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30 14:51:11 来源:中国青年网
核心阅读
“康养计划”目标任务是自2020年至2022年,培养培训各类康养服务人员500万人次以上,其中养老护理员200万人次以上;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实训基地,在全国建成10个以上国家级(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 本报记者 张维
陈爷爷家的保姆如“走马观花”般,一年换了七八个,但即便工资一涨再涨,服务标准一降再降,也很难寻到合适的保姆。
陈爷爷患有脑梗十多年了,行动不便,“平时要有人扶着才能走”,他告诉《法治日报》记者,现在请保姆成为家中的头等难事。
一方面,家政人员难找;另一方面,找到后又常发生轻则做事错漏百出,重则发生虐待老人、摔打婴儿的毒保姆事件。这正是当下家政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份文件的出台,有望改变这一现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商务部、全国妇联近日共同印发文件,组织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康养计划”)。针对当前康养服务从业人员数量不足、职业技能水平不高等实际问题,“康养计划”提出坚持培训先行、人人持证,大规模、高质量开展康养服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工作体系,加快培养数量充足、素质优良、技能高超、服务优质的康养服务技能人才。
“康养计划”目标任务是自2020年至2022年,培养培训各类康养服务人员500万人次以上,其中养老护理员200万人次以上;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实训基地,在全国建成10个以上国家级(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强职业标准、培训师资和教材建设,不断提升康养培训基础能力。
人难招人难管人难留
“健康照护、养老护理、家政服务、婴幼儿照护等康养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说。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十分迫切,加之新型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二孩全面放开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对康养服务从业人员的需求不断增长。
林女士3年前有了二胎宝宝,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她时常处于“996”的工作状态,加之老公工作也很忙,请保姆照顾孩子的事情成为生活必需。“很难找,在找到现在这个阿姨之前我换了十几个,好在现在这个不用我操心。”林女士觉得训练有素的好保姆很让她省心,比之前的好很多,“把家里收拾得特别干净,对孩子也照顾得很好,连换季时换被子的事情她都掌握得很好”。林女士用“管家”来形容自己家的保姆所扮演的角色。
陈爷爷则还没有遇上很合适的保姆,“感觉现在大家都不愿意干这行,来的人年龄都偏大,我们还得给人家操一份心”,陈爷爷的家人说起来就很发愁,“专业的更是不敢指望”。而且,通过中介找来的保姆流动性特别强,“说走就走了”。
的确,这正是这一行业的现状。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说:“从业意愿低、人员流动性大。近年来虽然市场供不应求,但照料护理服务业仍存在人难招、人难管、人难留的局面。从业人员没有职业归属感、流动过于频繁。”
从业态发展现状来看,全国养老护理员缺口很大;家政服务员尤其是中高端服务供给不足,特别是春节、农忙时节尤为紧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两年来,每年至少需要职业育婴员、保育员近1000万人次;2020年2月,健康照护师作为新职业正式列入我国职业分类大典目录。健康照护师可在家庭、养老机构、社区等场所,承担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病患者和残障人士健康照护与生活照料双重职能。与此同时,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已达4000多万人,对养老照护、康复护理的需求也很大。
专业化人才缺口明显
从业人员老龄化趋势明显,也是一个问题。据了解,现有照料护理从业人员大都出生在60、70年代,80、90年代出生的人员少。调查显示,成都市超过70%的家政服务员年龄超过45岁,25岁以下的家政服务员不足1%,行业老龄化趋势严重,急需补充新人、年轻人。
同时,专业化人才缺口明显。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消费者对于照料护理行业的要求明显提高,除了洗衣、做饭、保洁、育儿等基本服务外,部分家庭还需要从业人员提供专业育儿、早教、膳食搭配、室内美化等更为专业的服务,有的家庭还希望从业人员能充当“管家”“助手”等角色。“而当前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综合素养和技能水平偏低,难以满足专业化的需求。”这位负责人指出。
此外,服务质量和水平亟待提升。这位负责人说,总体来看,康养服务人员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存在服务不规范、信誉缺乏等问题。有些照料护理服务人员缺乏良好的职业心态、职业道德和沟通能力,与雇主互不满意。部分企业招聘家政服务员较为随意,不经过培训直接上岗,大多数家政企业没有建立家政服务人员的培训机制,导致从业人员技能低、服务差,服务纠纷不断。
一整套组合拳解难题
对于上述这些问题,如何破解?
坚持培训先行、人人持证,大规模、高质量开展康养服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工作体系,加快培养数量充足、素质优良、技能高超、服务优质的康养服务技能人才——这正是人社部等多个部门拿出的解决方案。
“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增强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说,“康养计划”在健全康养服务人员培训体系方面出台了一整套“组合拳”措施。主要有:
建立康养服务人员培训制度。建立以地方政府为工作主体,有关部门协调支持,院校、企业、社会团体、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实训基地、养老服务机构、儿童福利机构等为实施载体,适应康养服务市场需求和人员就业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全面推行康养服务人员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扩大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招生和培养规模。加强康养服务实训基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兴办培训实训机构。
全面提升康养服务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强化康养服务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并将法律知识、职业道德、从业规范、质量意识、健康卫生等要求和心理学、营养学等方面的内容贯穿培训全过程。加强失能失智人员照护、老年人照护、康复护理服务、饮食起居照料、生活家务料理、婴幼儿照护、儿童照护、意外伤害预防与处理等方面的岗位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
健全康养服务培训标准体系。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最新行业企业考核评价规范开展培训。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开发全面系统、简便可行的培训课程。对基础性、易操作的知识和技能,组织开发通用速成教材,帮助入职者尽快掌握职业技能要求。指导院校和培训机构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多层次、模块化、高质量的技能课程体系。引导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强校企合作,推行“职业培训包”和“工学一体化”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实效。
大力培育康养服务企业和培训机构。支持健康照护、养老、家政、托育服务等企业发展,推动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探索以龙头企业和培训机构为主体,支持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家政服务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家政劳务输出基地等。鼓励和支持有关职业院校开设康养相关专业,强化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训,加强高层次、综合性专业人才培养。
张立新补充说,“康养计划”为了增强康养从业人员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还提出了以下一些措施。一是拓宽职业发展空间。加强职业标准开发,做好评价工作,畅通从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五级到一级、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的职业发展通道,畅通人才的发展空间。二是加大激励保障。强化政府激励引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升从业人员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增强职业吸引力。在开展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可适当向康养服务人员倾斜。鼓励市场主体建立从业人员薪酬待遇与职业技能等级和服务内容、时间、难易等挂钩的机制,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要加强职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关心关爱,维护康养服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三是广泛组织竞赛活动。大力开展康养服务人员职业技能竞赛,引导和带动更多劳动者特别是贫困劳动者从事相关职业,对竞赛的优胜者,要按照规定给予奖励,并晋升相应的技能等级。
编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