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钧瓷:在传承中创新

2024-08-28 15:46:01 作者:刘雨泉

摄图网_501203387_钧瓷瓷器(企业商用).jpg


微信图片_20240812194954.jpg


微信图片_20240812194959.jpg

(组图)钧瓷瓷器


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将一代代人的生活方式、信仰、艺术、思想和习俗等丰富的文化特征,通过教育、家庭、社会活动和媒体等多种途径传递给后代的过程。这一传承不仅仅是对传统的复制和重现,更蕴含着创新与适应时代变迁的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语言、音乐、舞蹈、戏剧、传统工艺等多种形式,而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则需要通过实践、表演和教学不断得以延续。然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实践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挤压,年轻一代可能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甚至认为其已然过时。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能和知识依赖于口耳相传或师徒制度进行传承,随着老一辈艺人或传承人的减少,如果没有足够的年轻人愿意接过这份文化的火炬,这些珍贵的文化形式便将面临灭绝的危险。


钧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起源于河南省禹县(今禹州市),拥有超过千年的历史。以其独特的釉色和釉面效果,钧瓷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一。曾几何时,钧瓷是宋代宫廷的御用瓷器,当时每年皇家仅保留36件,其余则深埋于土中,民间不得拥有。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为之留下了无数赞美的诗文,彰显了钧瓷在文化上的独特地位。


钧瓷最为人称道的是那变幻莫测的釉色,尤其是钧红与月白釉。其另一大特色在于窑变技术,使得每一件钧瓷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釉面上常见的“鱼子纹”“龟裂纹”“蚯蚓走泥纹”等纹路,赋予了钧瓷极高的艺术价值。由于自然变化,钧瓷展现出“海棠红”“胭脂红”“玫瑰紫”等多姿多彩的釉面,打破了宋代前期中国陶瓷非青即白的格局,形成了极具生命力的彩色钧瓷。


作为一名90后的钧瓷文化传承人,我在现代时尚与古典钧瓷文化的传承之间,始终在探索一条适合于钧瓷的文化创新发展之路。我的钧瓷家族早在120年前便开始了最基础的制瓷工艺。我的高祖父在100年前是一名碗匠,凭借手工制作碗具勉强维持生计。太爷爷则在艰难的环境中保留了相对粗糙的钧瓷工艺。改革开放后,随着国营钧瓷厂的建立,太爷爷成为了国营厂的钧瓷学徒。由于家境贫寒,作为接班人的爷爷每天清晨四五点钟便被太爷爷叫醒,进入窑洞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劳作以养活家中八口人,直至晚上十二点才能回家。经过十多年的奋斗,太爷爷把学到并积累的制瓷工艺全部传授给了爷爷。


20世纪70年代末,爷爷刘瓷辉创办了钧瓷历史上第一家民营窑口,并于1982年正式成立瓷辉钧窑。


瓷辉钧窑占地26640平方米,创办窑口至今,共有一座煤窑,一座柴窑,三座气窑,一座实验窑口等,共有1600余种钧瓷器型,自主研制釉料配方130个。茶具年产量达10万只以上,钧瓷花瓶年产量达一万件。


瓷辉钧窑,历经六代传承的钧瓷世家,每一代人都肩负着传承钧瓷艺术的责任与使命。瓷辉钧窑的传承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微信图片_20240812194943.jpg


微信图片_2024081219494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2194941.jpg

(组图)钧瓷瓷器


在爷爷和父辈们的共同努力下,钧瓷的烧制技艺得到了全面的传承。我的父辈们在创作钧瓷作品的过程中,既保持了老一辈传统工艺的基础,又创新性地实验出更多釉料的配方和造型工艺。


从小,我常常背着竹筐跟随爷爷上山挖取烧制瓷器所需的原材料及泥土矿物质。在创作的道路上,我除了延续爷爷毕生创作的配方,还努力融入新时代的品牌意识与IP意识。在烧制过程中,注重提升刘氏钧瓷的品牌辨识度,努力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钧瓷的未来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瓷辉钧窑作品釉色特点层次感多,立体感强,乳光莹润,浑厚透亮,变化多端,钧瓷作品窑变浑然天成,每个釉面都能幻化出奇妙的景色,构成一副副叹为观止的神奇图画,作品气势宏大,风格鲜明。题材主要以大型人物、动物雕塑、大型鼎炉、桌椅、收藏级钧瓷花瓶等实用型作品为主。瓷辉钧窑敢于探索新的釉方和器型,大胆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色佳气足”“造型变化多样”“釉色绚丽润泽”的刘氏独特风格。


在瓷镇神垕,以钧瓷为纽带,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延续在师徒、父子之间已维系千年。钧瓷人一代代薪火相传,开枝散叶,中国钧瓷才有了百花齐放的繁盛局面。瓷辉钧窑非遗技艺也在传承中创新,绽放出新时代光彩。


微信图片_20240812195021.jpg

刘雨泉,生于1990年,担任瓷辉钧窑技术总监,副总经理等。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瓷辉钧窑”的第三代传承人,CCTV《艺术名家》栏目特聘名誉教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编辑:杨文博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