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7 15:50:28 来源:中国周刊
和谐共生才能赢
实现全面小康,生态环境更为关键。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6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一定要生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人类与包括野生动物在内的其他生命具有千丝万缕的生态联系,即“共生关系”。离开了由一切生命共同结成的生物圈,人类是不可能长期“独立”生存下去的。纵观历史上的“八大环境公害”及无数次重大疫情,都是自然界向人类的“不和谐”射出的一支支冷箭。正如100多年前恩格斯发出的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此次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疫情防范离不开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认识和遵循,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行为规范。
我们从本期《中国周刊》封面报道可以看出,与人类最亲近的滇金丝猴已经濒危!由于人与滇金丝猴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保护滇金丝猴,保护它们的自然栖息环境,已势在必行。
其实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随着对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要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抓住绿色转型机遇,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绿色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完全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双赢。
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我国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国正在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探索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将是我们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难题作出的重大贡献,不仅体现了大国担当,也是为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编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