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5 16:15:54 作者:沈海滨
东莞海战博物馆
东莞是珠江三角洲东岸中心城市,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和著名的华侨之乡 。东莞为“广东四小虎”之首,号称“世界工厂”。
东莞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岭南古邑,名胜古迹甚多,有中外闻名的林则徐销烟池、沙角炮台、威远炮台等抗英古战场遗址,还有鸦片战争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文景观有著名古刹观音寺、金鳌洲塔和榴花塔、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袁崇焕故居、黄旗古庙等;自然风景有仙鹅湖、石排燕岭、清溪山水天地以及珠江口滨海秀色、稻海蕉林、荔红荷香、旗峰胜迹等。
茶山镇南社明清古村落
东莞绿道
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
历史文化名城——东莞
东莞,又称“莞城”,位于广州市东南部55公里处,珠江口东岸,享有“国际花园城市”之称。东莞也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有着1700多年的郡县史,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建郡,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
迎恩门城楼是东莞的标志性建筑,它位于城区市中心,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年),是当时东莞城东南西北四个城楼城门中西部的一个,故俗称西城楼至今。曾有城墙连接道家山、南城、钵孟山、东门、北门,全长1299丈,环护东莞城,坚固高大,雄伟壮观。
烟雨蒙蒙,鸟语花香是我初到东莞的印象。之前我还不认识香樟树,不知道这种景观树不仅寓意着长寿、吉祥如意,还能制香入药驱蚊虫。白玉兰花是东莞的市花,高雅地绽放在那纤弱的枝干上,洁白的花萼如圣洁的精灵,袅袅身姿,不仅风韵独特,每一个花瓣上都仿佛凝聚着淡淡的从容,让这座城沐浴馨香。
东莞日出美景
东莞清溪镇
东莞市可园博物馆
东莞明清建筑群
水濂山森林公园
当穿梭于人群车流,漫步于护城河畔,那清澈的河流长留眼眸。城市的繁华盛景之下,总有一些人、一些场景、一块地域,代表着这座城市的积淀,流淌着百千年文化的热血。
黄旗山,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对于东莞而言,不仅仅是一处美景,更是这座城市的名片,是人文精神的聚敛。黄旗山城市公园,不同于城市里那些千篇一律的绿化带。那些被保存完好的古木,每棵都有自己的姿态,历经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风吹雨打,仍然静静地站立在那里,站出独有的风骨。作为“东莞八景”之首的黄旗山,人文历史厚重,这里记录的不只是一座城市的文明,更是一座城市的发展史。
与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山相比,黄旗山带有浓浓的人情味,魅力自然更胜一筹。这样的山,无疑是让人向往的。“出世而不避世,脱俗而不厌俗”,黄旗山的文化意义恰恰代表了当代都市人所向往的生活高度。
晚饭后,来到黄旗山城市公园,人们谈笑风生,把一天的疲惫,留给了静谧而芬芳的夜晚。登上山顶,火红的灯笼就像朝阳一样,温暖着每一个人。站在高处,观望整个东莞,璀璨的灯火连成一线,把黑夜照亮,我突然觉得站在最高处,却显得那么渺小。当泪水与星光交织,迷失的人也能在爱与愁里找到回家的路。假如青春是闻着花香,用贲发的血浆和汗水酿成的佳酿,那么东莞就是正值青春的一杯浓香烈酒。
开门见山,与山为邻,一棵树,一只鸟,一条路,一片荔林,一汪湖水,都是自然恩赐的风景。
水濂山森林公园印象
水濂山森林公园,又称东莞水濂山公园,坐落于东莞市南城街道水濂社区水濂公园路18号,占地面积6000亩,最高峰“水濂阁”的海拔为378米,左侧建有“水濂山欢乐世界”,其玩物多得叫人目不暇接。在这里吃喝玩乐、观山览水、体育健身……应有尽有。来到公园,我走马观花,探奇访胜。从停车场往上走,是公园的大门口,也是登山口。此处有两条路线,主路是有着牌坊的“水濂洞天”,辅道是“蝴蝶谷”,但无论哪条路都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既能通往“水濂阁”,也能通往其它旅游景点,譬如“水濂洞天”。
东莞秋日
东莞黄旗山秋色
东莞市容
松山湖
我们来这山第一个小目标是“凤凰山”。这只是一个小山坡,石阶两旁枝叶扶疏,翠色欲流,莺啼鸟啭。没过几分钟就登顶了,瞧这山里一会儿清逸秀丽,一会儿飘蓬断梗,真令人慨叹。不一会儿就到达气势恢宏的古庙广场,广场层楼叠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练习太极拳、舞枪弄棒的人们,三三五五,行云流水。有着年代久远的“水濂古庙”,那个龟蛇水池则冰清水冷,瓴甋和盘桉若隐若现。一棵大榕树丝丝缕缕,盘根错节,恬淡无为,倒也独木成林。庙外是一条宽阔的水泥路,一排排黄金竹傲然挺立,虚怀若谷,微风轻拂,幽幽瑟瑟。
沿着一半梯面、一半平面的斜坡攀登。日不移晷,峰回路转,草木青青,潺潺流水,啾啾鸟鸣,原来“水濂洞天”隐隐绰绰、近在咫尺,不过我们暂且不下去,等返程时再观沧海。
随着时间的推移,鸟儿的喧阗声渐渐远去,我们豆大的汗珠洒落在爬满了苔藓的阶梯上。
路过瞻云陟屺的“疏影亭”,一下子来到遁世隐居的“彭公台”,这是一个由曲廊构成的庭院。据说,水濂山原名彭峒山,相传西汉年间,彭公在此山栖谷饮,数年后终于修成正果升仙,水濂山的传奇可见一斑。
在这宽大的天井里,彭公的雕像呼之欲出,还原了畴昔仙道飞升的情景。他左手拽扶铁扇子,驭凤骖鹤,抱朴含真,或若有所思,或眷恋故土。这给水濂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人神往,探幽索隐。
再向上,我们最终“登峰造极”,抵达一隅静谧的“水濂阁”塔楼。这四层高的仙山楼阁朱甍碧瓦、画栋雕梁,俨然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宝殿珠楼,固然略显年湮世远,但仍有虎狼之威。塔顶人喧马啸,众人都在争先恐后地拍照,载欢载笑。有人怦然心动地感叹,有人则若无其事地哼起青春歌谣,怡然自得。我们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鱼贯而入,爬到楼顶。这个地方正是风口,呼呼风声,不绝如缕。环视四周,重峦叠嶂,山光水色,琳琅满目;鸟瞰四里,整个东莞市区高低错落,那花天锦地、绚丽多彩的光景一览无余。
时间总是悄然无声地从指尖划过,很快我们就要下山了。不知不觉,我们离开了“天池”,来到铁索护栏处,溪涧宓汩,万木争荣,碧草如茵,蓊蔚洇润。走到小路尽头,一拐弯,顿时觉得柳暗花明,又是一番景象。果不其然,“水濂洞天”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生态东莞
这是一个天然的小天池,名胜古迹。昂霄耸壑的明代正三品官员、东莞人陈琏的《水帘洞》贴在石栏上,而那笔力千钧“水濂洞天”及一些诗句则被刀刻斧凿于峭壁上,光彩夺目。湛蓝的天空,波光潋滟,楼阁台榭,水天一色,简直就是世外桃源。
再往下走,来到陈琏石雕主题园——梦溪探胜。他著有东莞地方重要文献《琴轩集》,只见他戴着乌纱帽,怀觚握椠,栩栩如生,仿佛穿越时空,让人睹闻他当年在南京任礼部侍郎的掌故和风采。幽幽翠竹,小桥流水,凿险缒幽,物尽其用,一路美景尽收眼底,妙不可言。
水濂山的景物真不少,亭台楼阁不胜枚举,一路走来,一路胜景,应接不暇。不久,我们来到了两边竹苞松茂、枝繁叶茂的木栈道,看见了两个小天池。跑着跑着,经过“园中园”来到拔地而起、峥嵘轩峻的“濂泉阁”。这仙山琼阁共有四层,它雕栏玉砌,错落有致,飞檐凤宇,奇伟磅礴,堪称凤阁龙楼。路边茂林修竹,蛙鸣蝉噪,百啭千声,淙淙溪流。倘若这殿堂楼阁还算不上贝阙珠宫的话,那么凭它气势磅礴、金碧辉煌的造型,号称殿堂楼阁、鸿篇巨制,也无可非议吧?
登上楼顶俯瞰大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九孔桥美轮美奂,水濂山水库浮光掠影,良辰美景统统一览无余,美不胜收。
可媲美仙宫的可园
曾有人这样评价东莞的可园: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站在可园的院门外面,可见可园路上的高架桥,从大门口凌空掠过,只给可园的大门前留下大约百来平方米的空间。可园的大门也很小,类似过去大户人家的房门,高大的院墙深锁住可园内部的景色,若不是门前一棵高大的老榕树,还有那个门口上“可园”的牌匾,没人会留意这个地方,更是难以想到它曾是广东地区“四大名园”之一。
其实,叫“可园”这一名字的景点,在全国还有北京、苏州等地也有,东莞可园与它们相比,体量或园林面积只能算是小弟,只不过东莞可园的名气要大一点。早在清代,号称“广东四大园林”的,分别有佛山市的清晖园和梁园,东莞市的可园,番禺市的余荫山房。可园能名列其中,可见其园林的价值确实非同一般。
东莞可园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850年,十四年后才得以基本建成。可园的主人叫张敬修,东莞人,最高官衔至广西按察使,类似现在的司法官员,后因被免职,还乡建了“可园”。
关于“可园”一名的由来,有许多版本,传说当年张敬修建好自家的园林后,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解,把园林取名为“意园”,表示自己很满意这十四年间所花费的造园心血。及至整个园林全部竣工后,张敬修广邀地方上的名人士绅,大摆宴席,让众人为自己的“意园”开个好彩头。宴请完毕,张敬修送这帮文人雅士出大门,随口征求大家对“意园”的看法。也许那天众人的酒喝多了,也许在广东,这样的私家园林有很多,当时竟然没人能对张敬修的问话心领神会,只是张口而道:可以……
送走了客人,张敬修还在为那几句“可以”的话寻思,可以,不就是代表着“意园”不错吗,何不把“意园”直接改成“可园”呢?这样既贴近人情,还能有个别致的园林名称。如此,可园这个名字便正式叫开来了。
原先的可园,据说仅三亩三分地,折合成面积算的话,也才2200多平方米。然而就在这狭窄的空间里,可园共罗列了一座楼、三座桥、五亭五池、六阁六台、十五间房,以及十九个各式风格的客厅。其名称也多以“可”字来命名,如可楼、可轩、可堂、可洲等。整个可园的建筑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砖结构,地面大多采用东莞地区特有的褐红砖阶,再辅之于花台、花径、假山等,中国古代造园的精华,都能在可园里寻觅得到。可园中最高的建筑物,叫“可楼”,它高17.5米,沿楼侧石阶可登顶楼的邀山阁。阁楼上四面明窗,飞檐展翅,凭窗可眺东江之景色。浩荡的东江,位于可园的西面,据说可园内的可洲,原先与东江相通。远方的客人如果沿东江而来,可以驾一叶扁舟,直抵可园。这幢近18米高的楼,也算是清代时期,东莞地区的地标性建筑了。
我在可园的里面,见到一幅从前临摹可园的水墨画,画中的可园,曲径通幽,规模十分庞大。那座高高的邀山阁,如同鹤立鸡群一般,耸立于可园内。可园的后背,便是可洲,洲,便是湖,那湖面上划过的几叶扁舟,犹如画龙点睛,让可园充满着生气。
现今的“可楼”,依旧对游客开放,游人可以顺着楼侧的楼梯,直达邀山阁内。只不过其周边大多建有更高的建筑物,站在邀山阁上,再也见不到昔日一望无际的风景,美丽的东江,也被掩映于楼房之间。
可园的建筑设计,也显得处处文风雅意。据说当年张敬修觅得一把出自唐代的古琴,便专门在最高的邀山阁旁,建了一座收藏楼,专门用来收藏此古琴,楼的名字就叫“绿琦楼”,取名于那把叫做“绿琦”的古琴。现在人们去可园游玩,还能遇到工作人员在楼内演奏古琴曲。真正让可园出了名的,却是清代岭南画派的创始人居巢和居廉。二“居”曾在张敬修的可园中生活了近二十年。他们在可园研习画法,创造性地用撞粉、撞水的方式来画花鸟,成为岭南画派的开山鼻祖,并于可园内传授弟子,使得可园成为一代名匠的发源地。
从1864年可园的落成,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可园也早已换了容颜。现今的可园,不仅面积扩大了好多,其功能也从单一的私家园林,变成市民公园。
编辑:杨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