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9 14:01:10 作者:李莉
编者按:
近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一决定强调开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而太仓高新区则以其显著的成就和深厚的底蕴,成为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案例。
近年来,太仓高新区依托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和优越的产业生态,积极吸引并稳定外资。德国企业的加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标准,还推动了本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成为推动太仓高新区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动力。
在教育方面,太仓高新区实施创新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为稳定就业策略增添了新动能。这种模式不仅加强了政府在人才培养上的投入,也促进了企业与教育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太仓高新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展现了显著成就。始终秉持绿色低碳理念,该区通过持续创新和不懈努力正逐步成为全球绿色经济的典范。绿色科技和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区域经济增添了新动力,同时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贡献了积极力量。
展望未来,太仓高新区将继续在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力量。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太仓高新区以其稳定的就业环境、开放的外资政策和持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期待太仓高新区在创新驱动下继续书写绿色发展的壮丽篇章,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努力!
太仓高新区城区面貌
太仓市,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北部,素有“锦绣江南金太仓”之美称,以其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繁荣的经济活动闻名。自古以来,太仓凭借其丰富的渔米资源和繁忙的商贸往来,成为明清时期“市井民稠,舟舶交错”的重要交通枢纽。
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
如今,太仓市展示其全球影响力,成为中德经济合作的重要枢纽和示范区。太仓被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联合授予中国唯一的“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并被工信部认定为全国首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这里成为全国第一个建立“德国中心”的县级市,同时建成全国首个中德知识产权保护基地等20多个全国首创项目。太仓的中德合作成就被写入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并被科技部列为“中德科技创新的典范代表”,入选《科技创新共塑未来·德国战略》。展示了产业协同创新和城市合作交流的典范,彰显了敢为人先、开放合作、创新精神和高质特色的道路选择。
30年来,太仓在中德合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全国其他地区中小企业的创新驱动转型和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其成功实践不仅为中国与德国之间的深度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样本和启示,更展示了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力量。
特别是太仓高新区,作为城市开放特征的缩影,承载了海派文化特点,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和宝贵资源。该区始终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加快打造以中德合作为特色的国家级现代化高科技产业园区,形成了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和工业母机三大产业集群。
太仓高新区不仅是对德合作的主阵地,更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通过全方位的对德合作,努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升级与创新发展,太仓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与投资,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太仓高新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园区”两项重要荣誉。
德国中心
通过持续的努力与创新,太仓不仅在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也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方面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未来,太仓将以更加开放与包容的姿态,迎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继续在中德合作的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
啤酒节火爆出圈背后的中德文化交融
第十九届太仓罗腾堡啤酒节
今年的第十九届太仓罗腾堡啤酒节如期举行,从8月8日持续至8月16日。这场节庆不仅带来了德国传统啤酒的香醇口感,更承载了无数中德交流的故事。太仓的啤酒节不仅是一场独特的文化盛宴,更是中德文化融合和繁荣的生动体现,让这座城市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现。
第十九届太仓罗腾堡啤酒节现场
游客们从世界各地齐聚一堂,共同享受德国风情与江南韵味的完美结合。今年的节日,更因张靓颖、郁可唯、张韶涵等明星的精彩演出而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作为太仓市最具代表性的超级IP,啤酒节已不仅仅是一场庆典,更是这座城市文化和包容力的象征。它不仅是德企在中国的“故乡”,也是太仓与德国长达30余年紧密合作的生动缩影。通过足球赛、乒乓球赛、马拉松等一系列活动,太仓与德国的交流不断深化,互信与合作在这些文化盛事中得到增进。
1993年第一家德企克恩里伯斯开业
1993年,第一家德资企业——弹簧制造商克恩•里伯斯正式落户太仓,开启了大批德国企业涌入太仓的序幕。托克斯、慧鱼、舍弗勒、通快、巨浪等细分行业的领头羊纷纷来到这里。此后,双方在各领域展开了长期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辟了一条源自民间、扎根基层、自下而上的对德合作之路。
第15届斯图加特“太仓日”活动
太仓积极引进德国企业的同时,也在积极走出去。今年1月21日,在德国举行了太仓中德文化与商务交流中心(柏林)的挂牌仪式,重点拓展德国北部城市的产业合作,打造“遇见太仓”品牌交流IP,更好地链接德语系国家资源。依托于此,太仓不断扩展其对德合作的“朋友圈”,营造国际宜商的“生态圈”,持续打造“德企之乡”的品牌,有效提升了太仓的国际能见度和美誉度,为太仓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助力。罗腾堡风情街、玛丽蒂姆、途易蓝、萨尔州大健康中心、中德友好幼儿园等德式生活场景愈加丰富,德国“太仓日”、太仓罗腾堡“啤酒节”等活动中外驰名。
罗腾堡德式风情街
太仓以文化为桥梁,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德企发展的重要枢纽之一。作为全球第八家德国中心和国内第三家德国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太仓正在积极推动经贸合作升级,打造中德创新城,引进更多德国街区、酒店和餐饮,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品尝德国美食、体验德国文化的绝佳场所。
太仓正努力开创对德合作的新局面,志在打造下一个“黄金30年”。这座城市超高的人气不仅仅源自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有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不断创新的科技支持。这一切共同谱写着太仓与德国长久友谊的新篇章,和合共生,同向而行,标志着太仓在与时俱进中成为对德合作的典范。
打造产业集群发挥聚焦效应
产业集群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不仅促进企业创新和竞争力,还推动特定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深刻影响全球经济的互动格局。
高新区是太仓对德合作的发源地、主阵地和核心区,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着眼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能级,深度服务和融入市域一体化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创新转型步伐持续加快,产业集群建设成效明显,重点打造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航空航天产业、集成化装备制造和工业母机产业三大特色产业集群。
在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利用地理优势,该区持续优化创新生态,通过引进高端智慧和人才,建设“临沪科创产业高地”,并与上海等地展开合作,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目前,该区集聚了近200家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包括舍弗勒、博泽、卓能等成为上汽、吉利、蔚来等整车厂的核心供应商,去年的规上工业产值达到630.63亿,同比增长6.7%。
作为全市航空航天产业的主阵地,太仓高新区积极响应新一轮航空产业机遇。该区正大力打造特色产业园区,计划建设总面积2740亩的大飞机苏州(太仓)航空产业园和娄江新城航空制造园,依托区位优势“临港临江临沪”及“5+5”轨道交通体系建设,旨在成为国内外航空产业转移和上海大飞机产业溢出效应的主要承接地。在科技创新方面,高新区充分发挥“两校多院”的科研技术优势,致力于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链条体系。同时,该区积极推进与中国商飞、中航工业、国防科工等行业龙头企业及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促进航空航天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太仓高新区依托西北工业大学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卓越成就,专注于高端装备制造,聚焦航空关键零部件、核心基础材料、航电系统等关键领域,重点推动低空经济、增材制造、民航检测等领域的突破。目前,太仓高新区已经聚集了上百家航空航天产业链企业,涵盖从精密制造到航空服务、从火箭总装到卫星应用的各个环节,集聚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去年航空航天产业产值超过百亿元。
作为国家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母机产业在太仓高新区也呈现出活力。通过与德国机床企业的合作,该区吸引了六家德国前十大机床企业落户,积极推动产业链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升级,截至去年,集聚了39家工业母机核心企业,实现了279.34亿的规上工业产值。
太仓高新区在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和工业母机产业的全面发展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区域竞争力和产业吸引力,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制造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稳外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以开放促进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近年来,太仓高新区一直秉持着“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的战略方针,将拓展与德国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视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着力点。据最新统计,该区已成功引进超过500家德国企业,并与800多家本土企业及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的产业配套、研发创新、人才共育和资本联合等多种形式的合作。这些合作不仅包括产业循环和上下游协同,仅上半年,太仓高新区新增德资项目就达到了22个,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德企之乡”的声誉。
在太仓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该区始终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加快打造以中德合作为特色的国家级现代化高科技产业园区。今年以来,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要求,不断丰富“5E·太舒心”品牌内涵,努力打造更加便捷高效、公平公正、电子化、充满活力的营商环境。
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高新区以品牌为抓手,推出了“政在赋能 硬核仓企”服务品牌,并持续优化更新《太仓高新区营商通》,提升政策优惠的精准度和匹配度。通过政企服务地图和政企事务官机制,实施三层挂钩服务机制和“企业周周访”办法,积极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各项诉求。
以项目为导向,高新区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突出“项目为王”的理念,优化项目生态,签约和开工了一系列重点产业项目,如慕贝尔绿色新能源汽车港、多摩川、克朗斯等,加速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在市场化改革和流程管理方面,高新区采取“减法”策略,推进市场化改革,旨在打造“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理念,从而提升企业营商环境。通过数字化政务服务实现“一网通办”,有效压缩审批时间,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利用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和安全生产监管平台,健全企业监管预警机制,以避免重复和多头检查。太仓高新区还加快推进项目申报、公司注册及开工建设等流程,通过深度结合线下走访和线上填报,实现“0材料掌上办”。
在建设多功能生态圈方面,重点推动人才公寓及相关项目的进展,同时构建教育、医疗和休闲等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在法治化保障和透明公正上,高新区采取“加法”措施,建立知识产权重点企业保护名录,增强知识产权运营能力,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推动法治建设向纵深发展。
在开放共享上,高新区加快国际化进程。抓住德企重新布局产业链的机遇,服务好专业研发、检验检测机构,集聚更多德企。持续优化德企发展生态,运营好驻德办事处及法国联络处。支持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广“中德网络专线”。为企业提供高技术人才。丰富文化交流,办好品牌活动,形成全方位对德合作。
高新区未来将继续发挥中德合作的示范作用,以深化产业合作、加强法治保障和优化营商环境为重点,助力太仓市成为现代化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支点。在构建德企集群方面,高新区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的机遇,充分发挥太仓港内畅外联的优势。通过与周边区域产业集群的协同作用,太仓高新区赋能德国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深化中德产业双向融合、聚焦德国高端装备制造优势产业方面,开展产业链招商,形成规模化和集群化优势。为帮助在太仓德企和新落户德企快速获得产业配套支持,高新区搭建了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并高效运营全覆盖的驻德招商体系,不断扩大德企的交往“朋友圈”。
在完善德企发展生态方面,高新区设立了德企专窗,持续提升市场准入便利度。同时,通过打造量身定制的载体平台,太仓高新区聚焦德资项目个性化和快捷化落地需求,建设高匹配度、专业性强、绿色智慧的中德产业园。此外,高新区健全了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设中德数据专线二期,并提升中德标准化创新中心,优化出入境审批便利制度,致力于打造“政在赋能 硬核仓企”德企服务品牌。
在营造德式生活场景方面,高新区注重将德国元素融入城市开发建设中,推动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市民们可以在太仓品尝到羊肉面和德国面包的不同风味,聆听江南丝竹和德国古典音乐的不同韵律,以及欣赏诗意田园与巴洛克建筑的不同魅力。罗腾堡风情街的不断丰富,还打造了原汁原味的德国巴伐利亚风情,常态化办好德国“太仓日”和太仓“啤酒节”等活动,为广大德国友人营造“到太仓就在德国”的生活场景。
高新区将持续以制度创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以人文关怀打造德企另一故乡,致力于塑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发展数字经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数字经济不仅是经济转型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它的快速发展和深远影响,使其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在苏州市数字经济产业的推动下,太仓高新区正迅速崛起。该区紧密围绕优化整合创新资源、推动技术、应用和服务创新的目标,全力促进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
在数字经济产业集聚方面,太仓高新区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2022年单年新增55家,总计达115家。这些企业包括了多个超过亿美元的外资项目和数个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重大项目,如瑞思凯医疗、超精航空科技、宝丽嘉新能源汽车驱动、星际航空等,进一步丰富了产业链,彰显了高新区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领导地位。
在优势产业的数字化培育方面,太仓高新区特别注重汽车制造业和高端装备行业的发展,加速推进新兴产业如航空航天和新能源汽车的数字化进程。通过互联网平台和专业服务商的支持,实现了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双重增长,以其独特的“太仓速度”在数字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方面,太仓高新区不仅建成了全球领先的“灯塔工厂”,还推动了多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的示范项目,展示了其在数字化转型上的深厚成果和领先水平。该区充分把握数字经济和智能化发展的机遇,通过创新举措推动了产业链的数字化升级,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太仓高新区还积极开展了全面的数字化能力评估和智能制造诊断,为企业量身定制转型支持,并成立了“智改数转”智库,为重点行业如新能源汽车和航空航天制定详细的数字化改造方案。这些举措不仅加速了产业链上的智能制造转型,也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太仓高新区还建设了国家级和省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引领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示范作用,有效带动了更多中小企业的跟进和提升。在政策层面,该区出台了《太仓市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了对智能示范车间和工厂的政策支持,推动企业向绿色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太仓智汇谷
作为中德企业创新合作的核心区域,太仓高新区建立了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创新园,促进了中德企业在产业配套、技术研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广泛合作,提升了区域内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全球竞争力。太仓高新区以其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精神,为苏州市乃至全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创新双元制太仓模式稳就业
为了培育新的生产力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夯实人才支撑。在当前中国职业教育承担的新使命和机遇下,这不仅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太仓市政府积极主导、高效统筹的结果。
双元制职业教育产业园
自2001年全国率先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以来,太仓市充分利用德企集聚的区位优势。政府主导并激发企业和行业协会的积极性,探索出了一条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践之路。立足于当地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太仓市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特别是德国“双元制”,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太仓市不仅打通了国际职业资格与国内职称的比照认定通道,还成立了全国首家AHK学院,构建了覆盖“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了“德国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的主要基地之一。从引进“德国模式”到制定“中国标准”,太仓市将双元制教育建设成为技能和创新人才的重要供给源,为德国企业在太仓的投资提供了坚实支持。
在太仓市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政府主导是核心要素之一。作为全国最早支持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地方政府之一,太仓市早在规划阶段便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步进行。高新区通过自主创新进一步增强了其品牌影响力,已建立了8个双元制教育培训中心,累计培养了1万多名各类人才。从最初的德国企业扩展到欧美企业和本土民营企业,涵盖的工种也从工业机械工、模具机械工扩展到物流工程师等新兴领域,培养层次从专科提升到本科。
2018年,太仓市出台了全国县域层面首个产教融合政策,《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双元制”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每年20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针对13类职业教育重点项目进行精准扶持和专项奖励。目前,太仓市参与“双元制”教育的企业达102家,包括35家德国企业、6家合资企业、2家国企和59家民营企业,涉及多个行业。太仓市本土化的“双元制”教育还吸引了多所院校的参与,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相衔接的创新人才培养链。
太仓市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不仅带来了强大的产业吸引力和集聚效应,还显著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德国企业对于这种培养模式的青睐度很高,学生通过“双元制”模式学习,知识、能力和兴趣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超过80%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太仓就业,成为企业技术骨干,这进一步促进了太仓的产业发展,吸引了大量德国企业落户。太仓的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双元制”模式实现了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企、毕业即就业的有效衔接,形成了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相辅相成的互惠共赢格局。
太仓市的成功源于其持续创新和扩展“双元制”教育的应用范围。今年五月底,太仓高新区成立了全国首家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产业园,集成了技能培训、考试认证、师资培训、产教研究、国际教育合作和人才储备等多功能于一体,旨在成为国内首个国际化技能人才中德联合培养基地。
太仓市在坚持人才培养与产业经济同频发展、互融互促的道路上走得更为稳健。太仓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不仅在地方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还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在自我深化的过程中,太仓的双元制教育实践还通过实际行动探索了“出圈”之路,重点推进向西部输出双元制职教模式。与六盘水、周至等地新建政校企合作基地,太仓在职业培训和定向就业等方面展开了深度合作。去年8月,太仓高新区与贵州首钢水钢技师学院签订了双元制合作协议。高新区、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区内企业三方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深化产教融合。首期短期双元制培训班的32名学员已经顺利入职太仓的五家企业。
此外,高新区还以人才为支撑,加速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通过举办高校活动和推动人才乐居政策,助力企业发展,确保人才与企业需求更好地对接。
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太仓
近日发布的《决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部署,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这一决定旨在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动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政府积极响应国际社会的环保呼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目标。在这一背景下,太仓高新区凭借其在绿色经济发展和创新方面的显著成就,成为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的领导者之一。该区通过推动产业高端化和科技创新,构建了智能化、现代化的循环经济体系,展示出强大的发展活力和前景。
太仓高新区注重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太仓高新区在产业高端化和科技创新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显著提升了绿色产业的内生动力。其年单位产值能耗持续降低,产值贡献率远超能耗消耗比例,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同时,该区深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推动企业开展绿色制造、能效对标和清洁生产工作,引导企业向绿色发展迈进,推进绿色升级。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风力、光伏等绿电成为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动力。舍弗勒中国区在节能减排方面表现显著,推动废钢、再生铝等低碳材料的应用,并与多家供应商伙伴签订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协议。截至2023年底,舍弗勒中国区已累计实施并验证了56项能效措施,年度节能达到12.4GWh,碳排放减少约7600吨。此外,上海安亭、太仓、苏州、南京等基地共完成屋顶光伏安装容量达11.5MWp,累计生产的绿色电力可达11.5GWh/年。特灵等企业的绿电项目和国家级绿色工厂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该区域内绿色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舍弗勒在太仓生产基地完成太阳能发电系统安装
太仓高新区着眼于绿色集约发展,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大力推进节能改造工程,实现工业的绿色低碳化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建设“近零碳”工厂、探索零碳园区和零碳工厂方面,该区正在深化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绿色能源体系的建设,持续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化的进程。
为促进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创新化和绿色化发展,太仓高新区制定了多项绿色发展奖励政策。这些政策涵盖对节能新产品、新技术以及工业节能技术装备的补贴和奖励,例如对获得“能效之星”产品认定的企业给予2.5万元/个的补贴,并对在“能效对标”活动中表现优异的企业进行高额奖励。同时,被认定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以及获得省级和国家级绿色供应链和产品认证的企业,也将获得相应的奖励。
太仓高新区因其大量节能低碳示范企业而闻名,例如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和新大洲本田摩托(苏州)有限公司,这两家企业均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认证。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专注于提供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温控系统解决方案,强调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并致力于提升员工和客户的满意度。去年,该公司购买380万度的绿电,显著减少了相应的碳排放。新大洲本田摩托(苏州)有限公司则专注于环保摩托车和电动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注重科技创新,为社会提供低排放、高技术附加值的产品,为改善环境质量作出积极贡献。
太仓高新区以对德合作为核心策略,促进全面开放和绿色低碳发展。引入德资企业不仅推动了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和转型,也为长三角地区绿色协调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德企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为产业绿色转型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通过促进投资和技术交流,太仓高新区在全球绿色经济中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和示范效应。同时,推动工业绿色转型,重点优化水资源管理和环境治理,推广清洁能源应用,加强国际合作与先进技术引进,全面提升园区生态效益和全球竞争力。
太仓高新区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加大创新力度,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球绿色经济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在中德合作交流的道路上,高新技术产业区如一座桥梁,连接着东西方的智慧和创新;创新无界,科技共筑未来。从相知相惜到携手并肩,共谱发展新篇;科技之光,文化交融。未来,我们信心满怀,与时俱进,携手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太仓高新区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不断提升新质生产力,引领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在这里,创新与实践交相辉映,科技与产业融合共生,为企业提供了宽广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资源支持。未来,太仓高新区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助力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共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编辑:杨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