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6 15:06:36 来源:中国青年网
“在中国超速城市化进程的年代,城乡差别被急剧放大,乡村成为被年轻人厌弃和遗忘的角落。但在最近几年里,这一趋势正被悄然扭转。随着高速城市化进程趋于平缓,城市内卷化竞争日趋激烈,乡村逐渐重新成为被年轻世代关注和期许之地……”在日前举办的首届大学生乡村振兴(阳泉)建筑设计大赛启动仪式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这样说。
这场比赛由中共阳泉市委人才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主办,阳泉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复兴论坛承办,将面向国内外建筑师公开征集作品。近年来,阳泉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文旅方面进展显著,但依然面临着信息资源匮乏、人才配置不足等问题。这场比赛要求选手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创意设计,最大限度激活建筑内生价值,在山西乃至全国积极探索政校企村“四位一体”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子。
如何利用已有条件寻找发展机会,与现代化生活接轨,让乡村与周边城市相融合? “互联网的‘扁平效应’让乡村与城市间的信息差距、认知差距和思想差距快速缩小,城市和乡村之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日益变得一体化。在今天已经没有什么单纯的乡村问题,一切乡村问题都不得不被放置在城乡一体化网络中进行摸索。”启动仪式上,周榕的一番话引发了业内人士思考,并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学术探讨。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何崴提到了“乡愁与城市梦”的概念。他认为,城市精英对垂直发展的城市高密度逐渐厌倦,对水平发展的田园向往,促使部分城市人回归。“‘围城故事’并不陌生,这种错位互动为攻坚生产提出了新的挑战,城市人心中的乡村是怀旧乡愁,乡村人的梦想是享受城市的资源和生活品质。城市人返乡是疗伤,乡村人进城是圆梦。”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产业园区中心主任廉毅锐认为,乡村振兴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产业。应该带着“引入产业—落地产业—振兴产业”思维,把乡村建设作为迎接产业的载体。“事实上,产业是一个无关建筑学多少近亲关系的宏大体系,建筑设计作为狭窄门类无法包打天下,又并非置身于旁观。每一个设计者,都需要追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座房子,建设至此地与产业有何互动可能?”
在很多时候,乡村建筑不仅是一种空间艺术,还是一种社会设计。何崴认为,应具备三重作用——容器、酵母、灯塔。容器对应功能;酵母旨在“以点带面”,以微介入方式激发周边活力;灯塔是榜样,并作为一种标志和媒介,让“远方”看到这座乡村的改变。
乡村建设中建筑以及建筑师应该发挥哪些作用?“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做到轻、快、灵。这里最重要的是做到‘灵’。也就是说,在建设过程中建筑师发现经验不对等,要及时地作出改变与调整。”廉毅锐说。
对于建筑师来说,应该更加重视公众参与,强调与在当地工匠的密切合作,乐于以一种轻松、自由,甚至是幽默的态度,将日常空间、日常材料、日常工艺、日常行为进行适度地陌生化,并与色彩、光影紧密结合,塑造具有戏剧性、叙事性的空间。
“建筑师要脚踩大地,双手沾满泥巴,甘于去做一个田野里的匠人。”北京观筑景观规划设计院首席设计师孔祥伟的朋友圈有这样一段话:美丽的石头会说话,万物皆有灵,依照石头的特性来砌筑,与工匠师傅聊天才知道料石里有大量的鱼籽石和红籽石,就把这些石头挑出来,把自然的肌理放在外面,这也让墙体有了丰富的表情和质感……
何崴也深有体会:在乡村建设中,建筑师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很多时候,建筑师看图纸研究需要占50%,有30%需要到现场实地看,这样可以保证基本的建筑标准;剩余的20%需要在建筑过程中自由发挥,可能有些会是意想不到的惊喜。“很多时候,需要当地工匠们的真实表达,不能低估他们的审美。如果100%的‘控制’,那就失去了乡村建设的意义”。(文/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编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