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雪域上原始拙朴的尼西黑陶

2017-12-05 5:27:01

文/宣宏宇
摄影/《中国周刊》记者 杨剑坤、郭军华
责编/侯沁言

在人类的历史上,几乎再也找不出哪一种手工艺能像制陶术那样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是如此古老,标识着文明的滥觞;它是如此普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不约而同地从它开始;它是如此年轻,即便是在数字信息技术横扫一切的今天,它的魅力依然有增无减;它是如此独特,虽然都是泥与火的试炼,却总是以千差万别的面貌呈现出它所植根的那方水土的风情以及生长于其中的那方人的性格。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或可以说陶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文化缩影。

尼西汤堆村旧时曾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村落, 这里拥有悠久的制陶史, 制陶工艺世代相传。

香格里拉尼西乡汤堆村的藏民生活在湛蓝的天空下,倚靠着雪白的山峰,制作着黝黑的陶器,这些陶器被称为藏族土陶,也叫藏族黑陶,今天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是——尼西黑陶。尼西是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的一个藏族乡,是旧时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在这里一直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民间的制陶工艺已世代相传两千多年,尼西黑陶享誉滇西北及全藏区,在中国黑陶艺术中独具一格。距离香格里拉县城30公里处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汤堆村,这里隶属于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曾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在这里不仅保留着古朴的藏族民风和诱人的古老情舞,还传承着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民间黑陶制作工艺。如果说香格里拉的尼西乡以黑陶著称的话,那尼西黑陶又以汤堆村为代表。

尼西黑陶享誉滇西北及全藏区,在中国黑陶艺术中独具一格。

尼西黑陶大方美观,它烹饪出的食物有着现代化的炊具所无法提供的地道的泥土味。如今它享誉滇西北及全藏区,在我国黑陶艺术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尼西黑陶是尼西藏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有酥油茶罐、炭火盆、藏八宝(一种挂在墙上的装饰品)、鸽子壶等,而最常用且广为人知的是形状扁圆的黑陶锅,用它炖出的鸡,味道鲜美,堪称佳肴!

黑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至今已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黑陶诞生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四千多年,是黄河中下游原始文化的杰作。中国黑陶的制作工艺比原始彩陶更纯熟、精致、细腻和独特,早在约2000年前中国黑陶已达到与瓷器相媲美的工艺程度。黑陶所呈现的纯净黑色,是以独特的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的。

尼西黑陶的制作工艺千百年未有太大变化,原料来自当地特有的红色黏土和白色沙土以及汤满河的风化沙石研磨而成的石粉。

作为藏族文化的一个象征,黑陶制品在藏族聚居区被广泛地使用着。目前尼西黑陶制品的品种有100多种。从用途上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世代相传,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传统日用器皿;第二类是佛事、宗教用品;第三类则是手工艺人根据现代审美的需求,结合传统工艺设计制作的新品种。两千年来,藏族的民间艺人孜孜不倦地用双手打磨着黝黑色的陶土作品,传承着本民族悠远的黑陶文化。

尼西黑陶从采集陶土到陶品的问世大约需要一个月。其原料取自当地特有的红色黏土和白色砂土以及汤满河的风化沙石研磨的石粉混合而成,在制泥之前,需要把采好的红土与白土分别装袋,按比例混合后晒晾,然后用陶棰“腊土”敲击土块,使之细碎,于筛细后堆成圆堆状,往沙堆倒入水后,迅速用双手搅拌沙堆,取搅拌好的沙泥揉搓成圆状陶土,用塑料布裹好备用。每年二三月份,工匠们会去两公里外的山上取土。取来的土被敲碎并反复筛选至粉末状细土,便装袋保存,供全年使用。目前,汤堆村180余户中约有80户从事黑陶制作,制品有100多个品种,大部分是生活必需品,如炖煮肉类的土锅、酥油茶壶、土奶瓶等。目前,每年从这里销售出的黑陶制品有两万多件。除了在云南的香格里拉、德钦、丽江,西藏的芒康、左贡和四川的稻城、德荣等藏族聚居区畅销以外,这些黑陶制品在中国其他省市也颇受欢迎,甚至远销国外。

尼西黑陶的制作工艺千百年来几乎没有变化。制陶工匠们从不使用现代技术,仅仅一套自制的木头工具、一方木案,和几片木板底座,就是他们所有的生产工具。黑陶制品的成型采用盘筑法,用粘土一片片粘成,就算是圆形器皿,也不借助电动转轮。首先,取来揉拌均匀的陶土,用木拍拍打成条状后置于基座上;然后,再根据所需的器物用手捏制成大体轮廓;最后,磨光内外器壁和沿口,镶嵌白瓷片,并于其上刻绘图案。经阴干后进行堆烧:以两根木柴并排放为一组,依次摆放大小陶器于底架上,再把木柴直立插入柴堆空隙及外围,木柴堆架中间留出气孔;备锯木灰一堆,先堆在柴堆附近;同时,在堆放的木柴、陶器四周均匀摆放一圈易燃的栗树枝叶,准备完成后以刨花引火,点燃柴堆边缘,火势由外及里燃烧,在燃烧过程中,不断在柴堆周围添加苹果枝、栗树枝以助燃烧,并不断用长木棍戳火堆以透气,待木柴燃尽则陶器就烧好了,燃烧时间大约20分钟。

待工匠用粘土一片片捏制陶土器皿,磨光器壁和沿口,嵌上白 瓷片,刻图案,阴干之后,用最原始的堆柴进行烧制。

待柴堆燃尽,则手握长棍戳挑被烧制过的陶器迅速至旁边堆放的锯木灰上,用铁锄帮助埋于锯木灰当中,陶器颜色随即变黑。埋陶器具10分钟后,以木棍扒开灰堆,再把埋烧的陶器一一翻身,然后继续埋放。在埋陶过程中要以长木棍不断戳灰堆以透气。埋陶15分钟后,把埋在灰堆里的陶器一一挑出,摆放地上冷却约5分钟后,迅速用松叶蘸滚烫的酸奶渣水或米汤水在烧埋好的陶器内壁刷一圈,以防渗漏。烧制好的黑陶还只是半成品,还需经过打磨与清洁才能最终完成。

尼西黑陶的魅力在于其黝黑厚重的原始美,朴素、简练生动充满韵律感。原始的制作方式和藏族民族性格中的粗犷、朴素的特点相辉映;纹样随形制作,以简练、生动的形式捕捉生活中常见的形象,颇富意味,有欢快的游鱼、张着嘴的鸡、盘旋舞动的蛇、瞪着圆眼珠的牛、麒麟和呲牙咧嘴的兽面形象,也有夸张的花卉和植物叶片纹样。这些装饰纹样都来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动物的生动表情流露着人格化的感情,通过抽象的形式美感表达藏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的虔诚。

尼西黑陶的黑,黑得纯净,一如藏民心中的信仰,以及香格里拉的天空、气息、雪山……制陶就像诵经,心无旁骛地拍、打、切、削着陶泥,而器物则在如此宁静的过程中渐渐成型,天与人、道与器、神与形的关系因此澄明无蔽。堆烧是化泥成陶的最后蜕变,锯木灰不像窑炉里的烟雾那样飘渺,而是紧贴表面,渗透坯体,刻骨铭心,表里如一。

尼西黑陶的工艺是原始的,原始意味着自然,其形式与内涵植根于香格里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藏民族特殊的民俗文化,正是因为特殊的自然、人文条件,作为中华陶瓷文化一部分的尼西黑陶才有了卓尔不群的艺术魅力,它映射着作为中华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藏文化的具体内涵;同时,它从未脱离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暗示着陶文化的原初意味,经由朴素的实用功能唤醒现代人对精神家园的记忆,这大概正是它无须粉饰的强大感染力之所在!此外,尼西黑陶的持久生命力也再次确证了文化多样性的价值,面对现代社会对效率的线性追求,朴拙的手工更像是一种生命的启示。

编辑:杨文博

下一条:古琴斫艺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