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擦亮文化之“魂”

2021-09-03 17:19:01 来源:中国青年网

  日前,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印发出台。三份建设保护规划各有功能定位,但共同点十分清晰:构建基于文化资源建设的点线面推进的总体空间格局和加强对文化价值的深入阐释,整合资源,传承和展示中华文明。可以说,三份规划为推进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尤其为沿线各省份完善各自建设保护规划给出明确引导。

  国家文化公园,是一个全新概念。自2017年初,国家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以来,先后出台《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等文件,并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文化建设之中,自此形成四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布局。对照地域版图,仔细品味这一概念出台始末及历年来的不断丰盈,这其中贯穿和蕴涵着深深的“文化振兴”基因——

  从定位到特色,再到功能和衔接,始终立足高远,坚持文化引领,在人文上下功夫,在弘扬中华文化上做文章。

  “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陕西等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是国内长城资源保存最完整、长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区段之一。长城河北段作为重点建设区,在没有经验和路径可循的情况下,承担着先行先试,示范引领的重任。

  对于河北来说,长城的保护和利用可谓任重道远。几十年的保护修复和开发,有的点段早就驰名中外了,但更多的长城躯体伏脉于崇山峻岭中,或残缺塌毁,或泯灭无踪,亟待加强保护。而眺望长城内外,这道苍茫脊梁两侧恰又是贫瘠落后之地,堪称一条蜿蜒曲折的贫困带。作为民族脊梁的象征,这古老而巍峨的长城,如何才能鲜活起来?如何摆脱贫瘠而“飞龙在天”?这是一道大考验。

  根据分布特征,河北沿燕山、太行山脉串联起“两带、四段、多点”的空间布局和展示体系。以山海关、金山岭、大境门、崇礼等重点段为引领,精心构筑民族性世界性兼容的长城文化地标,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目前,我省有10个项目列入国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将建成一批标志性长城主题博物馆,打造一批长城风景道示范段,建设提升一批高品位景区和文旅融合示范区。6月1日,《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为依法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支撑。

  与蜿蜒西去的长城相比,旖旎南下的运河,映照着如水之文脉。

  大运河河北段,全长530公里,上连京津、下接鲁豫,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及雄安新区等地21个县(市、区),是中国大运河中颇具北方特色的文化瑰宝。作为一条曾孕育了灿烂文明的线性文化带,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形态万千的民风民俗,在新时代该如何凸显底蕴、荟萃人文?

  “河为线、城为珠、珠串线、线带面”——《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要求整合沿线的文物和文化资源,深入阐释文化价值。近年来,我省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经过廊坊与京津同步治理,不久前,北运河廊坊段全线旅游通航,大运河北京段也全线旅游通航,明年有望实现京冀互联互通。将来,“蜿蜒壮丽、雄浑大气”的运河风情将重现在世人面前。

  浸润了岁月,挽留了人文,大运河是一条水路,但绝不等同于如今的高速公路。它的每一处码头、渡口、石桥、河道,都代表着文化交汇。为了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大运河各类文化遗产,我省制定了《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并编制配套实施方案,构建起“1+6+1”省级规划体系,标志着我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散落的文化遗产正在重拾、擦亮、串联,将打造起燕赵文化新高地。

  无论长城、大运河、长征,抑或黄河,纵横南北、绵延东西,文化始终是内在灵魂。它们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承载着最深层文化记忆的符号,具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包容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建设国家文化公园,首先要擦亮文化之“魂”。


编辑:海洋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