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亳州学院学子“三下乡”: 光影传戏韵,解锁非遗新“视”界

2024-08-14 18:04:19

(通讯员:龙馨伊)当古老的戏曲唱腔遇上现代的光影技术,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当传统与创新在时空交错中相遇,又会诞生怎样的奇迹?在这个充满活力的七月,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梆声古韵承千载,戏影非遗焕新彩”文化艺术服务团带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怀揣着对现代科技的无限想象,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三下乡之旅。


7月8日至7月14日,服务团成员们深入安徽省阜阳市和淮北市,用镜头捕捉非遗戏曲的每一个精彩瞬间,用网络搭建起通往外界的文化桥梁,以光影为笔,以网络为媒,致力于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型传播路径,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


从阜阳到淮北,从梆子戏到花鼓戏,从省级传承人到国家级大师,他们一路追寻,一路记录,在光影流转中,非遗戏曲的独特韵味被无限放大,那些曾经只属于舞台的辉煌,如今,打破时空的界限,通过小小的屏幕跃然眼前,触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弦。团队成员始终秉承文化传承与产业提升并重、创新发展与跨界融合并举的宗旨,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立足当地特色,利用新媒体,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崭新未来。


启程:阜阳初印象,梆声情韵浓


7月8日,服务团首站抵达阜阳演艺有限公司,其作为传统戏剧“淮北梆子戏”项目的保护单位,一批又一批优秀演员在这里唱响梆子古韵。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北梆子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永兰和省级传承人蒋祥林的深刻交流中,团队成员了解到,传承发展戏曲的关键在于与现代科技相融合,让观众觉得好听、好看、好玩。为此,剧团也在不断探索,优秀剧目《风雨王家坝》便融入了3D全息技术,实时全息投影。通过技术手段呈现大雨、洪水等场景,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直观体验和强烈的视觉冲击,还使用了无人机等道具,让观众全方位感受戏曲的魅力。服务团成员也积极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助力戏曲传播,借助相机记录下淮北梆子戏的魅力,拍摄了大量的影像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将成为推广和传播淮北梆子戏的重要媒介,也将成为研究地方戏剧的重要资源。


111 (4).jpeg


探索:颍上花鼓灯,困境中的坚守


7月9日,服务团走进颖上花鼓灯剧团,颍上花鼓灯艺术团领队负责人杨天保的话语中透露出剧团发展的艰辛,“我们现在是以舞蹈为主,其他方面的流失比较严重”。面对传承困境,他们依然坚守,这份精神深深触动了每一位团队成员。团队成员深刻意识到,保护非遗不仅是记录与展示,更是要助力其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他们通过观看现场表演,参与排练的方式全面掌握花鼓灯的艺术精髓,同时,运用高清摄像设备对花鼓灯表演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拍摄。通过短视频进行花鼓灯艺术的科普,依托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媒体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非遗项目,不断扩大花鼓灯的影响力,从而助力艺术团创新发展,实现跨界融合。团队成员吴嘉欣表示:“道阻且长,希望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艺术团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


222 (2).jpeg


发现:微火映星汉,非遗焕新彩


10日,在阜阳非遗保护中心,一幕幕精彩的传统文化展示令人目不暇接。界首彩陶的绚丽色彩、阜南柳编的精巧工艺、太和刺绣的细腻针法、阜阳剪纸的灵动图案、临泉毛笔的挥洒自如、葫芦烙画的独特韵味……这些阜阳特色非遗项目,通过实物展示和王晓燕馆长以及阜阳师范大学戎龚停教授的悉心讲解,让团队成员对阜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成员们也见证了非遗保护中心为保护与传承所做的不懈努力,他们不仅借助现代科技打造全息戏曲,将老艺人请到“面前”,给参观者提供身临其境的奇妙感受,同时,还积极开展少年宫、定期培训青年艺校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带动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中来。


333 (2).jpeg


在同戎龚停教授交流过程中,谈及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戎龚停道明,“什么时候都不可丧失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从高校抓起,艺术院校应勇于承担起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担”。团队成员了解到,教授在阜阳师范大学开设了为期三年的花鼓戏相关课程,不断培养花鼓戏的新生力量,尽己所能去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成员深有感触,领队负责人吴言梅表示:“我想像老师这样静下心来,致力于国家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相信总有一天非遗戏曲定会重新闪耀光彩。”


1.jpg


交流:淮北,非遗戏曲的另一种声音


11日至14日的淮北之行,团队成员拜访了多位戏曲界的重量级人物。国家一级编剧、淮北市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孙伟的优秀剧目创作背景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程飞的泗州戏展示,以及国家级传承人周玉玲的淮北花鼓戏精彩演绎,都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多样性与生命力。他们表示非常支持服务团对非遗戏曲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工作,同时也在表示在当下的社会需要这批年轻人加入非遗行业,为非遗戏曲注入新的活力。团队成员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的方式,将地方特色戏曲的无限魅力传达给更多的人,进一步扩大非遗戏曲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来自淮北的文化本味。


1.jpg


3.jpg



4.jpg


感悟:传承与创新的交响


14日,随着活动的圆满结束,团队成员们心中充满了不舍与感慨。这次三下乡之旅,团队成员们不仅见证了非遗戏曲的璀璨多姿,了解非遗发展之不易,更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去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他们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未来,团队成员将继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投身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当中。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借助镜头与网络的力量,为非遗戏曲的传播开辟新的路径,让更多人能够走近它、了解它、爱上它。


5.jpg


光影不灭,戏曲长存


回望这段旅程,团队成员收获了知识、友谊与感动。光影之下,戏曲之美得以永恒;网络之中,非遗之魂得以远扬。未来,“梆声古韵承千载,戏影非遗焕新彩”文化艺术服务团将继续以行动践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用创意与智慧解锁非遗新“视”界。“路漫漫求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不仅仅是一次活动的结束,更是团队成员们文化传承之旅的新起点。




编辑:杨文博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