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6 15:54:53 作者:王淼
张掖冰沟丹霞
(组图)甘肃张掖康乐草原
张掖(古称甘州)是河西走廊上的千年关隘,名字取自“张国臂掖,以通西域”,汉武帝给起的名字。走出张掖就离开中原,进入西域。提起大西北就想到赤地千里,风沙弥漫的不毛荒川,然而,张掖不是这样。
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从祁连山流出,演绎着月氏、匈奴、回鹘等民族的兴衰更替,孕育了河西走廊最富饶的绿洲,缔造出“金张掖”。“绿荫丛处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民国时期学者罗家伦先生的诗,寥寥数语描绘了张掖的塞上江南景致。
也许丝绸之路络绎不绝的骆驼商队曾经在张掖留下驼铃声声;也许张骞、班超等古人背负重大使命,曾经步履匆匆在张掖留下伟岸背影;朱元璋派儿子肃王朱楧到张掖镇守,肃王府邸旧址还留在老城。可是,距张掖不过45公里的旷野,张扬着辽阔妖娆的丹霞地貌,千年来竟一直沉寂落寞,万籁无声。2002年4月,一雷姓农夫偶遇外地作家到此地采风,说了一句:“到山里看看彩山”。这一看,引来一群摄影家和导演,从此扬名天下,把我们都引来了。
张掖现在有世界地质公园,祁连山北麓丹霞地貌奇险灵秀,色彩艳丽,气势磅礴,是中国干旱地区面积最大、造型最丰富的丹霞地貌,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2011年入选美国“国家地理”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
冰沟丹霞 赤岩险峻
肃南县“冰沟丹霞”是彩色丹霞和窗棂状宫殿式丹霞的典型代表,海拔1500至2550米,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把祁连山雕琢得奇峰突起,峻岭横生。
冰沟丹霞地质公园已开发大、小西天两大景区。进入小西天景区,一只石骆驼卧在红岩峡谷入口欢迎我们,被称之为“神驼迎宾”。游览步道800米,赤壁千仞,峰回路转,“桃园三结义”“玄武门”“蘑菇石”等许多奇岩怪峰迎面而来。
大西天景区可以欣赏到神龟、金驼、鹰头岩等奇峰。一座座石堡矗立山头,犹如神秘的“古堡魅影”,演绎着传奇故事。这是窗棂状与宫殿式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只在干旱区才能发育。一片片裸露的岩石组合出一幅幅奇形怪状、令人浮想联翩的图画。赤壁之上许多怪异的山石,嶙峋的石笋石窟,如佛塔佛像佛龛,似乎组成一个奇妙的崖顶佛国,也许这是大小西天名字的由来。
冰沟丹霞是距今约200万年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形成的红色岩系,赤色苍龙横空出世,随着地壳抬升,山坡崩塌后退。保留下来的红色砂岩经过风化剥离、重力崩塌、流水溶蚀,形成危崖峭壁,高达几百米拔起于荒原之上,像刀削斧劈直指蓝天,还形成高峡幽谷,石堡石墙、石柱石桥等地貌,造型丰富,变化万千。
狂风席卷着沙石,偶发暴雨和山洪,白天烈日烘烤夜晚温度骤降,啃噬着西北干旱区的泥土与岩石,塑造出冰沟丹霞的雄、奇、险,没有植被,岩层暴露,不断受到风化剥蚀,永远呈现出新鲜的红色,将大西北荒野的阳刚之美渲染到极致,在蓝天白云下“色如渥丹,灿若明霞”。
七彩丹霞 绚丽霓裳
临泽县“七彩丹霞”以“色”著称,是中国唯一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几乎寸草不长、连绵起伏的丘陵平均海拔1820米,像是被烈火煅烧过一样,红、黄、橙、绿、褐灰等缤纷色彩浓烈地交织在一起,或如波涛滚滚而来顺着山势起伏,或如彩虹从山丘顶倾泻而下,荒凉美艳的“色”海奔放地宣泄着激情。
七彩丹霞地层主要由粉砂岩和泥质岩构成,质地脆弱,一踏就碎、一踩就陷,一经破坏无法自我恢复。为了保护不可再生的珍贵地质遗产,公园里建设许多步道,禁止走进彩丘,并在高处架设如烽火台一般的观景台。一号、二号观景台适合看远景,拍摄全貌,可惜没有超级大广角来收纳;三号观景台的方向适合拍日出。登上观景台,瞭望彩丘大气磅礴,沟壑纵横,色彩变化无穷的岩体绵延起伏,如神龙戏火、灵猴观海、大扇贝等,令人叫绝。
四号七彩屏观景台是核心景区,拍日出和日落最出彩。临近傍晚,游客集中涌向七彩屏观景台,等待天色渐暗,遗憾天气阴霾,没有夕阳,所幸景色依然绝美。起伏的丘陵像一条条七彩缎带,主色调红色,还有耀眼的黄色橙色、凝重的墨绿和沉稳的灰色,其间混杂着黑、白等多种颜色,色彩斑斓浓烈,既挥洒着各自的绚丽,又与柔美的线条和谐融合成一体,彷彿七彩云霞降落人间,汇聚成千沟万壑山脉逶迆,真是绝妙。
公园方圆十几平方公里都是层理交错的线条、灿烂夺目的画图,穿越于起伏的丘陵之上,一直延伸到雪山脚下。远方那烟岚雾霭之下,群峰深壑之间,人迹罕至之处,不知还隐藏着多少人间美景,撩拨着人们寻幽探秘的遐想。
(组图)甘肃张掖丹霞地貌
甘肃张掖丹霞地貌
七彩丹霞与冰沟丹霞地貌大不相同,专家认为七彩丹霞并非典型的丹霞地貌,属于彩色丘陵,地层较软、抗侵蚀能力弱,无法形成丹霞那种陡身直立的形态,更多表现为缓坡丘陵。干热环境导致矿物中二价铁被氧化为三价铁,显生锈的铁红色,当外部环境湿润时,高价铁被重新还原,地层颜色就会随之变为棕黄、黄绿或青灰,显现出颜色不同、条纹串色深浅不一的色带。
大西北缺少植被,裸露地表极易风化,老的风化壳被风雨揭去,新的色带层断面显露出来,如此反复,造就了地层地貌色彩新鲜饱满,岩层颜色光彩夺目,红色更是大放异彩。七彩丹霞的条带是千万年来气候干湿交替的结果,每一次色彩变化都记录着一次沧海桑田的变迁。
张掖丹霞与彩丘地貌集广东丹霞峰林石柱的形态,揽新疆五彩城的色彩于一体,而且更辽阔宏伟、气势磅礴。由于干旱没有植被,苍茫大地似喷洒炽焰烈火,巍然山岩像披上五彩霓裳,更具魔幻色彩。大自然巧夺天工之惊、神斧鬼工之奇,令人赞叹不已。
千年关隘 千年奇迹
张掖地区的千年关隘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张掖,明代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尤为显著,其中甘肃张掖山丹段的汉明长城和硖口古城是这一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硖口古城,始建于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位于河西走廊蜂腰地段,北倚龙首,南望焉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同时也是汉明长城的重要城障。这座古城及其周边的防御设施,如关隘、烽燧等,共同构成了中国西北的边关壁垒,自古以来就是军事战略上的重要地点。
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扰掠,明王朝在西北大力构筑长城防御体系——关隘。它利用自然地形,或劈凿陡坡成山墙,或挖地成沟灌满水做成边壕。城墙多就地取材,或用砖石砌墙,或用夯土版筑。这样,万里长城翻山岭,过沟谷,穿沙漠,经戈壁,把百余座雄关隘口、千万座烽燧台墩连成一体,形成一项宛如巨龙的伟大建筑工程。在防御外族入侵,保境安民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长城的关、隘、塞、口多为防守重点,也是平时出入长城的要道。长城内多建有城、堡障、堠等防御建筑物,用以驻兵防守。长城的关、塞、隘、口非常多,是长城防守的重点。张掖境内的长城关、隘主要有双井堡、胭脂堡、镇夷堡、山南关、铁门关、红寺山关、硖口关、扁都口关等。
张掖是西北地区佛教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城市。在古城闲逛,传来风铃悦耳,那是万寿寺九层木塔,北周时代(557~581年)就已经高耸云端,中国十九座阿育王塔之一,重修的塔身是砖砌楼阁式,外檐木构,高33米。
大佛寺建于西夏1098年,是西夏国的皇家寺院。大殿安置释迦牟尼涅槃木胎泥塑雕像,身长35米,仅耳朵就2米长,为亚洲最大木胎泥塑卧佛。卧佛身后塑十大弟子,两侧廊房塑十八罗汉,大殿四壁绘《山海经》巨幅壁画;大佛寺珍藏用黄金书写的经书和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永乐北藏》。据传,南宋末年宋恭帝赵显为避祸在此出家,元始祖忽必烈也出生在大佛寺。寺内山西会馆塑关帝像,阎锡山题写匾额“乃大丈夫”,褒扬关云长,是否也有顾盼自雄之意?
(组图)甘肃张掖雪景
甘肃张掖冰沟丹霞
甘肃张掖冰沟丹霞
祁连山下马蹄寺不仅是寺院,是包含千佛洞、南北马蹄寺、上中下观音洞等的大型石窟群,始建于东晋十六国北凉时期(397—460年),与莫高窟、榆林窟并称河西地区三大艺术宝库。传说临松山的美景吸引了天马驻足,山崖岩石留有“神骥足迹”,马蹄寺因此得名。
进入马蹄寺山门,就见绛红色的岩壁上雕琢着大大小小的佛龛。石窟逶迆30公里,大部分在山体内,与祁连山融为一体,是镶嵌在绝壁上的千年奇迹;窟前多有寺院建筑,远望层楼复阁十分壮观。马蹄寺属于藏传佛教,千佛洞属于汉传佛教。
“千佛洞”高耸的崖壁上遍布开凿痕迹。丹崖下一排寺院,崖上挂壁着许多摩崖佛塔窟,之间有内外阶梯相连,走进内部就是大石窟,石窟是旧的,佛像是新的,原有大面积彩绘,现仅剩蓝色小部分。
“三十三天石窟”上下五层,21个石窟层叠在百余米高的悬崖上。一个个洞口守望着大漠孤烟,收藏着中国文化历史。石窟狭小,内部崖壁开凿甬道连通,石级斜度极大,要弯腰手脚并用才能上去。石壁上一个个窟龛挨着,元代造像40余尊,大多只剩腿足莲台,元明壁画也大都有残缺。
山崖上的石窟位置陡峭,有几段必须攀岩前进,我们没能走遍。
马蹄寺石窟为东晋名士郭瑀讲学时开创。十六国时期北凉王沮渠蒙逊“素奉大法,志在弘通”,大力发展佛教,依山而凿了马蹄寺千佛洞部分窟龛及金塔寺摩崖石塔龛。马蹄寺浓缩着从西晋、北魏、北凉到隋唐、西夏、元明清的历史风云,积淀了千年的宗教文化。
丝路贸易的发展带来繁荣富庶,也隐藏着危险。征伐、屠戮、复仇,2000多年来各方势力相互角力,经历战乱毁坏,寺院、洞窟的造像、壁画几乎荡然无存。寺院石窟基本上都是旧框架新内容,也算是留下信仰传播的轨迹。
马蹄寺已经成为集石窟艺术、祁连山风光与裕固族风情的旅游区,雪中的祁连山景色,从另一个角度感受窟龛艺术与自然环境的兼容。
丹霞地貌给予张掖知名度,马蹄寺、大佛寺给予张掖历史文化深度,张掖作为大西北著名的旅游城市名副其实。
编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