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5 14:16:45 作者:沈嘉人
11月25日,南京略有些寒冷,上午9时30分,2021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在纪念馆遇难者名单墙前举行。
“您离开我们已经84年了,我真的特别想念您”幸存者石秀英、王义隆、谢桂英、马庭宝在家人的搀扶下献花,布满皱纹的手颤颤巍巍地指着亲人的名字,倾诉生死相隔84年的痛楚。由于身体原因,幸存者余昌祥、王素明未能前来,他们的家人来到现场,祭奠离开自己多年的亲人。
密密麻麻黑色的人名,刻在死难者名单墙上,他们是在南京大屠杀浩劫中逝去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亲人们站在名单墙前,静默肃立。
现场,《献花曲》响起,仪仗队抬出祭奠花篮。时鹏程副馆长代表纪念馆、幸存者马庭宝代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整理花圈挽联。全体人员手持菊花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三鞠躬。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代表王进勤发言:84年前的寒冬,我的曾外祖父惨遭日军杀害,我父亲王义隆头上被日军砍了一刀,至今还有伤疤。南京大屠杀死难者30多万,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意味着曾经一个个鲜活生命被无辜杀害。让我们一起敲响历史的警钟,让更多人看到那段惨痛的过去,把和平的祈愿传递下去……
王义隆老人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鹏程副馆长表示;今天,我们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追思历史。作为承载历史记忆与传播和平的载体,未来,纪念馆将在传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历史记忆、维护世界和平的道路上作出更多的工作和努力,为世界记忆遗产续写新篇章。
家祭活动尾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遗属代表依次向遇难者名单墙敬献菊花。其他参加人员依次向遇难者名单墙敬献菊花。
家祭活动现场,谢桂英老人情绪激动,止不住地流泪。“我的父亲、两个舅舅和小弟弟被日本兵杀害,我也有三次差点死掉了。”谢桂英已经98岁高龄,面对镜头,她撩起头发,头上的疤痕清晰可见,那是当年被侵华日军拖拽,撞到石头上留下的伤疤。还有一次,日本兵上门,她躲在床下还是被发现了。“日本兵把皮带解开,我说‘洋先生,洋先生,我是小孩,我是小孩’,但他还是不饶我 ……”谢桂英激动地说,历史永不会被磨灭,和平应当珍爱。
谢桂英老人
今年85岁的马庭宝老人耳聪目明,声音铿锵洪亮。他指着“哭墙”上亲人的名字,眼眶里泛着泪花。尽管84年过去了,回首往事时,依然会剧痛袭来。“我的父亲马玉泉、舅舅温志学、姑父杨守林离开我们84年。当年,他们被日军杀害。我们全家都特别想念他们,我们要记住历史教训,不要战争,希望世界永远和平。”
马庭宝老人
王秀红搀扶着自己的母亲石秀英献花,谈及母亲当年的遭遇,她简直无法想象,该有多么害怕,多么悲伤。在石秀英11岁的时候,47岁的父亲和19岁的大哥被日本兵屠杀,石秀英自己也被戳了三刀,后来回到难民区居住。如今,父亲石昌福和大哥石坤宝的名字刻在“哭墙”上,石秀英和家人每年都会前来祭拜。
王秀红说:“母亲谈到这些事情时,她总是比较悲伤,这样的家祭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缅怀,一种安慰。”
石秀英老人
南京大屠杀已过去84年,当年的幸存者已步入耄耋之年,历史的见证者正在凋零。幸存者后代与幸存者朝夕相处,南京大屠杀记忆传承的重任已经落在后代的肩上。马庭宝老人已是四世同堂,老人将南京大屠杀记忆传承的重任,交到了女儿马明兰的手中,并借此希望这段家族记忆一代代接力下去。
马庭宝老人
马明兰曾陪同父亲多次参加集会、宣讲等活动。她说:“父亲经历过战争的伤痛,教育我们要牢记历史。今后,我们会继续传播南京大屠杀历史,让更多的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石秀英老人与女儿王秀红
石秀英老人的女儿王秀红感叹:“日军对我们家庭造成这么大的伤害,就像天塌下来一样的。我会传承好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把我母亲的遭遇讲述给更多人,守护不能忘却的记忆,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编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