。随着大运河全线通航,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马头村请来专业的团队进行全盘规划。马头村党支部书记刘静表示:“借着通航的契机以及美丽乡村建设,我们计划围绕村里的悠久历史对村子进行新的规划改造。”马头村整体将打造“一村一巷一主题”空间格局。打造漕运文化主题街、龙灯庙会文化主题街、姓氏文化主题街、历史文化主题街等几大主题街区。整个规划预计明年实施完成,届时,马头村将再现昔日的繁华,也必将为大运河旅游文化带添姿增色。
与北京段同时通航的廊坊段也让香河县发生了新的变化。“大运河已不是简单的一张名片,而是香河文旅产业发展的龙头。”香河县文广旅局副局长赵爱介绍,近年来香河县确立了“京畿首驿·如意香河”的最新旅游形象定位,全力打造北运河文化旅游带,推进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构建以北运河为轴心、带动全县全域旅游发展的总体格局。
“运河通航后,香河旅游有了龙头项目,对全域旅游的发展能起到带动作用,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北京游客前来游玩。”香居小筑民宿项目负责人、潮白文化旅游联盟创始人李建华激动地表示,由他开发建设的香居小筑主题民宿每到周末都会吸引不少来自北京的游客,这里距离运河岸边仅5公里远,香河的乡村旅游经营者将成为运河通航的直接受益者。
“古代大运河的首要功能是漕运,这属于农耕文明的基本经济诉求。然而今天,更具意义的是一条大河所带来的商旅活动及文化交融,以及带动杭州、扬州、济宁、天津等城市的繁荣。”在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彭建强看来,明年京冀运河一旦实现通航,其首要任务便是恢复沿线的人文活力。
为了让大运河重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旅游”成为发展运河周边经济的第一抓手。
北京通州区根据码头地理位置和大运河北京段40公里航道周边情况,按照“一短、一长、一夜航”的模式,已确定了3条近期游览线路,满足运河城市段、运河两岸经典景观的水上休闲观光和北京段全程体验需求。
河北廊坊市则以北运河为主轴,引进文化创意、影视制作、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北运河生态文化体验带。其下辖香河县以北运河廊坊段全线旅游通航为契机,全面整合旅游资源,确立了“京畿首驿·如意香河”的最新旅游形象定位。
天津将北运河旅游带打造成了潞水樱花园、湿地百草园、津北森林公园等休闲公园,沿河树种繁多、植被茂密;湿地浅滩、河流水洼,已成为市民休闲首选之地。
“还可以通过一些体育赛事、文化展览等进行事件营销。”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教授魏翔表示,荷兰曾经为宣传运河旅游开展冰上自行车赛等全民体育赛事,京津冀运河通航后可以策划相关事件,提升旅游线路的知名度。
北运河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起到了极强的串联作用。魏翔还建议,京津冀协同利用运河水道这一大的载体,融合京津冀各自的优势产业,打造不同特色的村镇、园区和景点,形成沿河休闲消费经济带。对此,彭建强也表示,无论是文化产业发展还是旅游开发建设,均需要针对不同的城镇和区域明确定位,注重差异化。
曾经古桥纵横、河埠林立、古屋比邻、商铺连绵的运河,不仅存留下来物质遗产,更重要的是承载了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彭建强表示,北运河的旅游通航应该以运河文化传承为驱动。
2.“过去的时光仍持续在今日的时光内部滴答作响”
“过去的时光仍持续在今日的时光内部滴答作响。”这是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诗句。作家徐则臣在小说《北上》开头引用了这句诗,借以述说文化运河。
大运河文化融汇了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区性优秀传统文化。据统计,大运河沿线水工遗产、运河故道、古城古镇等有1200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00余项。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强调“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
为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一国家战略,京津冀三地相继制定了各自的大运河保护建设实施规划和行动计划,而三地的合作也日趋密切,有力推进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历史上大运河就是京津冀经济人文的重要纽带,京津冀应打造协同统一的运河文化品牌。”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靳方华建议,应融合三地文化资源,规划建设京津冀运河带全域旅游体系。
早在2017年,京津冀三地就成立了“通武廊”文化和旅游合作联盟,4年里,通州、武清、廊坊的文化旅游主管部门强化责任担当,从实施文旅协同到共建北运河文化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在去年11月举行的“通武廊”(廊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三地共同签署《“通武廊”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交流合作机制》,联合发布《北运河文化旅游创新发展·廊坊宣言》,三地表示将共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北运河旅游通航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北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进程。
2020年9月,由京津冀三地文化和旅游部门联合举办的非遗作品联展亮相河北沧州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北京盛锡福皮帽、天津泥人张彩塑、雄安新区安新芦苇画等来自京津冀三地的186个特色非遗项目以线上线下联展形式集中展示大运河文化盛景;同年底,北京还聚合了大运河北京段沿线7个区的资源,举办北京大运河文化节,通过公众参与、非遗活动、专题展览、云端展示、学术讲座等39项主题活动,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吸引全社会参与到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
2020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进一步明晰了推进大运河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大运河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根据规划目标,到2025年,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初见成效,大运河文化艺术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大运河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利用,同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到2035年,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成效突出,建成璀璨文化带和缤纷旅游带,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大运河文化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到2050年,“千年运河”品牌享誉中外,大运河成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中华自信的重要标志。
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永新表示,以文化和旅游融合为抓手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旅游带,将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形成更加有效的区域联动发展机制,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为实现区域创新融合、协调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
3.“第一只布谷鸟已经到运河滩了”
“青色天空中一声清亮的触动心弦的啼叫,啊!第一只布谷鸟已经到运河滩了。”这是作家刘绍棠在《运河的桨声》中描绘的生态运河。
如果说文化是大运河的灵魂,那么生态无疑就是大运河的生命。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专项规划》编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关系。”
京津冀三地水务部门表示,北运河通航工程是京津冀北运河水务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通航后,这里不仅将打造京津冀旅游通航发展新格局,更将成为三地协作治理大运河的典范。
目前,大运河沿线各省市全面建立河长制,沿线水环境实行按月全面监测。北京、廊坊、天津三地打破行政区界,以流域为单元,共同推动大运河综合治理,从治理水质、清理河道、恢复生态着手,在保证防洪的前提下,还对堤、林、路进行全面提升。
通州在研究运河历史文化、保护文物古迹的基础上,将绿带、水系、交通、休闲观光等多功能多要素融合,打造出水清、岸绿,风光怡人的河道。据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主任刘春明介绍,北运河通过种植沉水、挺水植物,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推动“水下森林”构建,促进河道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净化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的同时还为水生动物提供了生存和繁殖的栖息地。
廊坊在北运河河道整治中实施了姚止务险工和曹店跌水橡胶坝修复工程,清理河道树障、垃圾,规范河岸线非法采砂取土行为。同时,实施小友垡排干渠综合整治工程,采取截污、清淤、曝气复氧等工艺修复水体生态,确保排入北运河的水水质达到V类标准。
天津将在“十四五”期间实施15.6公里河道清淤整治及河道绿化等工程,提升河道景观能力,打造集防洪、调水、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廊道,实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自然景观。
显而易见的是,随着北运河治理的推进,环境逐步改善,大量野鸭等水禽在运河及两岸栖息。刘绍棠笔下的游鱼成群、水鸟齐飞的运河景象再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在“十四五”期间,大运河京津冀段还将承载更多生态建设内涵。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骆沙鸣建议,京津冀应以北运河生态廊道为主线,整体规划建设京津冀城市绿色廊道连接线,因地制宜开展森林城市、森林乡村、湿地城市、海绵城市创建工作,构建“林水相依、林水相融、蓝绿交错”的自然生态系统,打造京津冀国家级森林城市群。
“未来,大运河旅游文化生态带建设应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引擎。”彭建强直言,对于大运河的保护、运营与管理,要理顺事权,避免多头管理,让大运河京津冀段在生态、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真正形成合力,在全线旅游通航后,真正实现运河沿岸的人文融合与发展。
编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