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1 16:22:14 作者:王振祥
“你看我像个病人吗?哈哈……”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病房里,传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原来张女士(化姓)正开心地跟病友聊天呢。身体结实、面色红润的张女士,根本看不出曾经是位癌症患者。然而这一切的改变,都获益于中大医院三次碘粒子介入手术……
郭金和主任为张女士介绍她的病情 王倩摄
张女士的这一改变要从2014年开始说起,那一年,一向健康结实的她被诊断出患有腹膜后纤维肉瘤。“我当时就觉得头晕头痛,没想到去医院一查,竟然是肚子里长个肿瘤,还是恶性的。”当时才40出头的张女士一时间根本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但是想想孩子,想想家庭,总是说服自己,要努力迈过这道坎。最后在当地医院进行了手术切除,切掉了腹膜后8厘米×6厘米×6厘米大小的纤维肉瘤。本以为这噩梦随着手术的完成也就结束了,没想到肿瘤复发了。2017年,张女士老觉得胃有压迫感,一吃饭就饱,吃了也不饿,肚子上能摸到东西。到医院一查,发现腹膜后腹主动脉旁、肠系膜根部有占位,考虑肉瘤复发,此时已经不能进行外科手术。
圈出位置为张女士的肿瘤病灶
张女士的治疗之路又如何走下去呢?经过多方打听,看过大小医院,有医生推荐可以试试碘粒子技术,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副主任郭金和主任医师的电话给了他,这个写着电话号码的小纸条,此时承载着张女士生命的希望。
张女士的丈夫立即联系上了郭金和主任,“主任,你看我老婆的病,碘粒子技术可以治吗?她今年才45岁,就这样放弃治疗的话,不甘心啊!”他恳切地问到郭金和主任。“我们可以试试,但是这个肿瘤位置比较深。你看这个肿瘤是哑铃型,一个长得有鹅蛋大的,一个长得有鸡蛋大。我们可以先从这个鹅蛋大的试试,看看效果怎么样。”郭金和主任回答道。
终于迎来了手术,果然是如之前判断的那样,肿瘤的位置在腹膜后,如果植入碘粒子的话,要穿过众多脏器,如何手术不破坏周围组织又能深入到病灶所在处,植入碘粒子进而“歼灭”,这成为手术首先要攻克的难点。
郭金和主任医师带领团队朱光宇副主任医师、王勇副主任医师一遍遍研究治疗方案,寻求最佳的策略。最终,他们采取先避开脏器打开手术“通道”,为碘粒子“铺好路”,再将“碘粒子”送到病灶“所在地”,随之“引爆”肿瘤。这一手术方案,难点就在“铺路”的过程,好在郭金和主任凭借多年的经验和娴熟的手术技术,成功完成了手术。术后一个月复查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检查发现张女士原本鹅蛋大的病灶植入碘粒子后变成了鸡蛋大,这说明碘粒子对付张女士的肿瘤行之有效,初战告捷。于是,郭金和主任团队又对张女士的另外一个肿瘤病灶进行碘粒子手术。半年后,又补种了一次。2019年12月份,传来了令人兴奋的消息,根据影像学资料显示,肿瘤病灶全部“消失”了,就剩这两堆粒子,碘粒子战胜了病魔!
张女士出院前,郭金和主任与她合影 王倩摄
这时郭金和主任又对张女士提出了新的“要求”,“你应该去工作了,你要回归社会、回归家庭了。你现在要像正常人一样去生活、去工作。”张女士一脸疑惑地看着郭金和主任,问道:“我能吗?我的身体真的好了吗?”郭金和主任肯定地回答:“你可以的!”
一年多过去了,再次在介入与血管外科的病房里,看到了来定期复查的张女士。“我现在状态挺好的,在老家打几份工,帮人家打扫卫生烧烧饭,还在家做点手工,农忙的时候再干点活,晚上还会去打打麻将,闲暇时候也会跟老伴一起出去走走,生活特别充实。”张女士跟郭金和主任汇报说道。“看到你这么健康、壮实、开朗,我也开心啊!”郭金和主任说道。
其实,在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的病房里,像张女士一样特别不像肿瘤病人的“病人”还有很多。碘粒子植入技术帮他们战胜了病魔,他们已经回归家庭与社会,忘掉了曾经痛苦的治疗过程,开始了自己美好的生活。
通讯员:刘敏 程守勤
编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