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30 17:24:53
“如果说我看的比别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新石小学数学组就是巨人的肩膀。为了让新加入数学组的年轻教师得到更快的成长,本着将一节课研透的目的,2021年11月16日-24日,石家庄市新石小学数学团队进行了四次“同课同构”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数学组依托学校大课题《全学科阅读课的思辨力实践与研究》,继续深入探讨“在阅读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倍的认识》这一课题,陶宁校长、张湘琦主任与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教学研讨。
篇一:初试锋芒
11月16日上午,李佳轩老师在二(3)班的教学中有条不紊,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们在图画中提取关键数学信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初步感知什么是倍。在教学设计上,李老师遵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突出内容的层次性,问题的梯度性,使学生在“跳一跳够得着”的过程中对“谁是谁的几倍”有了深入的理解。
当日下午,张主任带领数学组教师对李老师这节课进行了研讨。首先李老师先做了详细的自我反思,然后梁玮老师进行初次点评。随后张主任将研讨活动按照先环节后细节的思路让大家各抒己见。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李老师的这节《倍的认识》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同时建议李老师每个环节给与学生的思考时间可以再充分一些,在课堂中能走到学生身边去观察和指导,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篇二:探索与深度并进
有了第一天的教学启发,11月17日上午,温和可亲的何娇老师与二(2)班学生展现出一堂开心的数学课。上课伊始,何老师用谜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在教学中,何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一圈画一画,探索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在下午的教研活动中,张主任和老师们根据今天的授课情况对教研重点进行了调整,除了青蓝结对的点评,老师们对本节课学生的表达能力的提升以及一题多变的练习巩固进行了探讨,并且将教学环节设计再次进行了微调。
篇三:豁然开朗
两课两研后,11月18日上午,郑敬岩老师和二(5)班学生再次呈现了本节课。课上,学生纷纷化身“小老师”,将自己圈画的方法展示给大家,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动口表达中,建立“倍”的概念。接着,郑老师趁热打铁转换标准量、改变比较量,在举一反三中加深了学生对“倍”的含义的理解。整节课,郑老师娓娓道来,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述,让每位学生都有开口机会。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郑老师并没有及时纠正,而是耐心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在表达时要有理有据。锻炼了孩子们的读图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处处渗透着思辨力的培养。
在下午的教研中,何娇老师和李佳轩老师率先发表自己的感悟,然后大家各抒己见,整理总结这三次收获。刘敏老师指出:“当学生找不出数字间的倍数关系时,该如何引导学生把某几个量看作整体?”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大家的深入探讨。梁玮老师提出:“提示学生把两个看成一份,然后让学生观察有几个这样的一份”。石园园老师指出:“在低学段,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可以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张湘琦主任表示:“教师不仅有语言引导,还有手势、肢体引导。教师丰富的肢体语言实则是一种教学艺术,往往可收到千言万语难以达到的效果。”陶校长指出:“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力,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教学,而是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使学生体会知识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老师们深表赞同,一致认为:数学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让学生获得思辨力的提升是我们坚持不懈的目标,这与我们学校的课题不谋而合。
篇四:精彩呈现
在三次深入研讨的基础上,追求完美的郑敬岩老师主动提出再讲一次,弥补上一节课堂中的小遗憾。11月24日上午,郑敬岩老师和二年级(6)班的孩子们,对本节课进行精彩呈现。课堂上郑老师将教材进行了深加工,教学重难点把控得当,学生兴趣浓厚,时间分配合理,整堂课如行云流水般,自然顺畅,听者意犹未尽,效果不言而喻。
此次的“同课同构”是呈阶梯式的“一次授课——教研——二次授课——教研——三次授课——教研——四次授课——总结”的一体化过程。经过这次连续教研活动,所有参与教师各有所得:
教学路慢慢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同课同构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拓展其教学视野,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开阔了听课者的听课视角,在对比中反思“同”背后反映的差异,从而细细品味,逐步领悟到教学的真谛。通过这次教研活动,老师们都收获颇多,深受启发,让新石小学的数学教学水平整体再上一个新台阶。(吕云涛 赵慧芳 刘敏)
编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