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2 14:54:47 来源:中国周刊
作者:程金华 上海市法学会法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
观察一个人的品行,我们往往更在乎他/她的修养,而不是外表。同样道理,对一个城市法治水平的评价,我们也更希望法治是城市的涵养,而不只是衣装。对于国际大都市上海而言,城市建设已经——或者应当已经——越过了利用法治口号来装扮自己的阶段,而进入了要把法治作为城市的内涵修养来修炼的时期。把法治当作城市的涵养来修炼,这项工作并不容易。但这种涵养一旦养成,便会内化成文化,不易失去,值得花大成本去追求。习总书记指出,法治建设需要“久久为功”。刚刚发布的《法治上海建设规划(2021-2025年)》和《上海法治社会建设规划(2021-2025年)》便是持续修炼上海城市法治涵养的美好蓝图。
之所以说这两部规划是“美好”蓝图,是因为它们体现了如下“四有”属性:
其一,有正确的法治观念,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并坚持把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
其二,有全面的法治格局,充分体现了法治上海、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整体布局,在保障“法治中国”战略在上海有效实施的同时,也照顾了上海要面向全球、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的大局;
其三,有前瞻的法治视野,积极配合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出全面建设“智慧法治”目标,推进法治上海建设的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
其四,有具体的法治举措,全面覆盖了执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诸领域的建设要求,设定了数百项的全方位法治工作任务。
当然,作为上海市民,我不希望这两部规划只是美好“蓝图”,而希望它们能够落到实处。像个人修养的培育一样,城市法治涵养的修炼也要知行合一。那么,如何在上述美好规划基础上,通过切切实实的行动来提升上海的城市法治水平?我个人建议要遵循如下“四要”。
首先,要巩固上海法治的良好基本面,慎求变。从法治建设目标来看,无论是上海还是整个国家,我们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自上海在1999年8月16日召开历史上第一次依法治市工作大会以来,整个城市的法治建设基本上是遵循上述目标推进的,并且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法治基本面。各类城市建设者已经初步习得了良好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贵在坚持,最后方能习惯成自然。这是修炼上海城市法治涵养的基本道路,也是法治贵在有良好稳定预期的本质属性使然。因此,切忌为了求创新,而对来之不易的良好法治基本面进行不必要的“整容手术”,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要抓住上海法治的明显薄弱点,补短板。上海城市法治的基本面虽然好,但仍然存在明显的短板。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打老虎”,上海并没有置身事外,上海的司法系统也没有与贪腐绝缘。所以,在“十四五”期间,加强对腐败行为的防微杜渐,依然任重道远。只要存在此类明显的法治污点,上海就不能算是有良好法治涵养的国际大都会。
再次,要利导上海法治的优秀基因,冲高位。总书记讲“人民城市人民建”,非常有深意。在一个缺乏法治基因的人群中建设法治,就如同在沙漠中建绿洲,虽非不可能,但也极具艰难。相对于其他地方而言,“海派”文化非常强调理性思维,上海市民非常尊重契约精神。这些都是上海城市建设的宝贵法治基因。毫无疑问,上海是全中国最有条件建设法治社会的城市之一。所以,在实施上海法治社会建设的“十四五”规划中,应当把对上海市民的法治基因进行因势利导当成重要的工作抓手。同时,得益于上海良好的城市居住环境,有一大批优秀的国内外法律人才长期生活并工作在上海。善用上海市民的法治基因,灵活聘用国内外法律人才参与城市建设,整个上海的法治建设水准,一定会水涨船高。
最后,要做实上海法治的数字转型,真引领。近年来,善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通过科技给法治赋能,并建设“智慧法治”,已经成为全国法治建设新潮流。然而,在很多领域,科技赋能法治仍然是一句口号,一个法治建设的装扮。对于上海而言,整个城市在经济、生活和治理三大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战略,法治建设应借着这股东风,确立若干“智慧法治”建设的实干项目,真正实现让法治建设插上“科技的翅膀”。如此实现以“智慧法治”引领传统法治,以智慧的上海法治建设引领全国其他地方的法治建设。
上述“四要”分别聚焦上海法治建设实践的四个方位,即中间的基本面,以及围绕基本面的底线、顶线和前线,虽然并不能覆盖《法治上海建设规划(2021-2025年)》和《上海法治社会建设规划(2021-2025年)》这两个规划实施的所有内容,但应该是修炼上海城市法治涵养的重要方面和战线。衷心期待,假以时日,法治涵养将成就“魔都”上海的新魔性。(本文来源:东方法学,专题统筹:秦前松)
编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