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封面报道 > 

藏羚羊:可可西里之"子"

发布时间:2018-08-20 7:39:40

文/《中国周刊》记者 刘霞
摄影/葛玉修 陈有钧 郑博 吴刚《中国周刊》记者 杨剑坤
责编/刘霞

绵延不绝的青色山梁,亘古不变的冰封雪山,空旷广袤的寂静荒原,无数条河流在草地上蜿蜒交汇。天蓝得水洗一般,浓密的云团团簇簇,紧贴着高原的青色,把天与地融为一体⋯⋯这也许是对可可西里最准确的描述。只要说到可可西里,人们就会联想到藏羚羊。抑或只要一提起藏羚羊,人们就会想到可可西里。可可西里和藏羚羊如一对父子,相携相拥,引领着人们走进一块连接着大地和天空的神秘之地。

远处是青色的山梁,沼泽和溪流等相互映衬,形成了世界上罕见的特殊高原风景。这里是“高原精灵”藏羚羊的家园。

千百年间,藏羚羊在这块广袤的地球“第三极”纵情驰骋,繁衍生息,而这片自然条件最险恶的地方,已成为藏羚羊最后的栖息地。

可可西里的骄傲

藏羚羊是生活在海拔最高地区的偶蹄类动物。它们身形矫健,奔跑如飞,如一道道闪电,划过美丽的草原⋯⋯

藏羚羊只有雄性才长角,像竹笋一样一节一节地外延,为雄羊增添了几分威严。

可可西里平均海拔4600米,年平均气温在零下4到10度之间,最低气温更是达到了零下46.4度。虽然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但这里却是藏羚羊的天堂。

可可西里的主要植被类型是藏羚羊喜爱的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主要的植物有紫花针茅、扇穗茅、青藏苔草、豆科的棘豆和曲枝早熟禾等。藏羚羊最喜欢食的是红景天,在藏羚羊活动的山麓地带,一般都分布有成片的叶片厚实而发红的红景天。人们也从中得到启示,用红景天的根配制成防御高原缺氧反应的良药,药效明显。

藏羚羊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觅食。但在食物条件比较贫乏的冬春季节,其觅食时间就延长,所以白天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在四处活动;而在食物充裕的夏秋季节,则中午都在湖边、河岸或较低凹处休息。

小藏羚羊一出生就融入到可可西里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由于它的皮毛颜色和卓乃湖大地颜色更为接近,每当有天敌来袭击,小藏羚羊就会紧紧趴卧在地面,和大地伪装在一起,增加天敌对它的辨识难度,这样可以避免被吃食。

藏羚羊的主要天敌是狼,还有棕熊、秃鹫等肉食动物。藏羚羊善于奔跑,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80公里,狼等天敌想捕获到成年藏羚羊是很困难的,因此它们主要捕食老弱病残的藏羚羊。

随着藏羚羊产崽高峰的到来,狼开始疯狂地猎杀小藏羚羊,可奇怪的是,它们并不是为了要吃饱肚子。而此时,秃鹫和棕熊就会意外地获得美食,一哄而上,小藏羚羊就会在短时间内成为一堆白骨。

藏羚羊御敌的主要本能是奔跑,即使是妊娠期满临产的雌藏羚,也会以较快的速度疾奔,这在其他草食动物中是少见的。

在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上,普通人走路都会喘,藏羚羊还能有如此的速度和耐力,秘诀是什么呢?原来高原上的生活使藏羚羊演化出一系列适应特征:有着凸而圆的鼻子,增大了鼻腔的容积,使得藏羚羊能吸入更多的氧气;心脏比例大,血液中红细胞含量高,血液循环能力和运输氧气能力增强。

除奔跑的能力外,藏羚羊还有其他逃避敌害的方法,雌藏羚羊分娩后的初期,如果遇到敌害或其他异常情况,它会立即将还不会走动的新生儿叼到一个隐蔽的地方,然后慢慢地从比较显眼的地方离开,以吸引天敌的注意力,直到它认为安全了,才匆忙回到隐蔽处寻找新生儿,而初生的幼仔在这期间一动不动,就是在较近的地方,如果不仔细寻找,也不易发觉,这是妈妈不在身边最好的保护方式。

藏羚羊在生命禁区与恶劣环境斗争,历经数百万年的优化筛选,淘汰了许多弱者,成为“精选”而成的杰出代表。它们具有特别优良的器官功能,它们耐高寒、抗缺氧、食料要求简单而且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疾病所表现出的高强抵抗能力也已超出人类对它们的估计,它们身上所包含的优秀动物基因,囊括了陆生哺乳动物的精华。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苏建平为此表示,根据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还培育不出如此优秀的动物,然而利用藏羚羊的优良品质做基因转移,将会使许多牲畜得到改良。

尚未破解的迁徙之谜

季节性迁徙是藏羚羊的重要生态特征和生活状态。每年12月藏羚羊进行交配,次年6月底至7月上旬产仔,妊娠期200天左右。每年进入5月,都会有来自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山以及青海三江源、可可西里保护区内的数万只藏羚羊前往海拔4800米的可可西里腹地卓乃湖产仔。浩浩荡荡的藏羚羊迁徙大军,撒蹄欢走,横河跨境,前赴后继,连大地都好像为之震动。

荒芜的雪原上,奔跑着一群灰色的藏羚羊,它们身影轻盈地游走在青藏高原茫茫雪地。

藏羚羊迁徙时会途经青藏公路,这对它们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这条繁忙的公路每天经过的车辆,特别是来往运送物资的大型车辆很多,尤其在藏羚羊迁徙的季节。每一年的迁徙季,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都会安排专人进行执勤,在青藏公路上拦截车辆,以便让藏羚羊安全通过公路。

2018年5月3日,首批待产雌性藏羚羊陆续通过青藏公路,向素有“可可西里大产房”之称的卓乃湖行进,数量约为50只。

为确保藏羚羊顺利迁徙,5月以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要求各保护站工作人员在辖区进行不间断巡护,一旦发现藏羚羊集群并试图穿越公路,须第一时间采取临时交通管制措施。据预计,今年的藏羚羊产羔迁徙季将于6月10日前后结束,期间工作人员将持续为其保驾护航。

在卓乃湖畔,藏羚羊产仔时不像往常那般矫健活泼,而是懒洋洋侧躺在草地上,让金灿灿的阳光暖暖抚摸自己的身躯。新生小藏羚羊的体重大约在2.1到2.5公斤,在出生十几分钟后就可以顽强地站立起来。吃到母亲的初乳后,就可以蹒跚学步。几个小时后,它们就可以跑动。

虽然有成千上万的藏羚羊集中在卓乃湖,但是它们还是喜欢以不同的种群独立生活,而且每个种群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活动地点和游走通道。

母藏羚羊产仔后,会在卓乃湖逗留大概一个月的时间,以恢复体力。8月母藏羚羊又带着年幼的小藏羚羊回迁,各自返回栖息地。这是世界上最为恢弘的3种(另两种为非洲的角马和北美洲的驯鹿)有蹄类动物大迁徙之一。迁徙的藏羚羊几乎都是雌性,迁徙行程五六百公里至上千公里不等。

迁徙的路上,藏羚羊随时要面临狼的利齿、盗猎分子的枪口,还有对公路、铁路的恐惧。可为什么它们还要千里迢迢、冒着如此大的危险去一个特定的地方产下它们的后代呢?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对此有着种种猜测⋯⋯

过去,人们猜测卓乃湖水草丰美、天敌少,丰富的食物、相对安全的环境有利于藏羚羊的生产和生长。可是2002年10月,科学家们在卓乃湖实地考察后发现,虽然卓乃湖周围的植被比较茂盛,但是外围大部分地区寸草不生,食物资源并不充足。另外,狼和猛禽等天敌一直尾随在迁徙的羊群后面,根本不存在更安全的问题。不过,他们也发现,既然卓乃湖是藏羚羊的产羔地,那么,这里就应有帮助藏羚羊规避天敌捕食的有利条件。卓乃湖大地就像迷彩装,这个迷彩装在流云阴影的照映下更趋迷彩,而迷彩的颜色和藏羚羊的妈妈以及干了毛的小藏羚红褐的颜色是一致的,这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这个群体。

藏羚羊的食物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冬季则啃食干草茎和枯叶,忍耐干旱的能力较强,大多数时间是通过植物和雪获得水分。

人们还猜想,卓乃湖的水质可能含有某种特殊的物质,有利于藏羚羊母子的存活。而且,雌藏羚羊集中产羔后,离开产羔地,有可能回到不是它以前所在的种群。这样会利于基因之间的交流,增加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从而有助于藏羚羊种群的延续。

连续十多年实地研究藏羚羊迁徙的苏建平研究员认为,藏羚羊迁徙可能源自一种“种群集体记忆”。大约4000年至8500年前,青藏高原处于暖湿期,森林、灌木在可可西里大范围延伸。由于藏羚羊偏好栖息于开阔草地,其种群开始向较寒冷的北方迁徙。到了冬天,随着北方被大面积积雪覆盖,可可西里及更南地区的树叶开始脱落,藏羚羊又南迁觅食。这样年复一年、代代相传,季节性迁徙就成为藏羚羊种群的集体记忆,至今仍影响着它们的行为。针对藏羚羊迁徙的各种猜想,至今都未得到证实。

目前,科研人员正筹划从藏羚羊的新鲜粪便中提取DNA,以获得更多支撑性基础数据。如成功破译藏羚羊的“生态密码”,科研人员就能通过动物生态学手段,探寻藏羚羊产羔地和越冬地的联系,进而定位其迁徙路线,提出更科学、完善的相关保护对策。

从濒危到近危

藏羚羊种群是构成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作为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藏羚羊具有难以估量的科学价值。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藏羚羊保护。1981年中国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藏羚羊为列为附录I物种,政府严格禁止了一切贸易性出口藏羚羊及其产品的活动。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后,国务院随即批准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藏羚羊确定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严禁非法猎捕。

20世纪初,藏羚羊种群总数在100万只以上,是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代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前,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每群数以千计的藏羚在旷野中奔跑,铺天盖地,尘土飞扬的气势令人惊叹。

但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国内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大肆捕杀藏羚,而且犯罪手段日益武装化、团伙化,使藏羚遭到了空前的厄运: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区域日益缩小。据1999年有关权威人士估计,藏羚种群总数大约不到7.5万只。

猎捕者捕杀藏羚羊只是为了藏羚羊身上稀少的羊绒,在那个时期的英国,一条用藏羚羊绒制成的“沙图什”披肩可以卖到一万一千英镑,被认为是最昂贵的时尚,是贵妇、小姐显示身份的象征。“沙图什”是波斯语,意思是“绒之王”,一只藏羚羊能取二到四两绒,而一条四百克“沙图什”披肩相对应的就是三到四只藏羚羊,这种残忍的屠杀往往发生在藏羚羊产仔期间。

藏羚皮张的底绒售给不法商人的价格通常为每公斤1000元人民币,或一张毛皮售价700元人民币。这些走私的藏羚毛皮或毛原料,通过各种手段运至尼泊尔、印度而最终到达意大利或法国等国家。

青海境内的淘金者也时常捕猎藏羚,据资料显示,仅1989年〜1990年间便盗捕了约1000多只。此外,在西藏及新疆南缘的滥杀现象仍时有发生,除作肉食外,还把雄羊犄角制作装饰品等等。

一只藏羚羊,遗世而独立于群山之间。

为了拯救濒临灭绝的藏羚种群,各级政府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在藏羚羊主要分布区先后建立了青海可可西里、新疆阿尔金山、西藏羌塘等自然保护区,各保护区组织开展武装反盗猎行动,并达成共识,通力合作,携手保护藏羚羊。特别是1999年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组织青、新、藏三省区进行的“可可西里1号行动”对严厉打击盗猎犯罪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年10月在西宁召开藏羚羊保护及贸易国际研讨会并发布《西宁宣言》,促使有关藏羚绒制品的加工、消费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通过多年来不懈的努力,盗猎犯罪发案率明显下降,特别是近十年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境内尚未发生一起既遂的盗猎案件,藏羚种群也有所恢复。据最新监测统计,仅可可西里保护区境内藏羚羊种群数量已接近或达到6万多只,较盗猎活动最为猖獗的上世纪90年代末不足2万只增加了4万多只,保护工作取得了80年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2008年,藏羚羊成为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之一,这进一步促进了全世界对藏羚羊的认识。而随着持续不断打击盗猎和建立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已逐渐恢复。2016年9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藏羚羊从“濒危”降为“近危”。

责任编辑:杨文博

$prenew$
$nextnew$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