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天工开物》里的明末社会

2021-04-08 16:43:42 来源:中国青年网

  吉莉 杨云鹏

  在科举盛行的明代,很难想象会有人耗时写一部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的书。宋应星为何要写这本《天工开物》呢?从他的自序中我们知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存在“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鬵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的现象,而《天工开物》正是为解决以上问题而写。日益僵化的科考形式让人深陷于八股文而忽略现实生活,懂得识字却不知经文中提到的诸如“楚萍” “莒鼎”为何貌,甚至对日常生活中的“枣梨之花”也不够了解,遑论被读书人所鄙薄的日常手艺。而在绘画界,对神仙鬼怪素材的偏好又远离现实生活。当时的文本、画作虽来自现实,但只知道读书画画的人实则是脱离现实生活,浮于生活之上。除此之外,想要将诸多工艺通过文本的形式保存下来,也是宋应星的一大希冀——“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

  “天工人其代之”(《尚书·皋陶谟》),“开物成务”(《易·系辞》),所谓“天工开物”,也就是将天覆地载的资源与人为加工相辅相成,形成对社会生活各方面有益的技术。在数以万计的技术中,宋应星本着“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将《乃粒》置于开篇,《珠玉》为末,介绍了稼穑、制衣、制糖、造车、酿酒,乃至煤石烧制、军工业制造等十数种技术。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共18篇附图123幅。就本书体例而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实则扩大了书籍受众,知识阶层大可以将《天工开物》结合经史注疏加以理解,对于文化较浅之人而言,也可以将阅读的重点放在图画,以实现对技术的掌握。

  不过,成书并不意味着得以传播,仍需要刊刻或抄写出来才能面向社会。而当时的宋应星只是分宜县教谕,俸禄微薄,任职期间还有诸如《画音归正》《原耗》《野议》《思怜诗》《巵言十种》多部书籍等待刊刻或书写,并无财力和精力负担起刊刻。幸运的是,年少时的挚友、时任河南信阳兵备道的涂绍煃慷慨解囊,《天工开物》于崇祯十年(1637)在南昌府得以首次刊刻,后人称此本为 “涂本”。此版至今仍有流存,虽然有校订不精的情况,但基本保留了宋应星文字稿及手绘插图的面貌,极具价值。

  宋应星虽被李约瑟称为“中国狄德罗”,《天工开物》在现代研究中也常被定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百科全书”,纳入科技史研究,不过在当时,这部书应当主要是作民间日用百科之用,此外,也展现出明末生活的图景。

  明末的江南地区,百业蓬勃、欣欣向荣。一般认为,明代中后期的币制实际上采用的是银本位制,辅以铜币、纸币等其他货币。《五金》一篇详细记载了银、铜等金属的开采情况:“凡银,中国所出:浙江、福建……江西饶、信、瑞三郡……”,说明直到天启、崇祯年间,国内仍然有银矿在大量开采。甚至远至彩云之南的边疆,宋应星都有详细的记载:“云南银矿,楚雄、永昌、大理为最盛,曲靖、姚安次之,镇源又次之。”其实自明初开始,金银都是禁止作为货币流通的,但大量开采的白银及其保值的特点,使得白银成为主要的货币,以至于张居正改革中的“一条鞭法”,就是要求税收以白银为主。

  明末商品经济之广泛与发达,其规模、范围可能会超出很多人想象。《陶埏》篇中讲述景德镇的瓷器贸易“日本国极珍重,真者不惜千金”,其生产也逐渐规模化、中心化:“万室之国,日勤千人而不足,民用亦繁矣哉”。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纺织业中,《乃服》篇中有详尽记载,当时全国“织机十室必有”。织机的广泛应用,又会产生“棉布寸土皆有”的盛况。《乃服》中记载的诸如印花、丝质、桑植等方面的新技术,正是伴随着纺织业的兴盛和需求的膨胀而产生的。事实上,此时纺织业的重要性还远不止此,它更体现出了生产的商业化。许多家室的织机实际上已经不是单纯的自给自足,而是作为商品的生产基地,甚至产生了主业耕种、副业纺织的家庭式作坊。

  军事工业是后世对于明末误解较多的一个方面。明军与后金军、农民军作战,似乎互有胜败,在诸多影视作品中,很多明末士兵也都是大刀长矛,似乎军事工业并不发达。然而我们透过《佳兵》一篇,可以一窥明代发达的军事、火器工业和时人丰富的想象力。

  首先是原材料,在《佳兵》中按用途分为毒火、神火、法火、烂火、喷火几种。其中最天马行空的就是毒火,也就是普通火药掺杂了砒霜、硇砂、金属锈及粪便等,有毒且异味甚重。另外,还有专门用来劫营的劫营火,是用桐油、松香制成,考虑到劫营需要的是持续的破坏力,劫营火虽无太大的爆炸威力,却能持久燃烧,对军营及相关后勤设施、物资破坏极大。明末普通火药的爆炸威力也十分惊人,“其出也,人物膺之,魂散惊而魄齑粉”。

  火器的种类和制作就更加五花八门。威力较大的如红夷炮,原产于荷兰,后来明军可以仿制,主要用于守城,威力甚大,“膺其锋者为齑粉”,其后坐力大到使用时必须抵住墙体,也仍旧会“墙崩者其常”。为了减少己方伤亡,明末已经有了地雷,用竹管穿通引线,引爆后冲开泥土爆炸杀伤敌人。将类似的原理转移到水中,就产生了水雷,时称“混江龙”,就是将火药装在皮囊中,用漆密封,沉在水中,岸上牵绳勾连雷体,只要敌船碰到机关,就会引爆水雷,“敌舟行过,遇之则败”。《佳兵》中最奇特的火器就是“万人敌”,是一种滚地旋转式的炸弹,使用灵活,不受环境限制,可以添加毒火、神火。使用时,点燃引信用手投掷出去,火药力就会冲出,弹体八方旋转,对敌人造成大量杀伤。

  实际使用中,这些火器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明军三大营中的“神机营”,就是以火器部队为主,是明军的一大主力。“混江龙”“大将军炮”等火器在万历抗日援朝战争中大放异彩,成为了平壤之战、露梁海战中重要的制胜法宝。宁远战役中,袁崇焕以寡敌众,最终成功守住宁远城,红夷炮就是主要功臣。明末战斗力最强的“关宁铁骑”,就是以“三眼铳”为主要的兵器。可见明末的军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且极具想象力。至于最终王朝覆灭,则不是单纯靠先进技术所能挽回的。

  在序末,宋应星强调“丐大业文人”可将此书弃掷案头,不过今天看来,难说谁真正成了大业呢。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编辑:海洋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