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2 6:24:24
4月18日,新华小记者开展线上采访活动,我新华小记者,很荣幸地在线上采访到疫情中逆行而上的新闻人———环球时报特派记者张老师和董老师两位记者。
19点30分,采访开始。两位老师先给我们发了现场采访医生和病人的照片,结合这些照片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小记者们争先恐后地提出各种各样有关疫情的问题。有的问,两位老师采访医生和病人时的心情如何?还有的问他们采访前的防护措施……
张老师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在进入雷神山、火神山医院之前,他们是做过一定思想准备的。面对各种令人担忧的情况,当时他想的是一定要做好安全防护,最大程度降低被感染的几率。想到奋战在武汉的医护人员处境更危险,想到患者正在被病魔折磨着,他们觉得这点风险就不算什么了。我们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是:深入一线的记者采访前会做哪些防护措施和准备。张老师说,首先是跟采访对象约好采访地点。采访地点有医院、医生办公室,医生暂住酒店以及户外等。不同场景,防护级别不同,对防护要求最严密的是在隔离病房里面,防护等级是最高的。进去的人都是需要穿3层防护服,佩戴N95口罩、护目镜、脚套等,身体部分不能有一点裸露在外面。如果是在户外的话,那他们就戴一个外科医生医用口罩进行采访。
通过采访,我还知道了医院分污染区(红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这3类区域。清洁区就带一个普通外科医用口罩就行,半污染区最好穿上二级防护服,带上N95口罩。而红区的话就是最高级别的防护,口罩、三层防护服等都要穿戴好。
随后,董老师开始他的分享。董老师告诉我们,他见过一位年纪很大的患者,已经98岁了,看着98岁的老奶奶康复出院,他更加相信其他病人们也能渐渐地好起来。
董老师采访了许许多多抗疫一线医生,问过采访对象一个同样的问题:等你们回家后,你们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有的医生回答是想抱抱自己的孩子,有的想看看爸爸妈妈,而有一位医生的话,非常打动他,这位医生说等回去还要为老家的病人治病,老家的病人还等着他呢。
董老师还采访了最后一支离开武汉的医疗队,那就是北京援鄂医疗队,他问这些白衣天使们,其他医疗队都走了,而你们是最后一个走,有没有什么怨气?白衣天使们的回答是,作为最后一支回北京的医疗队,他们并没有怨气,他们还很高兴能够治疗更多的病人。
听了这些鲜活的事迹,我的内心深深地被疫情中逆行而上的新闻人和白衣天使们打动。
今天的采访,我受益匪浅。我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奔跑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同时也希望,武汉的小朋友和我们一起早日走进自己的学校,走进自己的课堂。
明德小学四年级(1)班
新华小记者 乐成佳
声明:
1、中国周刊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编辑:杨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