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洛阳:振兴乡村怎么干

2022-03-28 15:39:08 来源:中国周刊 作者:梅淑娥

微信图片_20220223171505.jpg


绵绣河洛美如画


河洛大地春意闹,乡村振兴开新篇。洛阳吹响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集结号。2022年2月12日,河南省洛阳市召开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总结过去工作成绩及今年政府工作要重点抓好的十个方面任务,其中产业发展、城市提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会议中各区县代表团讨论发言中的热点话题。 

 

洛阳市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抓住产业发展、城市提质、乡村振兴三项重点工作,创新提出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即坚守防止返贫“一条底线”,用好乡村振兴“五大抓手”,强化党的领导“一项保障”),探索契合洛阳实际、符合发展规律、彰显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取得了可喜的良好开局。 


推进乡村治理


推进乡村振兴,有效治理是前提。洛阳市近年来农村经济实现大发展、面貌发生新变化,但农村基层治理出现了新情况,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加快构建新的乡村治理体系。


巩固治理基础,“三清”是前提。洛阳市按照“应收尽收、分类管理、依法处置”原则清资产,让村集体资源资产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坚持“打建并举、标本兼治”清村霸,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更加凸显;按照“短期抓矛盾化解、长期抓道德弘扬”思路清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集中力量化解陈年积案,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治安环境进一步优化。


实现有效治理,“两建”是保障。建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盘活用好农村闲置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建强村民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提升乡村自我治理水平和发展能力。目前,全市3011个村(居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实现全覆盖,农民集体收益稳步增加,群众幸福感越来越强。


重视乡贤资源


抓好乡村产业发展,乡贤是宝贵的资源。乡贤在发达地区创业打拼,积累了资本、技术、人脉、经验。洛阳市通过搭建乡贤返乡创业新桥梁,畅通创业新路径,发展创业新业态,形成了“人才链”与“产业链”互融互促的生动局面。


着力打好政策“组合拳”。制定《关于支持乡贤返乡创业的若干措施》,从创业立项、项目审批、工程建设到经营全链条式扶持,为乡贤创业提供土地、金融、科技、人才等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全市各级出台乡贤创业支持政策251条,为乡贤创业提供资金支持20亿元,提供流转土地超10万亩。


3-洛宁上戈苹果.jpg


洛宁上戈苹果


搭建乡贤创业“信息库”。建立集乡贤数据、创业政策、产业项目、政策咨询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信息平台,为乡贤返乡提供项目申报、信息交流、创业保障等全方位服务。14个县区均搭建了信息平台,成立乡贤之家(乡贤驿站)、乡贤联谊会、乡贤参事会等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成功对接并达成投资意向乡贤6354人,落地项目558个,完成投资56亿元。


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鼓励返乡乡贤积极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领办产业化联合体,通过技术入股、股权奖励、项目收益分红等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优质林果、杂粮、草畜、瓜菜、中药材、花卉苗木、桑蚕等特色产业。返洛乡贤领办各类实体1795个,带动就业17.4万人;全市特色种植面积达411.9万亩,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8个。


打造乡贤创业“优环境”。以乡村振兴人才教育中心等为平台,组织全市乡贤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研讨交流、政策宣讲,提升乡贤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成立洛阳市乡贤返乡创业联盟,建立服务帮扶机制,对思想上有顾虑的,加强政策宣传、沟通引导;对创业有困难、打不开局面的,给予政策倾斜、帮助创业。宜阳县乡贤苗武兵怀揣中药材梦回乡创业,但面临资金紧张、政策不熟、土地限制等多种困难,宜阳县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在白杨镇流转土地种植中药材2150亩,带动就业100余人,形成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通过大力度、全链条的服务保障,河洛乡村逐渐成为乡贤投资兴业、干事创业的广阔天地。


1-牡丹花开迎宾朋.jpg


牡丹花开迎宾朋


加强乡村建设


洛阳市坚持以市场理念建设乡村、运营乡村,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把乡村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更好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乡村规划特色化。树立城乡融合、多规合一理念,制定《洛阳市乡村建设导则》,统筹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科学编制村庄布局总体规划2136个,实现“一村一风貌、一村一特色”。开展“达标村”“示范村”“精品村”分类创建活动,形成示范带动、竞相发展良好局面。乡村设施便利化。实施农村改厕、垃圾处置、污水治理等工程,完善农村道路、水利、燃气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持续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全市创建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275个,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5%。乡村人才多元化。引进培育乡村运营人才,促进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乡村回流,全面盘活乡村资源;加大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培育了一批“乡村运营师”“田秀才”“土专家”;招募乡村运营商37个,建立乡村运营人才库370人,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乡村运营市场化。根据当地资源禀赋,探索实施“公司运营”“景区+村运营”“本地能人自建”等多种运营模式,丰富乡村运营业态,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栾川县潭头镇实行“公司+村组+农户”运营模式,发展重渡沟乡村旅游,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00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达5万元,被誉为“中国家庭宾馆第一村”,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今日的“金银川”。


实施城乡融合


集镇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重要节点,洛阳市把集镇建设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集镇资源集约、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形成了1个集镇带动多个美丽乡村建设的“1+N”联动发展模式。坚持项目带动。探索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把分散的村落集中起来、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做起来、把集镇开发建设起来,发挥“以镇带村、镇村联动”作用,有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目前,34个试点集镇谋划建设项目233个、总投资189.74亿元,招商项目52个、总投资41亿元。发展特色产业。按照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要求,依托自然风貌、人文环境、乡土文化等资源,发展田园综合体、民宿客栈、非遗体验馆等新产品新业态。嵩县车村镇充分发挥地处“三市五县”结合部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和旅游业,叶类加工出口居全省第一。完善集镇功能。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镇村道路交通体系,畅通集镇内外交通,入选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建设先进市;推动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基础设施建设提标提质,真正把集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服务农业的区域中心。2021年提升改造乡镇敬老院95家,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2所,试点乡镇中心公办园实现全覆盖。如今,农村百姓也能够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到便利的公共服务、优质的生活环境。


释放发展活力


洛阳市坚持“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牵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各项改革,农村资源要素配置更加高效,新型集体经济加快发展,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截至2021年底,全市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5万元以上,其中10万元以上达84%。推动资源变资产。探索将尚未承包到户、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的耕地、林地、园地、“四荒”地、水面等资源评估作价,入股到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等经营主体,采取股份合作形式开发经营,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汝阳县三屯镇东保村2000余亩耕地全部入股,按照“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盈余分红”合作模式,盘活资产资源,2021年集体经济收入超300万元。推动资金变股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探索“集中投入、产业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方式,撬动分散资金、社会资金、金融资本参与产业发展。嵩县天桥沟村整合集体资金40万元、占股5%;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地面附属物作价入股450万元、占股20%;引进华若文旅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占股75%,变分散资金为股金,聚小钱为大财。推动农民变股东。采取闲置土地、闲散资产、劳务入股等方式,使农民获得租金、挣到薪金、分到股金,确保农民收入有保障、可持续。孟津区城关镇孟庄社区推行共建、共管、共赢、共享“四共”发展模式,建成投用东兴里农贸市场,按照东兴里市场所在村民组占比90%、其余村民组占比10%进行年底分红,实现农民变股东,集体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洛阳乡村广袤,人文底蕴深厚,生态资源丰富。他们创新提出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坚守防止返贫“一条底线”,用好乡村振兴“五大抓手”,强化党的领导“一项保障”,探索了一条契合洛阳实际、符合发展规律、彰显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河洛大地徐徐展开。


2-美丽田园.jpg


美丽田园

编辑:海洋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