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9 15:48:08 来源:中国周刊 作者:子雏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喷香扑鼻的大米饭是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世界上一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可见水稻在粮食作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曹妃甸区,恰是一块拥有近百年水稻种植史的富饶之地。在这片热土上勤劳耕作的稻农,多少辈来面朝盐碱地,背向渤海湾,耕耘着一丘又一丘的稻田。春季的破土而生,孕育着希望;夏季的绿波荡漾,舞动着力量;秋季的烂漫飘香,收获着喜悦与幸福!
追溯曹妃甸稻米的历史,非寥寥数语可以表达。
据文献记载,公元526年(北魏孝昌二年)出现制盐业。明朝初,山东移民来此拓荒种五谷,始建屯社(迁民建屯,土民编社)。直到百年前,滨海数里依然是“斥卤不毛,如场之涤”,十数里外才见到“蛎墙草屋,村止数家,晒盐捕鱼,外无生业”。
1941年开始引滦河水种稻,1945年建立解放农场,1956年定名为“河北省国营柏各庄农场”,大力开发建设国营农场。此后三年间,先后动用40个县的18万民工,开始大规模垦荒和水利建设。1958年时,种稻面积已有10万余亩。其后,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递增,呈现增产增收的良好态势。
1982年9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柏各庄农垦区改建唐海县。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唐海县,设立唐山市曹妃甸区。至此,“柏各庄大米”成为了曹妃甸大米的前身。
北纬39度,是国际公认的“神奇纬度线”。在这条纬度上的城市成为了国际化都市,在这条纬度上的景色充满了梦幻般色彩,在这条纬度上的产物创造了啧啧称赞的奇迹。曹妃甸的稻米,恰生长于北纬39°07′43″~39°27′23″之间,是“地球优质粮食的黄金纬度”。
曹妃甸地处滦河下游,渤海之滨。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曹妃甸的稻米种植主要集中于盐碱地上。滦河水发源于草原,流经燕山山脉矿藏富集区,富含大量有益矿物质,经天然磁化,无污染。曹妃甸肥沃的土质,更加利于稻米的生长。
经过175天漫长的生长期,历经超过2600度的积温,昼夜温差十几度的灌浆,每一粒稻米都汲取了天地日月之精华。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造就了颗粒饱满、晶莹剔透、爽口怡人的曹妃甸大米。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曹妃甸大米凭借先天优势,外观呈现整齐、匀净、洁白、透明度好、无垩白的优质特点。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绿色健康安全意识的提高,曹妃甸稻米的产量逐年提升,优质、抗病、高产的品种得到普及,成为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为市场提供的商品粮大米占河北省商品粮大米的1/3,占唐山商品粮大米的1/2。
曹妃甸种植的优质稻品种,全部由水稻种植专家精心培育而成,从源头保证了原粮的品质。近30年来,水稻作为曹妃甸区的优势主导产业,常年种植面积32万亩,亩产700公斤,总产量约22万吨,优质品种占比达到80%以上,水稻种植机械化程度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凭借曹妃甸大米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品牌知名度与日俱增,先后取得“曹妃甸大米”和“胭脂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荣获“河北大米之乡”“中国河蟹之乡”“中国生态稻米之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殊荣。世界持续农业发展协会副主席罗杰布洛伯姆先生在视察过柏各庄蟹田米种植模式后,更是赞誉曹妃甸优质米为“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杰出典范”。
千里稻花映秀色,曹妃故里醉游人。
近年来,曹妃甸区以“农业+旅游+文化”的乡村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模式,结合“以稻为笔、以田作画、以蟹养稻、稻蟹混养”的多元化经营之路,拓宽眼界,广开思路,助力曹妃甸水稻产业的品质升级,扩大了曹妃甸稻米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徜徉于曹妃甸的田埂间,归于自然,尽享和谐。在曹妃甸这片富足而美丽的土地上,风吹稻田,勾勒出一幅幅唯美画卷。
编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