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8 15:49:55 作者:沈海滨
铁画工艺美术展
芜湖铁画,最初被称为“铁花”,是安徽省芜湖地区的特产,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展现了独具韵味的艺术风格。这一艺术形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尤其在北宋和清代康熙年间达到巅峰,安徽芜湖的铁画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声名远播,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堪称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巧妙地将锻铁转化为生动的画作,展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工艺与气韵。它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和高超的技艺而闻名,成为艺术与工艺的完美结合。
芜湖铁画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代康熙年间,由铁匠汤鹏与画家萧云从的相互启发所创立,至今已有340多年的传承。这一艺术形式源自国画,尤其体现了“新安画派”的基本艺术特征,展现出简洁、冷峻而又奇峭的风格,属于纯手工锻造技艺。铁画以铁为原料,经过红炉冶炼,再运用锻造、钻孔、抬压焊接、锉磨、凿刻等多种技艺,创造出既有国画神韵,又具雕塑立体美的艺术作品,展现了钢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芜湖县志》中的《铁画歌·序》记载了汤鹏的创作历程:“少为铁工,与画室为邻,日窥其泼黑势,画师叱之,鹏发愤,因煅铁为山水嶂,寒汀孤屿,生趣宛然。”正是受国画的启发,汤鹏才开创了铁画这一独特艺术。
芜湖铁画《雄风图》
芜湖铁画《迎客松》
自问世以来,铁画不仅受到众多远客的青睐,更在士大夫阶层中名噪一时,成为“斋壁雅玩”的珍品,文人墨客更是赋诗赞美。清代金石家朱文藻在《题铁画》一诗中生动描绘道:“乍看似墨泼素绢,山水人物皆空嵌……盛暑亦欲添衣裳。”他认为,元明时代的丹青高手与铁画相比,也显得黯然失色。清代诗人梁同书则称赞铁画“无不入妙”“世罕见之”,并在《铁画歌》中写道:“谁叫幻作绕指柔,巧夺江南钧巢笔……此画铮铮长不毁。”
芜湖铁画曾多次参加国际展览,包括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和匈牙利布达佩斯造型艺术展,并在日本、意大利、沙特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1959年至1960年,老艺人储炎庆与几位弟子创作的大型铁画《迎客松》《梅山水库》及铁书法《沁园春·雪》,均在人民大会堂展出,而陈列于毛主席纪念堂的铁书法《长征诗》也成为芜湖铁画的传世经典之作。
芜湖,作为长江之滨的重要人类“火文化”发祥地,因其250万年的古人类活动和数千年的铜铁冶炼历史而声名显赫,铁画正是这一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铁画以“锤代笔、以铁作墨”的独特技法,融合了国画的章法布局、雕塑和剪纸等工艺的精髓,经过冶炼、锻打、钻削和整形等工艺,最终铸就了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铁画的艺术特征在于黑白分明、虚实相生,既展现了国画的神韵,又融入了雕塑的立体美,被誉为“铁为肌骨,画为魂”。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民族特色,使其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独树一帜,广受赞誉,成为“中华一绝”。
芜湖铁画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气质,巧妙地将传统国画的构图与民间剪纸、雕塑等艺术技法融会贯通。它以黑白对比、虚实相兼的手法,展现出刚劲豪放、瑰丽多姿的艺术风貌。源自新安画派的铁画,继承了其瘦劲简洁和风格冷峭的艺术特征。所有作品均由艺人们纯手工锻打而成,采用熟铁作为原料,运用锤子作为画笔,炉火作为砚台,铁块作为墨水,经过冶炼、锻打、焊接、钻削、整形和防锈处理,最终呈现出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虫鱼、飞禽和走兽的艺术作品。其画面保持铁的本色,不施彩绘,呈现出精致而又生动的艺术境界,既有国画和水墨画的韵味,又具备强烈的立体感,黑白分明、苍劲凝重,堪称“巧夺万代所未有”。
铁画的品种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尺幅小景,多以松、梅、兰、竹、菊、鹰等题材为主,衬板镶框,挂于粉墙之上,黑白分明,线条刚劲挺秀,结构清晰,端庄而醒目;第二类是灯彩,一般由4至6幅铁画组成,内衬纸或素绢,中间可点燃蜡烛,光彩照人,富于情趣;第三类则为屏风,常以山水风景为题材,古朴典雅,蔚为壮观。
铁画的构图借鉴了中国画的章法布局与笔意,远景以疏细线条表现,近物则以粗犷的布势展现,使山水呈现出远近之趣,楼阁获得透视感,人物传神,花鸟栩栩如生。锤锻技艺与绘画理念相辅相成,形成了绘画与工艺品的完美结合。
经过3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芜湖铁画在传统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推出立体铁画、盆景铁画、瓷板铁画、纯金和镀金铁画等新作,形成了座屏、壁画、书法、装饰陈设和文化礼品等五大系列,涵盖200多个品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在艺术界独树一帜。
铁画的艺术效果与铁的质地紧密相连。著名国学大师郭沫若曾激情挥毫题词:“以铁的资料创造优美的图画,以铁的意志创造伟大中华。”1980年秋,85岁高龄的刘海粟先生慕名前来观赏芜湖铁画,赞不绝口,并即兴挥毫写下“精神万古,气节千载”八个苍劲雄浑的大字,充分体现了铁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
芜湖铁画工艺陈列品
铁,作为一种黑色金属,质地坚硬且富有弹性,重量沉重却易于造型,因此,芜湖铁画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单一的实物形态上,更在于其所承载的坚实而富有表现力的精神内涵。这种艺术形式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勇与坚韧,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气质。我国的书法早已提出“铁画银钩”的要求,而国画中也有“铁线描”的技法。铁画借鉴了国画大写意的手法,采用与图画笔法极为相似的线条勾勒轮廓,特别注重粗细、黑白、虚实的对比,最终达到了新的艺术境界,实现了书法艺术与铁制工艺的完美结合。
在历史的长河中,芜湖铁画曾一度濒临绝迹,直至1949年4月,芜湖市委为挖掘民间工艺,经过多方调查与访问,邀请了唯一幸存的铁画艺人储炎庆,组建起铁画恢复小组。年过花甲的储炎庆在九位弟子的协助下,经过半年的试锻,成功创作出铁画《断桥相会》,这幅作品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并委派安师大艺术系的王石岑、宋哨虎两位老师协助设计画稿。1959年,巨幅铁画《迎客松》和《梅山水库》被布置于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而铁画《松鹰图》在巴黎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自此,芜湖铁画声名鹊起,誉满海内外。
在众多铁画作坊中,储金霞所创立的储氏铁画无疑是规模最大、发展最为良好的。这不仅得益于储金霞自16岁起便师从父亲,深得其真传,更在于她对铁画市场复杂现状的清醒认识。为捍卫铁画的声誉,她始终坚持将父亲传承下来的绝艺发扬光大,秉持着郭沫若对铁画所比喻的“铁的意志”,坚守至今。如今,储氏铁画已成为铁画正宗的代名词。2006年,芜湖铁画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储金霞则成为该项目唯一在世的国家级传承人。
在父亲储庆炎的遗像前,储金霞感慨万千,谈及铁画艺术的兴衰起伏。走进储氏铁画,探寻这门绝艺的奥秘,成为一种难得的经历与享受。将铁条化为画作,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铁画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锻打而成。艺人们每天需挥锤一万多次,正如“铁为肌骨,画为魂”所言,画稿在铁画创作中至关重要。焊接,将锻造好的铁画零件焊接在一起,是制作铁画的重要环节;焊接后,焊口需经过锉磨处理。随后,经过退火和烘漆的处理,铁画表面可保持经久不锈。整形则需要工艺师凝神聚意,以确保作品的整体造型与神韵。值得一提的是,《梅山水库》这幅作品的尺寸为长1.5米,宽3米,而芜湖铁画最大的作品《中华颂》则长达18米、宽4米,现藏于人民大会堂。
然而,人才青黄不接,仍是铁画以及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的共同挑战。储金霞曾先后收了三十个徒弟,后来仅剩两人,这使得这门绝艺的传承面临失传的困境。
铁画的传承一直备受各界关注。安徽广播电视台以《拯救铁画绝艺》为题,播出了系列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为了保护和发展这一传统艺术,芜湖市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包括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市场行为等。2017年1月,经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芜湖铁画保护和发展条例》正式实施,为铁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这一背景下,储金霞成为了幸运的受益者。芜湖市政府在鸠江区文化创意园区为她专门开辟了大师工作室,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和资源支持。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芜湖铁画必将迎来重振辉煌的美好未来。
编辑:杨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