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6 17:06:06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马树华(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充满象征意义的历史文化街区是记忆物质化的空间载体,不仅可以用来表达对国家、地区和城市过往荣光的情感,追寻身份与文化认同,也为新的发展诉求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近年来,青岛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中注重留存历史记忆、塑造文化景观、承续城市文脉,提供了街区改造与空间再生的宝贵经验。
保持优良传统,紧贴理论与实践前沿
青岛文化遗产保护素有传统。在早期发展中,市区中能够彰显文化传统的名胜古迹并不算多,但却始终注重吸收国外新兴的遗产保护观念,希望通过历史遗存助益美景,增添城市魅力。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颁布《雅典宪章》,提出城市建设应保护好古建筑区,为城市保留文化特征。青岛遂努力通过名胜古迹的保护,以涵养都市精神生活,并将这种精神纳入都市发展规划中。新中国成立后,青岛积极参与文物保护事业,并获得了活化利用的独特优势。那些后来成为文化遗产的街区,一直延续着原有的使用功能,且其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过程恰与国际国内整体保护观念的演进相一致。
国际社会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使整体保护成为遗产保护界的普遍共识。改革开放后,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政策和法规,以期实现城市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和谐发展。国家分批公布历史文化名城,青岛位列其中,并具备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活化利用的良好基础。
逐步调整保护理念,不断推进活化深度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青岛面临着市中心东移而产生的老城区活化问题。青岛于1994年顺利入选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随后的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总体框架,初步形成了“一城、九区、八十八个点和文化遗产、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体系。2002年,《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历史文化街区扩至10片,并建立了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风景旅游区4个层次的保护体系,完成了安徽路、观海路、小鱼山、八大关4个街区的保护规划。
2010年青岛开始启动新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于2014年先行通过了《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经过多方论证,2015年新版《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开始执行,历史文化街区扩至13片,保护面积扩大为688.9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扩大为674.9公顷。
值得注意的是,新的规划强调对历史文化街区各要素的整体保护,以确保历史场所、社会生活相关文化信息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注重在延续原有城市生活功能的基础上,采取“小单元、渐进式”的保护更新模式逐渐恢复街区活力。具体分为文化、旅游、商业功能为主的街区,旅游、疗养、居住混合街区,居住功能为主的街区,并对街区功能提出发展方向和控制要求。同时注重展示历史城区的近代城市格局、风貌和城市发展空间脉络,通过名人故居、工业遗产、博物馆系列和近代建筑群等特色主题系列,多层次丰富旅游产品。
以日常活化记忆,推进文脉传承
青岛的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意义繁复的象征空间,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制度变迁与文化惯性、地景塑造与城市功能不断磨合共生的产物。近代以来,各种元素在这里交织、共融,关乎着青岛的文化特质、发展模式、价值取向与流行风尚。码头、街市、工厂、公共空间等各种形态,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城市规划理念,培育了丰富多样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它们犹如城市的“眼睛”,具象而浓缩地揭示了青岛的地方精神和文化样态,成为理解这座城市社会生活与文化变迁的钥匙。
对青岛来说,历史文化街区不能只成为观光客文化消费的对象,而更应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被市民铭记在心。就像青岛啤酒博物馆之于啤酒街,啤酒街之于青岛啤酒厂,这片活化的街区,承载着一段历史、一个符号,构成市民深情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并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中能被真切感知。随着大众观光时代的来临,通过文旅项目活化历史街区是很多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选择,并催生了一大批“网红打卡地”。而青岛的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观光客的惬意之地,它还一直与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曾中断。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6日 08版)
编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