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5 21:16:19
广东讯(黄一峰 通讯员 广州交投集团 苏林建、中铁十四局 郑玉茹)7月15日,随着西线“大道先锋号”盾构机刀盘破洞而出,顺利抵达接收工作井,由广州交投集团投资建设、中铁十四局承建的海珠湾隧道工程盾构隧道段实现双线贯通,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海珠湾隧道工程计划2025年建成通车,届时可实现中心城区和广州南站15分钟互达。
海珠湾隧道工程双线盾构隧道贯通
海珠湾隧道工程总投资约116.8亿元,纵跨海珠区、番禺区,全长4.35公里,隧道段长3463米,其中盾构段长2102米,开挖直径达15.07米,是广州第一条超大直径盾构隧道,被称为“广州第一盾”。项目于2020年12月正式开工,两台超大直径盾构机——西线“大道先锋号”和东线“开路先锋号”先后于2023年3月和5月从番禺区南浦岛始发掘进,历经16个月“穿江越城”,双双实现顺利接收。
打造超大直径盾构施工“样本” 创下多项“全国首例”
自海珠湾隧道工程开工以来,在市交通运输部门指导下,广州交投集团、中铁十四局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苦干实干的作风,创新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全力克服技术难度大、施工条件严苛、施工工艺复杂的严峻挑战,安全高效实现盾构贯通关键节点任务目标。其中,“开路先锋号”盾构机月掘进突破324米,仅用12个月即实现东线贯通,一举刷新超大直径泥水平衡式盾构机在华南地区复合地层的掘进速度纪录。
建设过程中,项目还创下多项“全国首例”,为华南地区超大直径盾构施工贡献了交投智慧和交投方案。一是承建国内首条在复杂红层地质连续穿越密集建筑群的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在穿越洛溪岛影响范围600余栋建筑时,将沉降控制在5毫米内,实现毫米级沉降控制。二是顺利完成国内首例最大规模超大直径盾构磨群桩施工,对多达2.35万平方米的既有多层建构筑物实施原位保护,在浅埋情况下通过桩基托换技术完成施工。三是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对同个项目分别采用常压和常规两种刀盘进行双线掘进施工,为华南地区复合地层超大盾构掘进收集更为齐全的数据参数。四是实现国产机械法施工联络通道掘进机在超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中实际应用的新突破。
海珠湾隧道工程成型隧道
锚定安全生产万无一失目标 攻克复杂建设难题
海珠湾隧道工程所处位置地表建构筑物密集、周边交通繁忙,且需穿越复杂地质条件,包括长距离穿越泥质粉砂岩地层、两条断层破碎带,尤其是穿越425米长珠江后航道期间,最小覆土厚度仅11米,小于一倍洞径,而最大水压超5个标准大气压,盾构穿越风险极高。为了确保盾构机安全高效掘进,广州交投集团紧密结合建设实际,在建立全过程监管机制的基础上,建立穿越风险源条件验收制度,并选取多处掘进试验段开展掘进参数分析、调整,为盾构机实际掘进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此外,海珠湾隧道工程盾构段先后穿越中核商务大厦、洛溪岛民房、中化广东建筑群及广州历史保护建筑等多处敏感构筑物,共涉及较大风险源26处,影响范围内房屋近600栋。为了解决这只“拦路虎”,广州交投集团开拓思路、另辟蹊径,对既有建构筑物实行“原位保护”,即在不拆除建构筑物的情况下进行桩基托换施工,不仅避免大拆大建,还最大限度减少了施工对周边企业、居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还对敏感房屋沉降、倾斜进行“一对一”监测,及时掌握、分析重点建构筑物动态信息,实时进行数据调试,始终将盾构机参数保持在最优状态,确保掘进施工安全高效。
推动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创新 争创标杆示范工程
广州交投集团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对标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全面开展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努力将海珠湾隧道打造成为标杆示范工程,推动项目顺利入选广东省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示范项目、绿色公路示范工程创建项目。集团在项目一线创新建成数字一体化指挥中心,通过数字化电子沙盘结合BIM模型,应用智慧物联、电子围栏、UWB近场定位等技术,实现施工工序实时监测、刀具磨损数据实时传输、一线产业工人位置实时定位。为保证隧道使用寿命,集团严把管片生产关,建立全场景智慧管控系统,并给每片管片派发“身份证”,实现管片全生命周期信息“一码通查”;同时改装应用喷涂机器人,喷出雾化脱模剂全面覆盖无死角,在有效提高喷涂质量的同时,减少脱模剂损耗。为了提高盾构掘进同步注浆密实度和隧道结构稳定性,集团联合中铁十四局开展新材料、新工艺专项攻关,研发具有缓释效果的水下不分散注浆材料,经反复试验后在穿越洛溪岛段时大规模应用,解决了普通砂浆在地下动水状态下易离散流失问题。此外,集团还积极响应“一江两岸三带”发展规划,创新实践TOD综合开发新模式,对隧道上方和周边地块进行集约综合开发,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区域开发价值。
目前,广州交投集团正稳步推进海珠湾隧道6座联络通道、行车道板和附属工程施工,同步加快南洲桥梁段及明挖隧道主体结构施工,全力确保项目2025年建成通车。届时,海珠、越秀等中心城区到广州南站的行程有望缩短至15分钟,可有力增强广州南站的集疏运能力,进一步释放其核心门户枢纽功能,强化广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水平。
编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