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览 > 

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把握好十个关系

发布时间:2024-05-07 10:52:30|作者:孙太利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质变与跃迁,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新动能。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业态、新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数据显示,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社会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涵盖了80%以上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9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根基,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


大盘谋局,首在度势。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民营经济要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用新发展理念破局成势,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之中,要紧紧围绕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政府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引导市场主体聚焦并正确处理好企业发展十大关系,加强前瞻性预判、战略性布局、精密性谋划、融合性实践,推动专业化、平台化、数智化等发展。推进大循环、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路径畅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处理好以进促稳的发展关系


进是方向和动力,稳是大局和基础,以进促稳这一科学方法论,是基于动态平衡、更高水平的安全观与稳定观,指导经济发展不断增强内生活力。


以进促稳有效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要做到让创新无所不在,与时俱进以立体思维进行战略创新、组织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与科研创新、资本创新、学术研究创新等,可持续、高质量地给企业、行业、区域、市场向上生长、向好突破提供新动力。要建立健全产业创新、产品创新的新型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新型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新型物质消耗保障体系、新型经济效益保障体系、新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新型科学技术管理保障体系,实现以创新为导向,提质、降耗、增效、安全、管理融合发展,企业方可行稳致远。


处理好先立后破的发展关系


先立后破是国之发展基调,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略。立与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立是产业逻辑,而破则是改革逻辑,高质量发展需要稳扎稳打,更要在关键任务上势如破竹。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传统企业适应新时代发展,需盘活存量、发展增量、创新变量,革故鼎新、先立后破。要结合国家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把握正确的方向,通过科技创新,系统性优化区域发展结构、产业发展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市场结构等,以结构性改革巩固既有发展成果。在实践中探索新机制、新制度、新技术、新市场,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新经济企业要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整合科技、人才、创新资源进行平台化发展,创造更优质的绿色价值。


处理好顶层规划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顶层规划是发展的统领与目标,是成事之志。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协调践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组织能量,才能创造机会达到事竟成。


企业要以实现社企效益为价值追求,结合产业政策、行业规律和企业实际,前瞻性、战略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明确目标导向与资源导向,要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实现低成本运营、高效能应用。要不断提升企业原始技术创新、组织管理、人才培养等能力,实现规划与能力的动态匹配,确保战略一致性,做到核心能力强大、效益绿色健康。


处理好创新与人才的关系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而人才则是科技创新的源泉。


企业发展要以守正创新为宗旨,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融合,在制度、服务、贡献评价等方面精准发力,联合创新搭建跨职能、跨部门、跨领域创新型人才交流与合作平台,强化人才的有机成长。通过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机制、人才共享机制、订单式实训培养机制等,实现智慧共创、资源共享、成果共赢、社会生态共生,将人才价值和效能发挥到最大,推动持续创新。


处理好转型与升级的关系


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技术革命冲击和发展模式变革,企业转型与升级是主动寻求革新和发展的过程。


新经济发展正在向智能制造、数字产业、平台经济、大健康等具有重大技术突破和新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企业转型升级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路径,实现新突破、选择新赛道、创造新价值、建设新高地。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并进,在开放环境下注重自主创新,聚焦运用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共建产业链、供应链等生态平衡,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处理好选择与定位的关系


选择是基于市场趋势的战略抉择,定位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创造。选择决定方向,定位明确目标,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企业发展的双翼。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生态中,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最具活力的主体,需要审时度势,站在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将企业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明确企业使命与愿景。企业定位要以适合国人需求为导向,以品质生活引领新一轮消费升级,创造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新产品等。根据企业资源禀赋、技术实力和市场优势,准确判断行业趋势,把握市场脉动,积极发展新型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实现新型供需平衡促发展。


处理好制造与创造的关系


创新是制造向新创造转变的核心要义。产品制造领域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在企业发展中,制造与创新创造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转化。


新经济时代,中国制造要向中国新创造迈进,市场主体更需要平衡制造与创造的关系,在持续创新中展现韧性和潜力。企业要用创新驱动高技术新制造,融合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流程革新,通过加强5G、数字科技、算力等智能装备的应用,不断提升新制造成果的高技术附加值和竞争力。企业要用新制造推动新创造,产品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提前布局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形成具有突破性、价值性、实用性的一体化创新体系,实现制造与创新创造的深度融合,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跃升。


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高质量发展是速度与质量目标的协同推进和有效实现。质量是速度的根本,速度是质量的载体,二者互为依托、辩证统一。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重塑了速度与质量的关系,速度和质量形成合力、同向发力,固本强基。


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效率成为市场主体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速度与质量的融合飞跃,应是企业提升价值的战略选择。企业要扩大生产服务体系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和终端消费的应用场景,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科学运用智能制造、AI制造等,改造升级传统制造体系,强链、补链、畅链、护链,达到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到终端客户全链路协同闭环,提高企业发展韧性。


处理好产品与品牌的关系


品牌是产品质量、技术、信誉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正在成为社会共识。


低碳环保、绿色创新,将逐步成为中国制造的品牌价值。企业要与时俱进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注入产品迭代新动能。以科技、文化、模式等创新,实现产品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全场景化、资源整合平台化,创造价值生态化,产品引领品牌化。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维护与保障体系、品质引领新需求的发展体系、品牌维护与保障体系、全场景售后服务保障体系等。建设诚信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使命企业,实现产品与品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处理好绿色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未来发展是以科技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发展时代,将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绿色发展是未来发展的基础与方向。


面临存量升级和增量破局,抓住新机遇是企业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布局新赛道是精密谋划的重要方向,把握新趋势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要聚焦自主创新力,紧紧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生态协同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等,推动高新、高质、高效健康持续发展。


优秀企业家精神作为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力量源泉,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软实力精髓。发展民营经济必定要大力弘扬和培养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让优秀企业家成为市场经济强大而稳定的内驱力。以企业家为主导,聚焦企业发展十大关系,知行合一促发展,才能高效激活民营经济内生新动力,助力民营经济在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片1.png

孙太利,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庆达投资集团董事长(梅淑娥  摄)


责任编辑:王灿灿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