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1 14:01:35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理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更深地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在乡村振兴政策下的发展、建设、治理等方面成效。2024年7月19日,兰州理工大学驻村工作队携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东乡族自治县五家乡设施农业高原夏菜示范基地,开展了一场全面且深入的调研活动,了解东乡族自治县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科技创新成果。
通过志愿者们采访调研了解到,近年来,东乡县聚焦乡村振兴,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产,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今年以来,五家乡将蔬菜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开始大力推广设施农业,村民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产业,大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通过加大对设施农业的建设力度,五家乡不断扩大温室大棚建设规模,现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示范带动有力的特色农产品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村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在马场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李卫红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队前往五家乡设施农业高原夏菜示范基地,一畦畦西芹、辣椒在阳光映照下格外翠绿,一垄垄红笋、西兰花、甘蓝等蔬菜生机勃勃、长势喜人。调研了解到五家乡坚持把高原夏菜种植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来抓,因地制宜依托安临公路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巴谢河资源优势,通过政策扶持、企业带动、技术服务等有效措施,建设超400亩的设施农业高原夏菜示范基地。
实践团队深入五家乡的蔬菜大棚内部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了作物的生长情况,学习了不同蔬菜瓜果的采摘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深刻体会到了蔬菜种植的不易,从选种,育苗,移栽到灌溉,施肥,防止虫病害,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农民的精心照料。他们根据天气变化和蔬菜生长情况,灵活调整种植计划和管理措施,确保蔬菜能健康生长。并且了解到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如滴灌技术,温室大棚等,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蔬菜的产品和品质,也减轻了农民的工作强度。蔬菜大棚中的蔬菜作为收入来源之一,因其独特的培育方式可以在不同季节时出售,而反季节的蔬菜则可以获得更高利润,蔬菜大棚的优势便足以体现出来。
实践团参观五家乡蔬菜大棚 通讯员 吕婷婷 供图
实践团参观五家乡蔬菜大棚 通讯员 吕婷婷 供图
实践团采访了基地经营者刘伟,了解到当地的土壤气候非常适合种植高原夏菜,采用一季马铃薯和一季芹菜、红叶莴笋、西兰花等轮作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主要销往上海、杭州、常州等地市场。随着基地不断规模化,不少附近村民在此稳定就业。五家乡按照设施蔬菜集中突破、高原夏菜插空补齐的思路,持续扩大种植规模,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助推产业高效发展,实现种植规模化、品种多样化、结构层次化,为群众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实践队员采访基地经营者刘伟。通讯员 付瑞春 供图
在深入蔬菜大棚中调研时,基地经营者刘伟为大家介绍到,五家乡把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建立起“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当地百余名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目前五家乡共有蔬菜大棚150座占地208.54亩,涉及蔬菜种类十几种,蔬菜年产量达500吨,大棚蔬菜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下一步,五家乡将持续抓好特色产业发展,从育苗栽秧、田间管理、技术培训等方面入手,引导、鼓励群众发展特色种植业,为广大群众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团在五家乡设施农业高原夏菜示范基地合影。通讯员 付瑞春 供图
此次产业调研活动,深入东乡族自治县乡村振兴产业,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拓展和实践的锻炼,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社会责任的唤醒。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助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讯员:郭荣鹏)
编辑:杨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