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画院 > 

莫奈之所以成为莫奈

发布时间:2020-09-25 11:26:31|来源:光明网

  作者:王加

  展览:日出·印象

  展期:2020.9.17-2021.1.3

  地点:上海市中山东一路1号3楼

  现如今,法国印象派巨匠克劳德·莫奈创作于1872年的传世经典《日出·印象》正在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1号艺术博物馆展出。

  《日出·印象》 克劳德·莫奈 1872年法国巴黎玛莫丹·莫奈博物馆

  《威尼斯:圣马焦雷教堂和朱代卡岛》 弗朗切斯科·瓜尔迪 1770年

  《希巴女王的出航》 克劳德·洛兰 1648年

  《雨,蒸气,速度——大西部铁路》 J.M.W. 透纳 1844年

  毫无疑问,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显然能够读懂莫奈《日出·印象》那朦胧之美。可当时光倒回近150年,画作的颠覆性视觉冲击可谓震惊画坛。要知道,享誉世界的法国“印象派”便是因这幅作品而命名——这还要拜《喧哗》周刊的记者路易·勒鲁瓦在参观完1874年首次印象派大展发表的一篇冷嘲热讽的评论所赐。

  在当时崇尚写实风景的主流审美眼中,《日出·印象》可谓“大逆不道”,但却不是一拍脑门凭空而来的。纵观西方风景画几百年的发展史,我们今天完全可以断言:莫奈是站在多位风景画巨匠的肩膀上,才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历史节点创作完成了这幅划时代的“印象派名片”。

  从透纳到莫奈

  1870年9月,普法战争的爆发让莫奈携家人逃往英吉利海峡对岸的大不列颠。在伦敦的几个月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了J.M.W.透纳和约翰·康斯坦布这两位被誉为“英国最伟大画家”的风景画作品。其中,正值而立之年的莫奈对透纳的画作印象尤为深刻。碰巧,透纳毕生大部分作品均根据“透纳遗嘱”被英政府划拨给了伦敦国家美术馆作为永久收藏并陈列,莫奈因此得以在短暂的旅居时光中欣赏到了大量透纳真迹。

  当我们将后者的代表作——于2005年被英国民众选为“国家最受欢迎画作”的《被拖去解体的战舰无畏号》,与莫奈的《日出·印象》对比,能够明显看到画面构图和日光洒在海面倒影的相似性。此外,透纳另一幅晚期名作《雨,蒸气,速度——大西部铁路》描绘火车在蒸汽中高速行驶的朦胧感也显然被莫奈所借鉴,只不过他将场景换成了勒哈弗尔港的清晨薄雾。对于艺术家而言,突破创新往往面对的不是赞许,而是争议。透纳晚期那些极其抽象的风景画在他生活的年代便备受嘲讽,很多艺术评论家毫不留情地认为他疯了。然而他超前的表现手法却给予了莫奈灵感上的启发。

  事实上,莫奈逗留伦敦的数月恰好赶上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空气最为污染的阶段,他也因此留下了数幅记录雾霾中的泰晤士河畔、西敏寺和国会大厦的画作。

  从洛兰到透纳

  终生未婚的透纳在其遗嘱中不仅明确要求全部画作及手稿捐献国家,还特别要求早期代表作《狄多建立迦太基》必须永远悬挂在国家美术馆收藏的十七世纪法国风景画家克劳德·洛兰名作《希巴女王的出航》旁边。其用意有二:首先,洛兰是他毕生的偶像,能将作品陈列在崇敬的画家身边代表着一种荣耀;其次,他还想通过此举向世人宣告:他的画并不逊于偶像,经得起时代的考验。时至今日,当我们漫步于伦敦国家美术馆时,两幅名作仍旧“比邻而居”。

  之所以谈到洛兰,源于透纳的作品吸收了这位巴洛克理想风景画先驱画中的两个重要元素:即在海景画中以太阳作为核心光源,以及焦点透视构图在风景画中的应用。这两点均可在上述提到的二人相邻的画作中寻根溯源。虽同为法国老乡,洛兰的创作手法在莫奈活跃的十九世纪中叶却已过时。但当我们将洛兰《希巴女王的出航》、透纳《被拖去解体的战舰无畏号》和莫奈《日出·印象》的图像放在一起欣赏时,传承的轨迹一目了然。临终前的透纳留下了“太阳是上帝”这句著名的遗言,而《日出·印象》中那火红的太阳、用寥寥数笔留在水面上的倒影,以及居中向远方延伸的河道,分明记录下莫奈对洛兰的遗产和透纳遗言的参透。

  从瓜尔迪到透纳

  从克劳德·洛兰到早期的透纳,西方这二百年间的主流风景画大都清晰而具象。那么透纳是如何从早期洛兰式的理想化风景过渡到晚年朦胧抽象的表现手法呢?除了主观创作理解上的发展,在技法上的转变也颇为重要。在此,活跃于十八世纪威尼斯的意大利画家弗朗切斯科·瓜尔迪便是透纳实现风格骤变的桥梁。

  得益于在十七至十八世纪席卷欧洲的“壮游”(Grand Tour)风潮,风景如画的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当仁不让地成为那些年轻贵族和知识分子最受欢迎的打卡地。随着旅行纪念品业的兴起,能够如实呈现水城风貌的“城景画”也应运而生。在摄影技术尚未诞生的十八世纪,“城景画”不仅为“壮游”的欧洲贵族们提供了旅行中最恰当的纪念品,还成为了欧洲名城风光绝佳的传播渠道。最能代表这一被称为“透视风景画派”的大师包括卡纳莱托和贝纳尔多·贝洛托叔侄,以及弗朗切斯科·瓜尔迪。

  相比较卡纳莱托叔侄通过精准的透视、严谨的布局和一丝不苟的建筑细节所展现出的水城,瓜尔迪钟爱具有丰富云层色彩关系的黄昏、波光粼粼的水面和随风摇曳的船帆,并能够巧妙捕捉到水城在光、雾、水气和建筑物浑然一体后所呈现出变幻莫测的朦胧景象。他存世的多幅相同视角的《威尼斯:圣马焦雷教堂和朱代卡岛》便清晰地呈现了上述特点。

  他在卡纳莱托的具象画风基础上做了减法:用独创的“触点法”短笔触轻点出船只和岸上的人物动态,并利用光影虚化弥漫在水汽中的建筑细节,让画面更鲜活且更具烟火气;加之对空中云层的快速涂抹,成功地赋予沐浴在海风中的水城威尼斯以动感与活力。

  这种将建筑和船只通过空气透视虚化的海景画表现手法对透纳影响巨大,游历完威尼斯的他在借鉴瓜尔迪画风的基础上完成了一批如梦如幻的水城风光。而待到十九世纪末期,莫奈也追随透纳的脚步前往威尼斯,并留有多幅笔触更为粗犷,适合远观而不便近看的水城风光。他在《日出·印象》前景用区区数笔勾勒出的船只轮廓,并用抽象的表达方式力图强调氛围而非描摹自然。不得不说,瓜尔迪在比他早两个世纪所绘制的那些威尼斯海景早已预示到了这一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日出·印象》的诞生并不是莫奈偶然间的灵光乍现,而是西方风景画在300余年历史中传承和发展的必然产物。从巴洛克时期洛兰具有古典主义情怀的理想化风景,到洛可可时期瓜尔迪独创的“触点法”,再到浪漫主义时期透纳从具象到抽象的视觉“革命”,上述几位风景画巨匠毕生的艺术精华最终在莫奈的《日出·印象》中实现了“进化”。结合十九世纪中叶便携式画架和管状颜料的诞生让室外对景作画成为可能,客观条件的完善进一步促成了印象派的“自立门户”。

  平心而论,《日出·印象》在西方艺术史中的地位更多得益于享誉世界的印象派因它而命名,毕竟真正具有划时代开创意义的抽象表现方式始于透纳。然而,这幅名作依旧被视为经典,因为它的诞生乃是西方风景画传承与发展的结晶,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涂抹。(王加)


责任编辑:孙远进 校对:北山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