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0 15:20:16 来源:人民网
《悬崖之上》剧组在拍摄雪景。 |
导演张艺谋在拍摄现场。 |
4月30日,电影《悬崖之上》全国公映,揭开“五一档”的序幕。张艺谋首次触碰谍战题材,张译、于和伟、秦海璐、朱亚文、倪大红、李乃文等演员实力演绎,这个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隐蔽战线的故事,一次次让观众眼眶湿润、心生敬意。
如何跳出类型片叙事的套路?怎样讲述无名英雄的信仰与牺牲?文学叙事与电影美学如何合二为一?日前,张艺谋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拍《悬崖之上》对我是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记者:电影《悬崖之上》的开机仪式上,您曾说:“我们有很好的演员、很好的故事,我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的电影也会很精彩。”如今电影公映了,它达到您心目中的精彩了吗?
张艺谋:我觉得达到了。所有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演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呈现了人物应有的光彩。但说句心里话,我对自己非常苛刻,我几乎从没有一部电影,自己认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我下一次还要再努力。
记者:这部电影里有比较令您满意的地方吗?
张艺谋:首先是故事比较好。它的起承转合、反转悬疑设计得好,故事情节会一直“牵”着你走。即便你已经熟知了一些情节和大概走向,还是会被吸引着看下去。第二是表演好。全片11名主要演员,不分角色大小,完成度都很好,这在我的导演生涯中是第一次碰到。通常一部电影只要“保”几个人物就好了,但《悬崖之上》是一部群像戏,每个人的银幕时间都不长,只有演得恰到好处,演出隐忍之下的情感涌动,才可能牢牢抓住观众。
记者:《悬崖之上》的编剧全勇先,也是热播电视剧《悬崖》的编剧。他笔下这个关于隐蔽战线的故事为什么打动您?
张艺谋:我选择剧本是随机的,有人推荐了全勇先的这个剧本,我觉得基础不错。最初这个故事比较残酷,重点写几个深入险境的地下工作者如何求生与挣扎,“乌特拉行动”几乎弱化成背景。后来我和他一起改剧本,在现场,演员也帮着改了一些小细节,着重突出了谍战片的特色和“乌特拉行动”这条主线。
在俄语中,乌特拉的意思是黎明。我们说,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这个故事最打动我的,就是无名英雄的牺牲。因为这些革命先烈的牺牲,我们才能迎来黎明,过上今天的美好生活。影片做观众测试的时候,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触及牺牲这个话题。有了这样的共鸣,这部电影的意义也就放大了。
谍战片的任务非常清晰,在为完成任务的前赴后继和英勇牺牲中,革命信仰被托举了出来。影片中的信仰不是空洞的,它是在讲故事当中,循序渐进地让观众信服:信仰就是为了黎明,信仰就是为了胜利,信仰就是为了明天更美好!不能说教,故事来带动,人物来带动,观众的体会才真实。
记者:以往的谍战片往往靠悬念推动故事,《悬崖之上》却是“反套路”的,甚至十分大胆。故事上半场就已经揭开谜底,如何让观众保持看下去的愿望?
张艺谋:这的确很难。创作前期我们讨论认为,网络时代里,没有不被“剧透”的剧。现在单纯靠一个悬念、靠捂一个包袱来吸引观众,不大可能了。所以,当观众清楚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知道了所有反转的可能,甚至真相大白之后,还有看下去的必要吗?如何用情感、用情节、用过程,用细节的铺排来吸引观众,并且让人看得惊心动魄,这是对编剧和导演最大的难题。拍《悬崖之上》对我是很好的锻炼和提高。谍战片,尤其考验导演用现实主义手法讲故事的能力和掌控力,以及对演员的引导。我们称之为“攻坚战”,就是按照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一步一步扎实地往下走。
色彩选择首先要准确,绝不是单纯地“玩色彩”
记者:影片还在人物关系上用了大量笔墨,呈现了谍战片少有的情感浓度。比如,张宪臣(张译饰)与周乙(于和伟饰)生死相托,王郁(秦海璐饰)得知丈夫被捕遭受酷刑,一个人躲在洗手间里无声哭泣等,成了观众反复咀嚼品味的情节。
张艺谋:这部戏表现了夫妻、父子、母子、情侣各种人物关系,每一场戏的比重都不同,像战友情就是以死相托、舍我保你。谍战片要保持高概念的架构,所以不能大篇幅表达情感。这部片子里,所有的表演都是隐忍的,甚至是反向的、含而不露的,是跟着情节走的。把情感与情节交织在一起,坦率地讲,挺复杂。
很庆幸,我遇见的都是非常好的演员。大家反复讨论剧本,把人物吃透了,到现场就常常有惊喜。像王郁隐忍哭泣的那场戏,她的哭不仅在于丈夫被严刑拷打、极有可能牺牲,还在于被骂做叛徒,可能是冤假错案,这个情感很复杂。我跟秦海璐交流,人生悲痛莫过于此。怎么演?两分钟,她拍了一条,我就感觉成了。很多优秀演员的表演,会让你心头一紧,甚至眼泪流下来。这就是演员在表演中迸发的真情实感,通过人物穿透了你。好的表演一定是准确的。
演员的成功,很像导演的成功,就是一部好电影、一个好角色,留存在人们心中。心里的丰碑是永远的丰碑,不是数字,不是票房,不是奖项,是在心里。就像很多年以后,你都老去了,碰到一个人对你说:“我很喜欢你的电影,它几乎改变了我。”这才是最大的满足。哪怕只有一个人这样表达,你也会知道,这就是作品的力量。
记者:色彩的运用,是您作品中鲜明的风格。《红高粱》《英雄》是浓烈奔放的色彩,《影》是水墨画一样的色彩,《悬崖之上》也是以黑白两色为主。
张艺谋:色彩的选择,首先要根据故事和人物,要准确,而不是去“玩”色彩。《悬崖之上》为什么用黑白两色?因为我觉得,对于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生活本身就是非黑即白,没有缝隙,没有妥协。再加上故事发生在冬季的东北,我要求雪一直下,所以影片中大部分用真雪来呈现白雪皑皑的主色调。
“未来的大师,一定会在年轻人中产生”
记者:过去,您基本每一年或每两年出一部新作,近来创作的速度明显加快了。为什么这两年创作激情涌动,而且影片类型差别很大?
张艺谋:最近两年半完成了4部电影,按照我的精力和能力来说,这是正常速度。过去没有,主要是剧本跟不上,剧本打磨的时间太长,或者我的手中没有存货。很希望我们的文学创作能更加繁荣,有更多文学文本可以供影视改编。现在更难了,平台多了,网剧、电视剧各种影视作品都在拍,好剧本也很难抢到。看到一部好电影,我就会感慨:我怎么没碰到这么好的剧本!
记者:作品出来总会接受观众的品评。您拍过很多电影,也拿了不少奖项,还会在意不被理解,甚至遭遇差评吗?
张艺谋:一个作品出来,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谁都是开心的。如果得到的反馈都是吐槽,票房也不好,那肯定有挫败感。我自己心里有个标准,是“三三制”,即你的所有作品里有1/3是好作品,1/3是达标的,1/3是一般、不够好的。这世上哪有天才,哪能每一部都是天才之作,创作总是艰难的。电影是遗憾的艺术,但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我希望自己的下一部能更好。
记者:您常说,中国电影不缺观众,缺好作品。您怎么看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
张艺谋:说一千道一万,好电影最为关键。我所说的好电影,不是单一的标准,而是说能代表中国走向世界、在全世界引起反响的电影。这样的好电影还是太少。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下,我们仍然可以进电影院看电影,可以进行电影创作,可以恢复电影产业,这是多好的事情。所以,我们的责任、我们的创作,都应聚焦在好电影上。
中国拥有非常大的电影市场,而且发展势头很好,但能匹配这个市场规模的好作品还不够多,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好电影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我看好现在的年轻人,他们有爱国热情,他们聪明、领悟力强,我相信,未来的大师,一定会在年轻人中产生。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10日 20 版)
编辑:杨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