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美丽黑土地 魅力双鸭山

2023-06-06 14:58:48 作者:沈海滨

绿色生态双鸭山.jpg

绿色生态双鸭山


双鸭山,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双鸭山北临辽阔的三江平原腹地,南面是连绵的群山,东隔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双鸭山也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根据历史学家考证,双鸭山的历史可以追溯7000多年前,曾经是挹娄人的国都。


黑土湿地之都 


关于“双鸭山”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美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群神仙下凡来到人间,寻找可以居住的地方。有一对仙鸭夫妇,飞遍了整个中国,最后到了安邦河畔。安邦河畔,风景秀丽,美若天阙。于是,这对仙鸭夫妇就在这里居住了很多年,直至生命到了最后的关头,两只仙鸭将自己变成了两个鸭子形状的大石头,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在这里生活的老百姓,为了纪念仙鸭夫妇,就将此地命名为“双鸭山”,一直流传到今天。


安邦河湿地.jpg

安邦河湿地


双鸭山湿地生态美景.jpg


七星河湿地野生鸟类.jpg

湿地野生鸟类


双鸭山的历史非常悠久,是黑龙江历史上的三大古城之一。双鸭山的自然风光也非常秀丽,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一年四季都有种类繁多的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就有3种,分别是丹顶鹤、白头鹤、东方白鹳,其它的野生动物更是多达300多种。双鸭山市还是国家级森林城市,森林覆盖面积达到了40%,森林面积达26.37万公顷,野生珍贵药材有150多种。


双鸭山,这座拥有寒地黑土湿地的城市,坐落在完达山山脉北麓的低山丘陵之上,有辽阔的三江平原,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在这里流淌汇合,美丽富饶的三江大平原,孕育了水草丰盈、星罗棋布的辽阔寒地黑土湿地,雁鹭高歌,芦苇荡漾,美不胜收。


双鸭山还是一座集大矿藏、大粮仓、大湿地、大界江、大森林于一身的城市。双鸭山拥有的湿地是中国黑土湿地核心区,其所处的三江平原是中国唯一、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安邦河、七星河、雁窝岛、挠力河等湿地共同组成了全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标志性、最具代表性和原始性的黑土湿地群,被誉为“黑土湿地之都”。


在俊美的湿地景观画卷里,河流纵横、滩水浩渺、鱼翔浅底、水鸟翻飞、碧草连天、千鸟翔集,展现出“碧草无际远,苇荡连天碧,河水清波飘,水鸟漫云空”的北大荒原始生态风光。


绿色生态之城


双鸭山市背靠中俄界江——乌苏里江,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是国家森林城市,是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


双鸭山因山而名,因煤而兴,更因大界江而秀,因大湿地而美,因大粮仓而沃,因大森林而盛,原生态的天然大美,与源远流长的现代文明相互交融。双鸭山依山傍水,山水环绕。杳杳渔舟破暝烟,疏疏芦苇旧江天。乘船沿挠力河而下,大好风景一览无余。


畅游雁窝岛旅游度假区,这里湿地环绕,袅袅流水,脉脉风情,苇塘深处,鸟语花香。雁窝岛三面环水,一面沼泽,草茂柳密,是大雁、仙鹤、天鹅等繁衍栖息的天堂,具有生态系统的自然性、稀有性、典型性和完整性,是我国难得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景区不仅有雁窝岛、天鹅湖、五星湖、落马湖等自然景观,还有雁鸟纷飞、鱼跃虫鸣、水阔草长的湿地美景。


雁窝岛湿地,丹青水墨,风貌婉约自然。雁来雁往,择地而居,筑巢垒窝,繁衍生息。作为三江平原的缩影,雁窝岛湿地是世界目前保存最完整,典型、原始、有代表性的湿地,是原始沼泽自然风貌的代表。


乘一叶扁舟,卧一江春水,看景致轮换,阅北国风情,在这里赏花逗鸟,游历河山是人生一大快事。


诗画南湖.jpg

诗画南湖


河流鸟瞰.jpg

河流鸟瞰


走进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开启湿地文化之旅。安邦河湿地公园景区是我国东北颇具特色的湿地公园,发源于完达山余脉九里川的一汪碧水汇成了双鸭山的母亲河——安邦河。安邦河蜿蜒百里,在黑土地上孕育了安邦河湿地,沼泽、草甸等是这里的湿地特色,这里可以领略到塔头、苔草、沼泽、芦苇床、草地、湿地鸟兽等湿地美景。置身于观鸟台、垂钓场、莲花湖、湿地游船码头等人文景观,且行且摄,流连忘返。


漫步七星河湿地生态旅游区,可欣赏原生态的湿地风光。七星河湿地生态旅游区是典型的低湿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是三江平原保持最完整、最原始的内陆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并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近年来,每到春秋鸟类迁徙的季节,这里汇集的各种水鸟数量超过70000只,而作为“中国白琵鹭之乡”,这里白琵鹭的数量也已经达到3200余只,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堪称鸟的天堂。除此之外丹顶鹤、东方白鹳、白枕鹤等国家一、二级濒危物种随处可见。


流连于乌苏里江国家湿地公园,我们欣赏到边城风情、自然美景,让旅途如歌。乌苏里江国家湿地公园,地处乌苏里江畔的饶河县,由岛状林、湖泊、泡沼和草甸组成,这里是《乌苏里船歌》诞生的地方,这里有双鸭山市唯一对俄边贸口岸,水上线路可直达珍宝岛和黑瞎子岛。此外,这里还有千鸟湖湿地、挠力河湿地、东升湿地……绽放着湿地群独特的美。


一首《乌苏里船歌》久久传唱,让美丽的乌苏里江、高高的大顶子山闻名中外。在乌苏里江国家湿地公园,大自然持斑斓画笔,着色苍林翠木、青芦白荻,挥洒出锦江秀岸的隽永韵致,令人宛如行走在画中。


在千鸟湖湿地,季节是由候鸟完成更迭的。每年的三、四月份,春意被大批赶来的候鸟“衔”到千鸟湖湿地,它们用一啁一啾、一啼一鸣,在萋萋莽莽的草海中拼出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千鸟湖湿地被评为全国最美湿地之一,沿2000米长的水上木栈道,信步深入千鸟湖湿地腹地,观潺潺流水,看翩跹飞鸟,尽情释放亲近自然生态的火热情怀,令人沉醉其间,流连忘返。


“鱼皮部落”赫哲族


饶河的朋友说起美丽家乡的时候,都会充满自豪地告诉你,饶河有“三大三小”,“三大”是大疆界、大湿地和大氧吧,“三小”是小而精、小而美和小而特,其中“小而美”说的就是乌苏里江畔大顶子山脚下的四排乡赫哲族少数民族村落。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饶河的四排乡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赫哲族生活居住地之一。


赫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先民的历史可追溯到6000~7000年前的密山新开流肃慎文化时期,在先秦时称肃慎,汉魏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黑水靺鞨,明末称东海女真、野人女真。新中国成立后,赫哲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融合于满族共同体,一部分从满族八旗中分离出来,成为今天的赫哲族。


每当听到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那优美舒展的“赫尼哪”调,眼前总会浮现出生活在我国东北三江流域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人生活的画面,也总想着有那么一天亲身走进《乌苏里船歌》的诞生地四排乡赫哲族小村,去看看这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富庶美丽的地方。


双鸭山南湖之晨.jpg

双鸭山南湖之晨


“赫哲”一词有“下游”或“东方”的意思。刚进村口就看到了大面积盛开的“地瓜花”,整齐的村舍,整洁的街道,散发着芳香的鲜花。


四排赫哲族村房前屋后都装点了漂亮的鲜花,这种花当地人称为“地瓜花”,学名叫大丽花,又称天竺牡丹、西番莲、大理菊、苕菊、洋芍药等,大丽,大利,根据大丽花的谐音,人们赋予了“大丽花”大吉大利的寓意。


赫哲族生活的地方,除了是三江沃野,山水纵横的风水佳地,还有驰名中外的特产:鳇鱼、蛙鱼、三花五罗、貂皮、麝鼠……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是对赫哲人世世代代生息的这块富庶之地最好的描述。在四排赫哲族乡,负责为我们讲解的是一位漂亮的赫哲族姑娘。姑娘说,现在四排乡建了一个赫哲族风情园,园内有赫哲族民俗馆、民族工艺坊,传统居民建筑等,通过参观赫哲族风情园可以对四排赫哲族有个全面的了解。姑娘的身后就是赫哲族风情园所在的乌苏里江西岸,乌苏里江的对面就是俄罗斯的拉青磋夫乌礁石山。


在不少赫哲人中流传着“赫哲人是鱼的后代”的神话,鱼的生殖能力给赫哲先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国早期的一些文献中称赫哲族为“鱼皮部”或“鱼皮鞑子”,这一称呼反映的是赫哲族人以鱼皮为原料制作衣服、靰鞡等。由此可见,鱼在赫哲人心中的显赫地位。


东北的赫哲族人有多爱鱼?他们竟然为鱼专门建立了一座“鱼文化展览馆”。在赫哲族风情园的南边有一组特殊结构的建筑,叫“鱼展馆”,集中介绍赫哲族的渔猎生活以及关于鱼的传说。鱼博物馆的建立,完美地将三江流域的鱼类文化与赫哲族的风土民情结合在一起。在赫哲族风情园民俗馆里,我们还可以欣赏赫哲人飞叉捕鱼的绝技和工具、巧手制作的鱼皮衣、桦皮船和颇具特色的赫哲族工艺品,以及赫哲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


赫哲族人以捕鱼为生,用鱼皮做衣服,喜欢吃鱼,特别是吃生鱼。他们也是华夏沃土上最懂鱼的民族,从吃、穿、文化的角度,制作了全鱼宴、鱼制衣服、鱼制手工艺品、鱼制画等。


由于赫哲族人生活的地方都是偏远的边境地区,在古代,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他们没有棉麻制品,可以用来做衣服的原料只有鱼皮兽皮,鱼又是相对容易得到的,因此聪慧的赫哲人创造了用鱼皮制衣的技艺,历史上“鱼皮部”的别称因此得来。鱼皮衣,在赫哲族人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后,赫哲族人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渔猎生活渐渐地被多种经营所替代。


捕鱼是赫哲人赖以生存的一项生产活动,渔民根据各种鱼的习性特点和活动规律以及所熟悉的捕鱼场所,按照不同季节进行捕捞。赫哲人捕鱼大致分为“春、秋、冬”三个季节,最佳捕鱼季节为秋季马哈鱼汛期。春天,赫哲人捕捞各种杂鱼;夏天,他们修理渔网、整理渔具;秋天,是赫哲人收获的季节,他们尽情地捕捞大马哈鱼、鲟鱼和鳇鱼;到了冬天,他们则凿冰眼、拉大网捕鱼。赫哲人的生活离不开鱼。早年的时候,他们以吃大马哈鱼的次数来计算自己的岁数,吃过几次大马哈鱼就是几岁。连孩子们的游戏也离不开鱼,他们常常玩一种“叉草球”的传统游戏,就是模仿渔业生产中叉鱼的样子追逐嬉戏。


鱼作为一种文化渗透到了赫哲族生产活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使很多人误以为鱼是赫哲族人的原始图腾。事实上,赫哲族崇拜的是威武凶猛的虎、熊、豹等动物。在赫哲族风情园里我们可以看到赫哲族的图腾柱,主体构图为熊、虎、鹿和神鹰的形象。图腾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代表,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文化所在。风情园里的每一栋建筑都很有特色,建筑外立面上大面积的彩色壁画充满浓郁的赫哲族风情。


双鸭山市宝清县雁窝岛生态美景.jpg

双鸭山市宝清县雁窝岛生态美景


千鸟湖湿地.jpg

千鸟湖湿地


在赫哲族风情园走了一大圈,赫哲族姑娘又将我们带入赫哲族民俗馆,这里有更多的赫哲族历史、文化和渔猎生活的文字、图片和实物介绍,还有大量的赫哲族人的服装服饰、捕鱼工具和生活用品,是一个浓缩的赫哲族文化博物馆。


赫哲族人不光是捕鱼的高手,他们的图案艺术也非常发达,赫哲族人常常在用鱼皮、兽皮制作的衣服、鞋帽、被褥上,绣制各种云纹、花草、蝴蝶和一些几何形图案等,在餐具、桦皮制品上雕刻各种二方连续纹样、云纹、山水、花朵、鸟兽等,这些图案构图新颖,形象生动,造型美观别致。妇女们在衣襟、披肩、腰搭、帽子、裤腿等处用彩线刺绣的花纹、图案更为精美。赫哲族的图案艺术吸收了汉族图案艺术的精华,并有所创新,既富有本民族气息,又能反映本民族生产、生活特点,极富民族特色。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艺术奇葩,赫哲族的图案艺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刺绣、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以鱼皮画、鱼皮饰品、鱼皮挂件等为代表的赫哲族艺术品,以赫哲族的生产、生活、民俗、信仰为题材,通过赫哲族艺人传统的粘贴、镂刻技法和当代艺术工作者的加工创造,以独特的形式表现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的群体意识,成为赫哲族的民族文化符号,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


编辑:海洋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