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万盏灯”窑火不灭 青年匠人点亮古镇新梦

2020-11-09 16:46:59 来源:光明网

  “万盏灯”窑火不灭,青年匠人点亮古镇新梦

  新华社济南11月7日电 题:“万盏灯”窑火不灭,青年匠人点亮古镇新梦

  新华社记者 刘小草、陈国峰

  粉青、帝王黄、爱琴海岸粉……眼前通透的彩色骨瓷,色泽明丽。33岁的陶瓷工艺美术师周虹手持新研发的“七彩瓷”碗,向记者讲述着她和陶瓷的不解之缘。

  今年是周虹回到故乡山东淄博的第五年。出身于陶瓷世家的她,在法国巴黎学工商管理,一开始并没打算干陶瓷这行。2015年末,拗不过父母的坚持,她回家“继承衣钵”。

  刚回国,周虹的第一反应是不适应:“物是人非,我童年记忆里的古窑村消失了。”

  她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古窑村的小路上,一手摸着用废弃匣钵建造的墙面,一手数着路旁的“馒头窑”。

  周虹口中的古窑村,位于淄博市博山区,古称颜神镇,是著名的“陶琉之乡”。这里最早的陶琉烧制史可以追溯至唐末,明清时期更是达到鼎盛。

  那时候,家家户户烧制瓷器,都要盖“馒头窑”,圆形窑体星罗棋布。每逢开窑,从高处望去,小小的颜神古镇燃起点点火光,当地人称“万盏灯”。

  新中国成立后,博山将地方老字号窑厂合并,组建博山陶瓷厂。在老一辈博山人的回忆中,这家厂曾是“亚洲第一”,订单络绎不绝。

  虽然高大的厂房取代了“馒头窑”,但忙碌的厂区灯火通明,仍是名副其实的“万盏灯”,点亮古镇的街巷。

  20世纪90年代末,烧制陶瓷琉璃的老牌企业纷纷倒闭。荒废的车间疏于管理,杂草丛生。老陶瓷厂所在的古窑村一度成为当地“棚户区”。糟糕的居住条件,让许多年轻人选择卖掉老宅,逃离故土。

  人跑了,“万盏灯”也跟着熄灭了。

  古朴的老房被周围的高楼大厦湮没,青石路和“馒头窑”所剩无几。面对这样的景象,周虹说,最令她心痛的,还是关于古窑村的记忆正被渐渐遗忘。

  “我应该力所能及地做些什么,哪怕是能把一点点博山的陶瓷文化保护下来,告知后人也好。”周虹说。

  因为这份责任感,周虹真正扎下了根。经过一年半的努力,今年9月,她和父亲筹办的陶瓷艺术博物馆落成。从博山陶瓷厂的老厂标到七彩瓷工艺品,馆内的件件藏品,承载着父女两代人的陶瓷记忆。

  怀抱这种想法的,不止周虹一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今年2月开始,博山区与企业合作,大规模改造颜神古镇,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将现存的13座“馒头窑”、部分老厂房和历史街区升级改造,如今已初具规模。周虹期待着,“博山陶瓷文化中最深层的灵魂感”能渐渐恢复。

  在刚刚结束的博山琉璃双年展上,博山区还为青年人才量身定制“青年人才扶持计划”,吸引他们入驻颜神古镇。

  “传承千年窑火,需要新鲜血液。”当地老手艺人任国栋说。他的儿子任正夏大学毕业也回到博山,如今是这个陶瓷雕塑世家的第三代非遗传承人,已经有了成熟的作品。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回归古镇。而他们为陶琉艺术带来的,是更具现代感、更多元的审美趣味。

  窑火未熄,“万盏灯”正在重新点亮。


编辑:海洋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