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5 4:20:19
文/李晓盼、叶子钰、王媛媛、武炳璇、孟源、王清昊
支持机构/“青年中国行”活动组委会
责编/王艳玲
九天,能做些什么?月亮还没有实现阴晴圆缺的变换,课本还没有翻过它的三分之二,我们,从太行至燕山,踩过泥泞的水洼、穿过狭窄的巷道,一直在寻找,学前教育在贫困农村的印记。
提升国民素质的根本手段是教育,人们从不曾怀疑过教育的重要性,但与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职业教育相比,学前教育显得有些无关痛痒。我们的一位访谈对象(某教育局科长)无奈地说到:“如果你们问我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哪个会更先纳入义务教育,我觉得可能是高中教育,因为它更加立竿见影,学前教育的成果可能要几年、十几年甚至一生来检验,太慢了!” 学前阶段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重要阶段,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非义务性和效果的潜在性使它被遗忘在角落。当今社会,一个快节奏、热衷功利、讲究等价交换的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投资看起来是笔不划算的买卖。即使国家颁发了各种文件、实施了各种行动来发展学前教育,但是不可否认,无论是在制度设计、经费投入、师资力量还是思想观念上,学前教育都成为了不可忽视的“最短板”。
为了展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使调研结果更具典型性,我们选取石家庄赞皇县、秦皇岛青龙县作为我们的调研地。两者都为国家级贫困县,且处于燕山-太行连片特困地区,是贫困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我们走过两县、四乡镇、八村,接触当地的政府官员、幼儿园从业人员、村民,利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一步步揭开农村学前教育的面纱。
赞皇县与青龙县两地的学前教育较为普遍,入园率都约高于85%。整体上以公立幼儿园为主,私立的幼儿园、托班、学前班较少,县城中的幼儿园与农村相比较为集中,在办园环境、教学设施、安全程度和师资力量等方面也会更优。农村中,每个乡基本上都会有一至两个幼儿园,一般情况下,大型村庄也会设幼儿园,但在较为偏远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资源的有限性,可能会多个村中的孩子集中起来于一处上学,形成学区。而在两县的深山区,也确实存在着不入园和不愿入园的现象。
2016年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四条:幼儿园适龄幼儿一般为3周岁至6周岁。幼儿园一般为三年制。据调查,两地农村幼儿入园年龄平均在3.7岁左右,入园时间在3~4周岁左右,4周岁居多,基本符合《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规定。师生关系也较和谐,基本未出现过教师体罚、虐待幼儿的情况。家长更为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伙食状况和生活条件,一个家庭对公私幼儿园的选择很大程度基于家庭经济状况。
在扶贫方面可以看到,教育扶贫对于学前教育有一定的扶持力度,但相对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来说,仍旧薄弱。两地现已逐步推进规划学前教育扶贫政策,目前正在进行的学前教育扶贫项目有“结对帮扶”,即派师资下乡,实际到地帮扶。此外学前教育扶贫还设立了相关的贫困基金,用于补助特别贫困的家庭,但是数量比较少。政府对于民办幼儿园有一定的补助,鼓励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实际中绝大多数的村民表示尚不了解学前教育扶贫政策,也未受到过资助,较少人了解一些,没有人十分了解,这体现出当前学前教育的资助能够覆盖的贫困家庭十分有限,仍有很大一部分贫困人口没有获得资助,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并加以资助方面仍需努力。
在这段调研征程中,我们经历了太行山路间尘土飞扬,体验了走在燕山东麓的意气风发,我们品尝着被拒之门外的苦涩,享受着黄发垂髫的古道热肠。农村的学前教育状况似乎处处显露着“矛盾”,在这两个山区县,我们用耳朵去倾听、用笔尖去记录:教育局的相关人员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却苦于资源的匮乏;幼儿园的从业人员希冀以优质的教育吸引生源却无奈经验技能的落后;农村幼儿家长普遍让孩子入园却往往难以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仍然存在,而家长的观念是“去小学化”的最大阻碍之一……这些“矛盾”无不体现着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不足、水平的落后、质量的薄弱、观念的陈旧。
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图景基本呈现在我们眼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无不显示出学前教育资源在农村的短缺。虽然农村学前教育依然困境丛生,但通过研究与分析,创新办园体制,探索建立“民办公助”幼儿园,来使经济实惠与安全放心可以兼得;转变人事管理方式,实行“人事代理制”,来吸引优秀教师的加入;利用政府扶持资金或教育事业费补贴、银行贷款、社会援助等多样化筹资渠道来保障办园经费投入都是未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可行之策。
这短短的九天,浸透着我们两月有余的汗水。从开始到结束,我们在每一天的调研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收获。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希望通过此次的调研,呈现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面貌,哪怕只是冰山一角;呼吁社会关注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哪怕我们势单力薄。我们希望有一天,农村的孩子们能够远离贫穷、路远、观念老旧等问题的困扰而获得和城市的孩子们一样普遍的、优质的学前教育。
编辑:杨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