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雨林深处的新傣陶

2017-11-05 12:32:35

傣陶普洱茶茶器,还原商代草木灰制作技术,纯手工制作,高温烧制。

文/李小波
摄影/刀雅清
责编/侯沁言

制陶术是蛮荒世界与文明世界的分水岭。上世纪60年代考古队在云南西双版纳曼蚌囡、曼运、曼景兰和曼听遗址考古时,发现了大量石器和陶片,证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在新石器时期已经开始制作并使用陶器。时至今日,西双版纳傣族村寨依然完整保留慢轮制陶及平地堆烧工艺,成为解开新石器时代人类制陶秘密的钥匙。2006年5月22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由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慢轮制陶技艺与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等共12种传统陶瓷制作技艺一起跻身其中。

西双版纳地处云南边陲,与老挝、缅甸接壤;17年前,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的邱以胜踏上了西双版纳这片热土,如今,他和他创建的泰象陶团队在云南及东南亚国家都具有较高知名度,古老的傣陶工艺在他的带领下获得了新生。

2003年,他组织团队对西双版纳少数民族民间工艺进行全面调研,先后走访了上百个傣族村寨和佛寺,对西双版纳十几项民间手工艺进行研究,耗费两年时间编写了《西双版纳民间工艺美术》《陶艺设计与制作》两本书,详尽介绍了傣族传统手工艺。在走村窜寨的调研过程中,傣陶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朴拙的造型、强烈的文化符号和简朴的制作场景让他久久不能忘怀。然而当时的西双版纳正处在急剧变迁之中,大片原始雨林倒下变为橡胶林,曾经纵横交错的水稻田上筑起高楼,外来器物潮水般涌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经受着巨大冲击。挽救傣陶这门古老的制陶技艺成了他最大的心愿。

泰象陶团队取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之土,通过精挑细选后的滤浆和陈腐处理,采用纯手工制坯,呈现傣陶的质朴与自然,蕴留普洱茶香气。

邱以胜崇尚傣族传统生活,崇尚傣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一整套原始生态观念。在他眼里,傣族传统手工艺灿烂而辉煌,正是这些看似朴素的工艺承载了澜沧江-湄公河农耕文化的全部记忆。对传统制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傣陶在工艺上由手工慢轮制陶和平地堆烧工艺组成,背后却隐藏着傣族精神文化和宗教系统,傣陶具备普通日用陶器和宗教礼器的二元文化属性,原始宗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渗透在傣陶工艺的方方面面,傣陶是名副其实的“有信仰的陶”。为了更好地传承并发扬傣陶文化,2007年邱以胜开始筹建傣陶工作室,潜心研究传统器型与纹饰,并加以整理创作,不断改进制作工艺,改善传统制陶的不足。

在十年的傣陶研究和创作中,邱以胜追根溯源,将研究的方向对准傣族传统热带雨林文化。原始雨林古老、深邃、黑暗,充满着未知且难以揣摩,傣族人民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就来源于对原始雨林的敬畏和崇拜。雨林的变化莫测与神秘使傣族的先民形成了各种幻想,他们把包括热带雨林在内的热带森林当成极乐世界,神鬼化其中的树木、草本、飞禽走兽、昆虫、鱼虾和大江里的“九龙”等,如森林是“林神”,有的植物如大青树便成为“树神”,人正常死后需在“巴肖”即森林里火化,让灵魂返回祖先居住的森林。

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而南传佛教文化也同雨林中每棵树木紧密相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佛寺近600座,每一座佛寺都有一个面积大小不一的庭院。按照教规和习俗,寺庙庭院中都要栽一些与佛教密切相关的植物,如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成道和涅磐时身边的无忧树、菩提树和娑罗树,以及传说中的28代佛主的“成道树”,也要求种那些与佛事活动密切相关的植物,主要是菩提树、铁刀木、贝叶棕、大青树、槟榔树的“五种树”和睡莲、文殊兰、黄姜花、黄缅桂、地涌金莲和鸡蛋花的“六种花”,同时要饲养两种吉祥的动物——大象和孔雀。从而西双版纳便拥有约600个小小“植物园”,成了傣族人民心中的“逊欢”,即理想国度。

邱以胜在新筹建的傣陶工作室装窑,他根据西双版纳本土的陶矿特点,对烧制方法作了改进,克服无窑平地堆烧低温陶密度硬度的不足。

明代洪武年间《百夷传》记载:“器皿丑拙尤甚,无水桶、木甑、木盆之类,惟陶冶之器是用⋯⋯”过去,陶器价廉物美,深受傣族人民喜爱,传统傣族陶器用途包括日常生活用具、佛教建筑装饰、佛教礼器等。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大部分的陶器已经淡出傣族人民的生活,傣陶传统工艺也处在濒临灭绝的边缘。面对传统工艺的困境,邱以胜认为只有制作出适应当代人生活,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陶器才能挽救这门古老工艺。他带领团队用三年时间,设计了六百余款陶器,涵盖了茶器、香器、景观陶灯、民族餐具等。他对雨林文化的理解在傣陶创作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融入雨林元素的新傣陶艺术形式丰富,形成了有别于全世界陶艺的“热带雨林风格”。

傣族传统制陶一般分为取土、舂筛、和泥、制坯、烧制几个步骤,邱以胜对传统的工艺流程中的陶土加工、制坯、烧制进行了大胆改进,强化傣陶的使用属性。傣族传统慢轮制陶工艺重实用而轻装饰,普遍采用拍打、压磨、绳缠、刻划等简单的装饰方法。泰象陶团队对工艺进行改进,增加了实用之外的审美元素,平衡了实用性与审美性,在器物不同部位以不同手法与图案进行千变万化组合,采用了自创的刻填、覆土再雕刻、浮雕、镂空等一系列手法,创作了民族性和现代性相结合,符合当代审美要求的纹样,使傣陶呈现出现代文化特征。

傣族制陶一直有将各种动植物形象用作各种生活器物装饰的传统,如孔雀、蜜多罗、大象和水蕨菜等。而在邱以胜主导创作的新傣陶作品中,不仅强化了传统器型的特征,图案也得到了拓展,新傣陶中将象征圆满、吉祥的“五树”和“六花”的形象加以提炼并运用,还将傣族图腾孔雀、龙、凤、狮、象等佛教吉兽也巧妙地融入新傣陶中。

泰象陶傣陶工作室地处景洪市大金塔寺旁,西双版纳总佛寺的尊者们经常拜访,与团队一起工作,促进傣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西双版纳是普洱茶及普洱茶文化的源头。历史上,本地普洱茶的煮茶及饮用器物一直以傣族陶器为主,傣陶与普洱茶的结合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傣陶与普洱茶是不可分割的本地传统文化。然而,比较遗憾的是今天的普洱茶茶器逐渐被外来茶器所代替。邱以胜和他的泰象陶团队取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的陶矿制作普洱茶茶器,以原矿承载原味,创作出既符合传统普洱茶冲泡特点,又具有傣陶文化特性的茶器,重新唤醒西双版纳傣陶对普洱茶文化的载体价值。

邱以胜和他的泰象陶团队坚持将传统手工艺向自然皈依,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找寻艺术灵感,将对神秘雨林的情感幻化为陶,将普洱茶的自然性与傣陶的文化性重新结合,用独创的制陶工艺给予呈现,开创傣陶新视觉,他们默默在澜沧江-湄公河边抒写着传承的故事,重新诠释傣陶的记忆。

新傣陶的装饰工艺复杂多变,雕刻、镂刻、镂空、浮雕以及复杂的二次烧成。图案多采用莲花、地涌金莲、菩提等佛教植物纹样,具有强烈的“热带雨林风格”。这种风格的陶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被人称为"学院派傣陶"。

 

编辑:杨文博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