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瓮城建筑修缮完工 为汉代名塞鸡鹿塞遗址“延年益寿”

2020-08-03 11:03:05 来源:光明网

  光明日报记者 高平

  经过4年的抢救性保护,中国西汉时期重要军事要塞鸡鹿塞遗址修缮保护工程近期完工。鸡鹿塞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是汉代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了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瓮城建筑,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材料、原工艺保持原真性

  鸡鹿塞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巴音乌拉嘎查境内,东南距沙金套海苏木政府所在地包日浩特(即汉代窳浑县治所)20公里。地处阴山山脉之狼山西段的哈隆格乃峡谷南口西侧的二级台地上。该城平面呈方形,每边长68.5米,墙底宽5~6米,顶宽3~4米,残高6~8米,全城仅南墙中部开有一门,门外设有瓮城,门内侧有石砌登道直通城顶,墙体四角突出2米有类似角楼或马面的附属设施,城内北部有残留石砌房基。城墙用天然石块垒砌两侧,中间填充碎石、沙砾,并以树枝、红柳等作为拉筋。因年久失修,除个别处顶部整体形制保留完整外,其他多处墙体坍塌严重受损。在鸡鹿塞以北及西南,设有烽火台与鸡鹿塞遥相呼应。

  由于历经2000多年的自然侵蚀,鸡鹿塞遗址多处墙体坍塌、受损严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鸡鹿塞遗址修缮保护工程于2015年底立项,于2016年10月正式开工。

  按照修缮方案要求,施工单位使用原材料、原工艺,坚持最小干预和保持原真性的原则,对鸡鹿塞城墙、瓮城、角台及4个烽火台等进行维护加固,再现其原始风貌;当地政府还在鸡鹿塞遗址外围构筑引流防洪堤坝,疏导山洪东移外流,并加固城基修建护坡。

  巴彦淖尔市文旅广电局文物保护科科长杨建军介绍,修缮加固工程主要对鸡鹿塞城墙、瓮城、角台及四个烽火台等进行维护加固,达到让古遗址“延年益寿”的目的。施工中始终坚持“原材料,原工艺”的做法,遵循文物修复“最小干预”的原则进行。工程历时四年进行了本体修缮保护、瓮城城门考古发掘等项目实施,6月25日工程完工,现正着手组织实施初审验工。修复后的鸡鹿塞,再现古遗址原始风貌,并将成为沿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鸡鹿塞历史文化价值

  内蒙古河套地区在秦汉时期便成为屯垦戍边的重要军事要塞,因此在阴山一带留下了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其中尤为著名的便是鸡鹿塞。

  2000多年前,黄河从阴山脚下流过,这里以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历代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政权之间的必争之地,因此也使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这里不断发生交替、碰撞与融合。战国时期,匈奴崛起于大漠,为了抵御匈奴南下和扩展疆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将势力发展到了河套地区,并且在河套地区开始修城筑塞。战国末期,中原大乱,匈奴乘机南下,攻占了河南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率兵30万夺取河南地,把匈奴赶至阴山以北,并在这里设置了九原郡,开始修城筑塞。据史料记载,鸡鹿塞这个地方在秦朝时候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

  为什么要在那儿修建呢?因为这里是水草丰美、最平坦的可以通往漠北的山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匈奴南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攻关卡,所以进攻通道就必须建到此处。秦末汉初,中原又乱,但无暇北顾,匈奴再次南下,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派卫青率兵10万北伐匈奴,再次夺回河南地,并将九原郡一分为二:东部地区改名为五原郡,西部地区改为朔方郡。朔方郡下设10个县,其中有3个县的遗址就在磴口县境内,分别为窳浑、临戎、三封县。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27年)派汉将苏建率35000人来到朔方郡开始修建城池,之后,又调来周边的汉人在这里屯垦戍边,使这里成为汉朝时候北方最大的垦殖区,也就成为后来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描绘的“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将军塞外游,杏花满枝头”的繁荣景象。曾经是匈奴南下的重要军事要塞的鸡鹿塞,在那时成为汉匈之间政治、经济友好往来的重要通道。

  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呼韩邪单于曾三上长安,与汉朝修好。第一次于公元前52年,此去长安的主要原因是与其兄长争位,谋求汉朝支持;第二次于公元前43年,汉元帝派兵6万拒守关内,以示支持;第三次于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又赴长安,汉元帝将王昭君以公主身份赐予单于为妻,同年相伴出塞途经鸡鹿塞。传说,王昭君在鸡鹿塞居住了两年之久,在她居住期间,每天早晨都有雄鸡高唱,傍晚有阵阵鹿鸣,当地人认为这是吉祥的象征,所以取名为鸡鹿塞。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31日 08版)


编辑:杨文博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