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卫东
摄影/杨波、《中国周刊》记者 杨剑坤
支持机构/贵州省人类学学会
责编/王艳玲
2017年11月11日,《中国周刊》开始了前往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南哨镇老寨村的行程。
下午从贵阳出发,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夜幕降临后到达剑河。第二天一早往老寨村出发,一路崇山峻岭,公路缠绕在大山之间。高山云雾中不时出现苗家山寨,风情浓郁,景色美丽。近午车到南哨,正逢赶场日,背篓的苗族女孩盛装出行,成为镇街上靓丽的风景。从南哨前往老寨村,道路变得十分难走,大山间雨雾茫茫。由于正在修路,车子行进很慢。进村的最后一段路,车不能通行,村主任杨代禄调遣摩托车把我们接进了寨子。
老寨村(现与坪寨村合并)目前拥有国内已知最大的一片鹅掌楸天然林。鹅掌楸隶属木兰科鹅掌楸属,是第四纪冰期残存的孑遗树种,为我国特有品种。老寨村也是国内最先通过UNEP-WCMC (联合国环境署——世界保护监测中心)的原住民和社区保护地注册系统(ICCA Registry)登记的自然保护地之一。
1988年,剑河县人民政府在老寨村约50公顷的集体林地上,建立了县级“鹅掌楸自然保护区”,并以“乡规民约”形式制定规章制度,作为村民对该保护区进行保护的主要依据。但当时的自然保护区并没有专门的机构、人员和经费,从管理而言是一个“空壳”。而鹅掌楸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因此不断面临社区内部和外部盗伐及破坏性采集树种的威胁。
老寨村从1980年开始出现滥砍滥伐木材的现象。尤其在1985年到1987年间,最疯狂时每天有上百人进山砍树,外地老板坐地收购木材。有人靠砍树就能取得巨额收入。而盗采鹅掌楸树种从1998年开始。
1983年,鹅掌楸山林被确认为老寨村所属,1988年由县里立碑,并以通告形式明确保护区面积、保护目标、管护、奖惩等内容。1989年由黔东南州环保局出资1千元定桩,确立保护区边界。保护区日常管护工作由村委会组织,民兵连具体负责实施,无固定管理费用。剑河县环保局发放过三次现金(2000至3000元左右)。由于保护区属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剑河县林业局给村里三个护林员指标。其巡护范围包括保护区,每人月工资100元,月巡护10天。
剑河县环保局鹅掌楸保护区负责人刘清,多次带人到老寨村进行调查和协助开展活动,与村民一起制定老寨村可持续自然资源管理的行动计划。村民由此意识到,树木和他们的关系很大,一致认为鹅掌楸是先辈留给后人的共同财产,应该好好保护。在2003年一次会议上,刘清与村民反复讨论,最后村民全都同意重新建立保护山林的组织。在村委统管下,成立由青壮年组成的林防队,每个村民组推选1至2名年轻力壮、有责任心的护林人员,组成一支有力的防护队伍。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点分歧,主要是针对现有鹅掌楸的组别权属问题,刘清和村支书引导村民正确认识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他们认识到如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今后继续发生严重破坏行为,谁也不会有收益,让村民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
经村民大会,推选出11位勇于负责的护林人员,并明确各人的职责。组长负责调动各护林人员巡山,监督财务,同时号召村民参与保护区的管理,让大家作保护区的主人;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参与管理;会计和出纳负责账目的支出预算,坚持公开、公平、透明。最后,制定保护小组的活动规则及保护决议:凡属本村的村民,人人都有高度护林监督责任和义务;凡林区内野菜、杂木、药材等,不准任何人私自采取砍伐;凡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飞的、跑的)一律不准捕捉。常年保护方式是,每年1月至6月期间,每天保持2人进山巡查;6月到9月底种子成熟时期每天不少于6人巡山;无正常批准手续一律不准进山摘种,采种时不得攀折树枝,按承包或统一采摘。组长统一组织管理,做好自然保护区的一切工作。
从2013年10月起,贵州省人类学学会在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中国项目的资助下,在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任晓冬、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李晟之两位专家的大力帮助下,开展了“贵州老寨村和青海措池村两种典型生态系统社区保护地可持续建设项目”。社区保护地是指“包含重要生物多样性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由土著和地方社区通过习惯法或其他有效手段自愿保护的自然的和/或改良的生态系统”。
社区保护地关键处是农民依靠集体行动自发地采取保护行动。贵州省人类学学会选取了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10年以上的老寨村。老寨村于1988年开始在外界的帮助下开展社区保护地建设,在外界项目支持结束后,社区仍然自发地继续开展监测巡护和自然资源管理。贵州省人类学学会希望通过项目实施了解社区为什么要自发地开展保护活动,开展保护活动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希望如何得到外界的适度支持。并采用奥斯特洛姆教授提出的“长期存续自然资源管理八项原则”,结合在社区保护20余年的工作经验尤其是教训,设计出“社区保护地管理可持续评估指标体系”,利用项目提供的机会,测试项目指标体系,一方面加深对项目村社区保护可持续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对指标体系进一步修改完善。随后根据管理可持续性评估的结果,针对项目村存在的问题,通过制定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来加强管理可持续性,涉及的活动可能包括资源调查、制度建设、能力建设、经济建设等若干方面。在短时期内,把项目村在原住民及社区保护地注册系统(ICCA Registry)进行了登记。
2013年10月,贵州省人类学学会开发完成了《社区保护地管理可持续评估指标体系》,对老寨村进行了社区保护地管理可持续性评估,评分为79分(100分满分),或许代表了目前中国社区保护地可持续管理比较好的水平。在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了自然保护地的长效机制评估报告。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又对老寨村的鹅掌楸森林资源进行快速评估,发现其自然资源得到了良好保护,而且目前受到的威胁程度较小。
2014年6月,他们在贵州省林业厅的支持下,以优惠的价格购买了2000株红豆杉树苗送到老寨村。由于红豆杉树苗太小,村民们认为种在山坡上会被羊群啃食,就集中种在一块土地里,等树苗长大些再移栽到山上去。从2014年6月开始,他们先后四次进入老寨村,反复向不同群体的村民,如社区精英,妇女、老人等等讲解社区保护地保护知识和申请ICCA,为2015年初召开社区大会讨论是否申请在ICCA注册做准备。
剑河县林业局以“剑林呈2014年71号”文件对老寨村社区保护地申请ICCA注册给予明确支持,并配套4.2万元在老寨村开展农村能源项目。作为具有较长历史且得到村民们积极支持的社区保护地,在“政府部门最低限度认可”和“能够获得多种支持”两项得分都是满分,这与社区长期得到来自政府与民间环保组织支持是不可分的。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边界不清晰,反映了社区保护地权属问题是可持续管理最大的薄弱环节,如何把权属问题加以明确是这个项目未来非常重要的努力方向。
《中国周刊》通过采访村主任杨代禄和村民代表,对鹅掌楸社区保护地现状做进一步了解。杨代禄从2005年起担任村主任。据他介绍,近些年来老寨村鹅掌楸林地面积向两厢大大扩展,已从上世纪的50公顷上升为约300多公顷(近5千亩)。原始森林中,二三十米高的鹅掌楸树,已很常见。鹅掌楸社区保护地管理工作更加趋于正规化、专业化。护林员每天巡山,早上九点钟出发,晚上六点回寨。平时是三人为一组,中午自带午餐。近几年砍伐树木、盗采树种的现象已很少发生。2015年秋天,黎平县有五个人骑摩托车过来偷采金钱柳叶子(可制成市场价格较高的保健品)。护林员很快发现,并用手机向村里报信,全村人立刻出动去围堵。然后扭送派出所接受处罚,并且让对方保证决不再犯。一般中秋节前后,是最为紧张的日子。那时树种成熟,是盗采(或偷挖药材取马蜂窝等)活动高峰期。村里每天要出动多人次上山巡逻,从黎明到夜晚严防死守,不让盗采者得逞。至于在山上过夜值守,也是常事。
2015年,天堂界风力发电厂在本地山上安装风力发电设施,修路时滚落的碎石,压坏半山的鹅掌楸树林,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在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自然之友及贵州省人类学学会等外部机构的协助和指导下,对照相关政策法规,老寨村全体村民走上维权的道路,尤其是通过政府部门和风力发电厂交涉,最后风力发电厂给予老寨村180万元人民币的补偿。这一行动大大提高村民法律意识,也更增强了他们坚定维护鹅掌楸社区保护地的信念。
责任编辑: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