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8 15:30:58 来源:中国青年网
“我曾是一名青年电影人,也参与过很多优秀电影的制作。偶然一个机会,面对无数双求知似渴的眼睛时,我决定来到大山里为孩子们教书。”在近日举办的中国乡村教育振兴研讨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县江团村卡桥小学支教老师王佳妮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王佳妮讲到,很多朋友总在问她什么时候回北京继续从事电影工作,但她的答案是电影只是她一个人的梦想,而更有意义的事是成全更多孩子的梦想。
地处偏远、条件简陋、资源匮乏……即便困难重重,在我国依然有数以百万的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公益者坚守在一线。这场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主办的研讨会,主题是“做有‘根’的教育”,几位乡村教师和公益人士分享了他们的实践。
爱的教育:陪伴孩子品尝糖果的甜
当王佳妮第一次走进卡桥小学时,校舍还在修建中。看到孩子们人挤人地睡在地上,隔三差五断水断网,甚至只能洗冷水澡时,她决定留下来陪伴孩子们成长。
卡桥小学所在的地区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贫困边远山区,“九分石头一分土”是这里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当时,以种玉米为生的村民年收入微薄,孩子们在放学后不得不像个“小大人”一样,煮饭、放牛、放羊……
王佳妮被孩子们的淳朴打动了,“在孩子们的脸上,我从来没有看到过难过的表情,恰恰看到的是孩子们身上的正能量。每个孩子拥有善良的品质,见到老师都会弯腰鞠躬问好,待人接物非常有礼貌”。在与孩子相处的这些日子里,王佳妮越来越坚定自己当初的选择。
在山区,留守儿童的问题相当严重。作为一名乡村教育者,王佳妮在两年的支教生活中慢慢有了自己的体会。在支教的700多天里,王佳妮不仅为孩子们创办了免费的留守儿童辅导班,还在体育、绘画、音乐等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为山里的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山外的大门。
支教以来,在王佳妮的带头下,一批爱心人士为山区的贫困小学捐赠了12吨粮食;450平方米可以容纳500名留守儿童的“小红花”食堂以及为两所学校捐赠了“热水工程”。2020年5月,卡桥小学还拥有了第一间舞蹈教室。王佳妮说,“我认为我做的是帮、扶、爱,其中爱才是最重要的环节。未来只要孩子需要,我就会一直在”。
在卡桥小学,王佳妮坚持每周做一次家访。两年下来,孩子们对她积累了深厚的情谊。而最让她感到意外的是一个孩子填写材料时,把“王佳妮”三个字写入了母亲那一栏。
“有很多事情可能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只要我们愿意去做,是可以帮助留守儿童铺好路的。我们要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陪伴他们看到未来。”王佳妮说,她始终坚信,“乡村教育不只是给孩子们一颗‘糖’,而是陪着孩子们一起,尝出这颗‘糖’的甜”。
修建校舍:创造石旮旯里的奇迹
从75个孩子到1000多名学生,教职工从3人发展到66人,校园面积由2000平方米扩展到3万多平方米,有人称这是“石旮旯里的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人叫吴雄,他是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巴铃镇塘房小学的校长。
2008年,任校长没几年的吴雄看到当地孩子们有的上学全靠走山路步行,他四处奔走,终于打动了一个爱心企业,愿意出资60万元为学校建设学生宿舍。“一天做一点,一月做一样,一年做一种”,带着这种信念,这座山里的小学在吴雄的带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教学楼建起来了,学生宿舍建成了,幼儿园也办得规范起来。下象棋、练竖笛、吹葫芦丝,这些原本在石旮旯里根本不会出现的场景,也一一在塘房小学上演。
“建一所学生喜欢的学校”是他的目标。吴雄坦言,刚到学校的时候,学生厌学现象非常严重。为了让孩子们上学有积极性,除了提高学校的硬件设施外,吴雄带领老师们在教学设计上也下了不少功夫。
“农村孩子有的入学年龄晚,经常干农活,力气大。我们就想到了从体育方面入手。”2006年,在塘房小学没有任何体育设施,室外没有任何一块硬化面积的情况下,吴雄带领老师们举办了学校的第一届校园运动会。
没有乒乓球桌怎么办?
吴雄和几个老师跑到1.5公里以外的地方抬回来一张桌子,先用砖头垫高,中间再用木板隔开。尽管设施简易,但在学校里引起了轰动。他记得,“那时候,学校还没有围墙,有些孩子甚至跑到山上来看比赛。”
后来,学校通过举办各式各样有趣的体育活动,这才渐渐拉回了学生们的心。到目前为止,塘房小学已经成功举办15届运动会。2020年,在兴仁市举办的第一届小学生运动会上,塘房小学29名运动员共获得了32块奖牌,其中14块金牌,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对我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希望孩子们从小要懂得追求梦想,长大做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情”,吴雄介绍,学校专门为孩子建立了“梦想走廊”、“梦想剧场”,每一个孩子都要把自己的梦想写下来贴到墙上去。
“哪怕孩子们的梦想不一定合乎实际,但是不能笑话他们,鼓励他们用一种‘钉钉子’的精神去追求目标,这是我感到最幸福的事。”吴雄说。
鼓励梦想:带孩子去看人生的大海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曾读过一篇课文叫《山那边是海》。作为农村孩子,我不知道海是什么样子,那时候我见过最大的‘海’就是村子里那一条小河。”在研讨会上,说这段话的是深圳市恒晖儿童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行甲。
陈行甲表示,新时代的教育关怀公益不能停留在物质赠予上。“我听过一个故事,在一个山村小学的开学典礼上,一个孩子平均可以拿到7个书包。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书包吗?”陈行甲认为,现阶段乡村孩子与城镇孩子真正的差距在于看不见的地方。“对于乡村的孩子来说缺乏的是,通过审美教育获得的对于美好事物的体悟能力,以及通过开阔视野获得的对世界的好奇心”,陈行甲说,“很多眼睛看不到,考试也不考的能力有可能对孩子的人生成长更具决定性。”
为了帮助大山里的孩子感受梦想的力量,陈行甲和共青团黔东南州委合作,鼓励当地的孩子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梦想,每年从中选择出50个孩子去深圳做为期一周的游学。“带孩子们来到深圳的大海边,坐地铁、看世界之窗、看科学馆、见机器人,让孩子们看看山外边的海到底是什么样子”。
“教育是实现社会底层向上流动最公平、最有效的通道。”陈行甲在研讨会上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我希望大山里的孩子能够比我更早看到人生的大海是多么辽阔,带着梦想的激励获得人生成长的内动力。”
编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