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强基固本,全民健身全面开展(全民健身添彩美好生活)

2022-06-07 15:48:07 来源:人民网



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拾光智慧体育公园里,市民正在打篮球。这座专业体育公园5月1日开放,以专业的运动设施和优美的健身环境,吸引众多市民前来锻炼。近年来,各地大力新建改建体育场地设施,为全民健身全面开展夯实基础。
  邵玉姿 梁子栋摄影报道


核心阅读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为全民健身全面开展指出发力方向——“夯实广泛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群众基础”。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落实全龄友好理念,营造无障碍体育环境……桩桩件件,夯实参与基础,强调以人为本,推动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全民、服务全民、造福全民。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让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使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是全民健身全面开展的发力方向。


  如何夯实广泛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群众基础?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公共服务处处长赵爱国表示,要健全制度性举措,扩大公益性和基础性服务供给,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全民、服务全民、造福全民。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培养终身运动者


  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国家繁荣昌盛、社会文明进步、家庭和睦幸福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有关加强改进学校体育工作和体教融合的文件陆续出台,提倡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号召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在北京大学,从晨跑、夜跑到覆盖四季的校运会,运动是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校体育不能只围着各种测试转。”学校体育教研部主任钱俊伟说,“学校建立了54个体育类社团、46支代表队,能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专项上获得更系统的训练,进一步提高运动水平。”


  在北京陈经纶中学帝景劲松分校,学生们在体育课上蒙着双眼跑步、坐着办公椅投篮,通过体验残疾人运动,学会配合互助。“新时代体育课应该有更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流下汗水、留住兴趣,加深对体育的理解,学会面对挫折、迎接挑战。”该校体育教研组组长刘娓楠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把学生培养成终身运动者的重要性。这与《意见》所倡导的方向不谋而合。开展高质量学校体育是“培养终身运动者”的重要基础,其根本是实现体育和教育的全面融合。首都体育学院教授钟秉枢认为:“要在学生日常体育教育中以项目为载体、以比赛为手段,通过‘教会、勤练、常赛’达到让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


  激发学校体育的活力,也需要引进社会力量的“活水”。北京市所辖的200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学校、体校、体育场馆或体育中心等单位合作,大大丰富了学生课余锻炼的选择。四川省乒乓球协会通过组织比赛、培训教练等形式,推动乒乓球运动进校园,弘扬了乒乓文化,培养了后备人才。


  巧借“外力”,能更好地解决课外锻炼、场地资源、师资水平等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钟秉枢认为,还要鼓励构建程序透明、过程公开、广泛参与的信息沟通平台,让青少年和家长都能监督、评价相关服务。


  提供舒心便利条件,引导老年人健身


  近日,全国老年人太极拳健身推广活动在各地开展。参与者在线下以小型、分散的形式进行太极拳展演,一招一式尽显“银龄”风采;线上,2000余个习练视频上传云端,点击量超过20万次,经专家评审,优秀作品还将在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网站等平台展播。


  提供舒心便利的健身条件,引导更多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意见》提出,“为老年人使用场地设施和器材提供必要帮扶,解决老年人运用体育智能技术困难问题”。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说,这体现了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主体的地位,反映出全龄友好的理念和社会包容性发展的人文温度。


  近年来,老年人群体的健身活跃度日益高涨,除了柔力球、门球、太极拳(剑)、广场舞、健步走、乒乓球等传统项目,在网球、骑行、滑雪等运动项目的参与人群中也时常可见“银发一族”。


  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积极举办各类运动项目网络培训班,组织多种形式的线下线上活动,目前直接参加人数超过百万。协会副主席温文说:“网络的便捷性给老年人健身插上了‘翅膀’,网上交流、云上健身,成为一种新的形式,备受老年朋友欢迎。”


  2020年11月,《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印发,提出推动广大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今年2月发布的第四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3.2%,老年群体与其他年龄群体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根据这些新现象和新需求,我们还要进一步解决老年人运用健身领域智能技术的问题,引导他们科学健身。”温文说。


  以人为本细化服务,营造无障碍环境


  日前,一场主题为“从心出发,向光而行”的残疾人体育活动在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举行。数十名视障跑者在志愿者引导下,穿梭于城市公园内。“虽然我看不见,但跑步时有风从身上划过,让人身心愉悦。”47岁的阳光高坚持跑步3年,身体状态越来越好,此前还在引跑员帮助下完成了一次全程马拉松。


  参与体育锻炼,有利于改善身体机能、增强身体素质、提高生活质量、融入社会交往,是保障残疾人平等享有体育权利、实现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体现。自2007年起,“全国特奥日”、“残疾人健身周”和“残疾人冰雪运动季”等全国性体育活动连年举办,提升了社会各界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


  目前,这一群体参与体育锻炼,还有参与难度较高、需求差异较大、总体水平较低等问题待解决。中国残联体育部综合群体处处长马历涛说:“《意见》中提到,‘营造无障碍体育环境,为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便利’,就是要通过提高服务能力、参与率和覆盖面,提升残疾人的获得感。”


  营造无障碍环境,能保障残疾人充分、平等参与体育运动,共享社会生活。北京市从2019年起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基本实现首都功能核心区无障碍化;河北省张家口市积极推进公共设施无障碍建设,城市无障碍环境显著改善;浙江省杭州市2021年启动残疾人文体示范点创建工作,提供方便的社区型体育服务……以筹办北京冬残奥会、杭州亚残运会为契机,“无障碍”理念延伸到赛区和场馆之外,进一步融入城市发展。


  “营造良好的无障碍体育环境,要以人为本、细化服务,满足不同需求。”马历涛补充说,在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强健身器材的保护性功能,对视障人士要有盲文和语音提示等。同时,还应培养更多康复、健身体育指导员,提供科学康复健身和心理咨询疏导。

编辑:海洋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